《中国青年(1955.11)》期刊杂志1955年6月1日出版第11期总第162期(中国青年社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
39.8
八五品
仅1件
责任人/主编中国青年社
出版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
期号1955-06 第 11 期 总第 162 期
语言中文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55-06
上书时间2024-11-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如图。
- 商品描述
-
《中国青年》是1923年共青团中央出版的杂志。是中国大陆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杂志,也是共青团中央主管主办的历史最长的红色媒体。主要关注青年生存状态、服务青年成功人生是其基本宗旨,其目标读者定位为中国青年精英,即18岁至30岁的城市主流青年。它的人物报道在国内期刊界有着公认的影响;它对青年人生问题的深入探讨是其区别于其他杂志的一个重要特色。
创办人与编辑者为恽代英 ﹑林育南﹑邓中夏﹑萧楚女﹑任弼时﹑张太雷﹑李求实等。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萧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
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
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
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秋士《告研究文学的青年》,代英《八股﹖》、《文学与革命》,泽民《青年与文艺运动》,仲夏《贡献于新诗人之前》、《思想界的联合战线问题》,楚女《艺术与生活》、《〈中国青年〉与文学》,张刃光《中国所要的文学家》等。这些文章把文学看作是"儆醒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自觉,和鼓吹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勇气"的一种"最有效用的工具"(《贡献于新诗人之前》),对革命文艺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文章也存在着对初期新文学否定过多的缺点,发生过某种"左"的偏差。该刊还载文揭露封建文化势力的反动本质,并出版"泰戈尔特号",批驳"东方文化"派利用泰戈尔来华之机所作的有害宣传。除译载高尔基等苏俄作家的作品外,《中国青年》也发表过一批较好的革命文学创作,如瞿秋白的《那个城》,朱自清的《赠友》,赵声的《遗诗》,绍吾的 《我站在喜马拉雅山的山巅》,吴雨铭的《烈士集》(组诗,共65首),一声的《奴隶们的誓言》、《十月革命》、《誓诗》,光赤的《疯儿》等。第144期还以《论党的出版物与文学》为题,译载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毛泽东三次为她题写刊名;周恩来对她有求必应;恽代英、萧楚女、邓中夏、张太雷这些每一个名字如同一支火把的先驱是她的编辑……三次停刊三次复刊;推出雷锋、王杰、张海迪这些影响了几代人的平凡英雄;最早为"四五"事件平反;在思想解放初期掀起一场搅动全国的"潘晓讨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几乎都在这本杂志上留下传世之作;"机关刊走市场"苦思冥想,破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办好机关刊"这一中国期刊业的"歌德巴赫猜想";"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就是说:《中国青年》找到了新定位:中国励志第一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
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