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况一册散页老影集老相册发布第63----重大发现《南洋华侨抗日爱国革命文史原版旧藏照片》:原新中国住印度尼西亚首任大使、著名文学家巴人:王任叔及其妻子原著名侨务活动家:雷德容(又名雷问予、刘岩)、以及新中国剧艺社、苏门答腊华侨民主同盟、棉兰华侨教育总会、苏东华侨妇女总会以及中国民主同盟在印尼等地相关抗日宣传演出活动,董添治、董旺治学友赠送等共五百多张大小黑白老照片、老相片、老像片、老资料、老档案
¥
51088
八五品
仅1件
拍摄者如图
年代40年代 (1940-1948)
尺寸32 × 20.4 cm
类别黑白
上书时间2019-03-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如图,该批照片来源自山西临汾地区,原本是一个相册,可惜给拆散了,保存有相册前后硬封皮以及目前507张散页照片。
原相册封皮长32厘米,宽20.4厘米,红黑硬壳相册,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票1949年(红色1000元1张和2000元2张),1952年税票蓝色5000元1张,推测为当年是从南洋印尼或香港邮寄回内地山西所贴,珍藏珍贵(相册、档案、资料,照片),保存完好。
本次发布主要为原新中国住印度尼西亚首任大使、著名文学家巴人:王任叔及其妻原著名侨务活动家:雷德容(又名雷问予、刘岩)、以及原新中国剧艺社在印尼等地相关抗日宣传活动、董添治、董旺治学友赠送相关照片,有棉兰摄影社标识、万隆连旺山天文台、香港达德学院、香港培侨中学等原版旧藏黑白老照片。
照片时间跨度从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解放后五六十年代约三十年,能保存至今,非常难的、珍贵,相关人员关系、地点、时间等待进一步研究辨识。
- 商品描述
-
这是一代华侨、革命前辈在印尼、新加坡及香港、南洋等地从事革命活动的直接见证及实物照片,非常难得,十分珍贵,可以进史书及革命博物馆的珍贵历史照片,历史不能忘记、先辈永远缅怀。
是苏门答腊华侨民主同盟、棉兰华侨教育总会、苏东华侨妇女总会、新中国剧艺社以及中国民主同盟、香港达德学院、香港培侨中学、中华俱乐部等组织抗日革命活动发展研究的直接见证及直接实物资料。
该批照片有重大史料研究价值及收藏意义,亦可为其后人亲友见之赎回,望有缘人得之研究,珍之、惜之、爱之、藏之。
如有意购买单张或数张照片,可根据照片尺寸、年代及照片内容另行商议。
有文字标注可辨识主要照片内容及张数如下(由于照片较多,仅辨识列明小部分,以示概览,其他较多不一一类举,详见具体发布图片,具体以实际发布图片为准):
一、棉兰华总、棉兰华侨妇女联合会、苏东华侨妇女总会、中华俱乐部等相关:
1、棉兰复兴白光平龙青联发起篮球义赛筹款赈济难侨合影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946.7.21)1张;
2、棉兰华侨妇女联合会第三届会员大会留影民国三十六年六月二十九日(1947.6.29)1张;
3、棉兰华总幼稚园庆祝首届国庆5张(1950.10.1);
4、棉兰华侨妇女联合会活动照片1张(有胜利字样);
5、棉兰华侨妇女联合会着白衣集体合影
6、整理旧衣完毕以待运送时摄于礼堂1947.8
7、棉兰华侨庆祝新中国首届国庆大会,1950.10.1
8、筹募旧衣等物捐助荷警卫行动各小埠被印尼焦土 的难民,摄于妇女会礼堂1947.8
9、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妇联会篮球队参加白光复兴青联平龙发起筹款赈济难民义赛之表演赛,摄于复兴球场一张
10、中华俱乐部成员着白衣集体合影1张;
11、一九五〇年四月二十三日华总举行中印缔结邦交庆祝大会,新中艺少年组歌咏队第一次演唱助兴。
等等,照片较多不一一列举,具体如图。
二、新中国剧艺社相关:
1、新中国剧艺社男篮球队自先达与友队比赛前合摄于中华学校球场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2、新中国剧艺社女篮球队自先达妇女篮球队比赛前合摄于中华学校球场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3、新中国剧艺社在马达山moetiana戏院门口公开演唱印尼歌,展开宣传,以促进华印二民族之友好,摄于1946.12.21
4、新中国剧艺社成员着白衣白裙集体合影(背有棉兰摄影社蓝印标识)1张;
5、新中国剧艺社摄于先达影像馆(晚上)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6、新中国剧艺社摄于先达游泳池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7、新中国剧艺社成员在华侨总会门前集体合影。
8、新中国剧艺社成员集体合影(MOETIARA)。
9、新中国剧艺社摄于先达公园(前日本时期筑之亭),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3张。
10、新中国剧艺社摄于先达公园之石階,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11、新中国剧艺社摄于先达公园,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2张。
12、新中国剧艺社摄于先达公园之池沼,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等等,照片较多不一一列举,具体如图。
三、王仁叔 刘岩相关:
1、自勿老湾欢送王仁叔 刘岩回来摄于青年总会1947.9.15
2、妇女会开欢送王仁叔 刘岩二尊师茶会时摄于礼堂1947.9赴会会员人数极众。
3、民盟欢送王仁叔 刘岩开茶会前摄于青总,1947.9
4、欢送王仁叔 刘岩被逐境,摄于勿老湾1947.9.15
5、王仁叔 刘岩二位欲离开棉兰时摄于妇女会所前1947.9
6、添治女弟存,巴人赠,出集中营后一天八月二十七日摄。
7、添治妹、岩1947.9
8、群众之友精神不死、“香岛青山埋玉骨、苏东姐妹吊英魂”刘岩追悼会照片。
等等,照片较多不一一列举,具体如图。
四、董旺治相关:
1、送旺治,娟赠 1950.9.4
2、旺治同学存,绿茵赠,民国三十八年六月四日
3、送给旺治同志留念,学友慧芸,1961.8.15
4、旺治同志惠存,何 马 同赠,一九五一.二.二十五
5、旺治同学回国 存,前途远大,民国三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梁敬赠于离棉前夕。
6、旺治同学惠存,叶莲介敬赠,民国三十八年六月十九日
7、旺治同学惠存,友谊永存,勇山赠,民国三十八年一月十四日。
8、给旺治,祝又红又专,诚、民国三十八年一月九日。
9、董旺治友惠存,林。
10、旺治姐存念,林淑 ,民国三十五年八月二日。
11、旺治同学存,黄丕田赠于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六月十一日。
12、旺治学友存,费黎赠,1948.6.19
13、旺治学友存,友学清赠1947.8.22
14、送给旺,雪兰,1951.2.18
15、旺治同学存,友谊永存,英香敬赠,民国三十八年六月十三日。
16、董旺治学友惠存,学友1948.8.2陈明经赠
17、送给董旺治留念,玖月影赠,47.9.20
18、董旺治学友惠存,黄金全赠,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六月十九日。
等等,照片较多不一一列举,具体如图。
五、董添治相关:
1、添治同志存,吴锡辉,张秀群合赠,1950.5.15
2、摄于马达山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六日,添治学妹存念,马玉真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3、董添治同志留念,奋起吧,在恶劣的环境中,找我们的出路,徐婉璀赠于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十七日
4、董添治友存念,友连珠赠,1948.4.16
5、添治学友留念,友少珍赠,1939.12.6
6、添治存,凤赠,1947.4.7,凤与佩蓉在丹绒武牙海滨摄。
7、添治同学存念,孚莲赠,民国三十七年七月五日。
8、添治友留念,姜玉敬赠,民国三十八年一月六日
9、添治同志存,文胜,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十二日。
10、董添治先生惠存,云淑赠,1951.4.2
等等,照片较多不一一列举,具体如图。
六、其他较多未分类:
1、摄于先达影像馆(晚上)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2、1950-6摄于万隆天文台
3、竞赛得第三名(棉兰摄影社洗)
4、校庆大合唱预演,1950年
5、费黎同学留念,摄于硫磺池中,梁锦美赠于棉,民国三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6、中央摄影社,棉兰广东街七十二号
7、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十五日考试完毕摄于 棉兰
8、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日开追悼会一发生之九二〇事件而殉难的烈士
9、1950-6摄于椰城(印尼的雅加达(Jakarta)又名椰城)
10、这是总校前之影,荣寄民国三十七年四月九日青山
11、这是总校入门处之影,荣寄于青山民国三十七年四月九日
12、这是总校面对的海景,荣寄民国三十七年四月九日青山
13、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荣寄
14、1950-6摄于万隆小西湖
15、摩斯河面之铁桥。
16、巨港,最大之等十六街
17、养中学校
18、达德学院
19、发扬母校女一中革命传统。
20、69.10.16摄于母校。
21、送给敬爱的弟弟敬平,你的姐姐敬芳,56.2.24
22、郭少华,32中城固35#保卫五科。
23、国庆日,夜学同学组成的舞狮队。
24、郑细丽赠于棉,1949.6.20
25、中国伟大的海军伏波号
26、階同学摄于校。1947
等等,照片较多不一一列举,具体如图。
雷德容(1913—1948),女,又名阿明,号向予,平遥城内人。为著名侨务活动家,著名文学家巴人(王任叔)之妻。民国24年(1935),在北平参加“一二•九”运动,奔走于女师大、中国大学、协和医院等处。在知识界、教会及劳动妇女中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并唤醒妇女摆脱封建枷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8年(1939),在重庆参加邓颖超等人领导的新生活妇女运动指导委员会,任战时乡村服务队指导员,经常深入工厂、农村,发动组织广大妇女参加抗日。
民国30年(1941)7月,奉命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参加华侨抗日的宣传工作,与在马来西亚的巴人(王任叔)结婚。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转移到印度尼西亚积极筹组苏东妇女总会、棉兰华侨妇女联合会等抗日妇女组织,与日本侵略者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并积极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苏东支部筹委会”的活动,在日军搜捕患重病的恶劣条件下,不屈不挠地开展华侨和妇女抗日救亡斗争。民国36年(1947)9月,不幸于归国途中病倒在香港。民国37年(1948)5月逝世。临终前嘱咐巴人及家人:“要对革命尽忠到底!”被革命前辈马叙伦、沈钧儒、郭沫若等人誉为“奋战在海外的抗日英雄”。追悼会上,胡愈之介绍生平事迹,宣读遗嘱,沈钧儒致悼词,遗体葬于香港跑马地天主教1131 坟位。6月6日,苏东华侨妇女总会在棉兰召开追悼会,18 个华侨及妇女团体的600余人参加。挽联上写着“香港青山埋玉骨,苏东姊妹吊英魂”等,悼词称其为“革命的女儿,人民之友”、“为了民主而奋斗”等。1949年5月,华北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任叔(1901—1972),乳名朝伦,谱名运镗,字任叔,号愚庵,笔名巴人等,连山乡大堰村(今大堰镇)人。13岁参加全县小学统考,作文名列前茅。1915年考入浙江省第四师范,五四运动中任宁波学生联合会秘书。1920年毕业,先后执教镇海、鄞县等地小学。1922年5月始发表散文、诗作、小说,由郑振铎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10月任《四明日报》编辑,主编副刊《文学》。翌年任县立初级中学教务主任,主编剡社月刊《新奉化》。新中国成立后任新中国住印度尼西亚首任大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终年七十一岁。
父业农,粗通文墨。任叔8岁上学,13岁参加全县小学统考,作文名列前茅。1915年考入大学,五四运动中任宁波学生联合会秘书。1920年毕业,先后执教 镇海、 鄞县、 慈溪、 奉化等地小学。其间,参加奉化进步团体剡社。1922年5月始发表散文、诗作、小说,由 郑振铎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10月任《四明日报》编辑,主编副刊《文学》。是年,加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任县立初级中学教务主任,主编剡社月刊《新奉化》。同年11月,小说《疲惫者》在《 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化界重视。
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去广州,任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处机要科秘书、代科长,转为 中国共产党党员,其间常将机密材料向党组织汇报。次年3月任宁波中山公学、第四中学教师,一度负责中共宁波地委宣传部工作。6月被捕,由庄崧甫保释。是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监狱》出版。1928年执教 上虞春晖中学。翌年1月去日本,研究社会科学与 普罗文学,自学日语,翻译《苏俄女教师日记 》及日本长篇小说《铁》。10月,日本当局逮捕中国进步留学生和共产党人,被迫回国。翌年,在上海参与发起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一度担任中共 曹家渡区委负责人,领导 大夏大学党支部。1931年4月,第二次被捕,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2年去武汉执教。翌年1月任 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航政司科员。1935年因《娜拉》案牵连,第三次被捕,旋由毛思诚等保释。次年7月在上海参与发起中国文艺家协会,参加营救 沈钧儒、 邹韬奋等 七君子活动。
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1937年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救亡日报》编委。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委员。8月始以巴人笔名发表文章。是年,与 许广平、郑振挥、 胡愈之等共同编辑《鲁迅全集》,主编《译报•大家谈》、《申报• 自由谈》、《公论丛书》等。1939年春任文化中心小组召集人,领导“孤岛”上海文艺工作。至次年夏,撰写、出版《文学读本》、《边鼓集》和剧本《前夜》等。
从香港到马来西亚、1941年3月奉命去香港,7月赴新加坡,执教南洋华侨师范,与胡愈之、 郁达夫等领导文化界开展反法西斯斗争。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任星(新加坡)华战时工作团宣传部长。次年2月与雷德容等飘泊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辗转先达、 棉兰等地。1943年遭侵印尼日军通缉,隐居原始丛林中泅拉巴耶小村,以刀耕火种自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参加苏岛华侨民主同盟,主编《前进周刊》、印尼文《民主日报》,写成大型话剧《五祖庙》。1947年7月被 荷兰军队逮捕,经组织营救获释,10月到香港。
解放后的工作、1948年8月奉命去河北省平山县,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第三室综合研究组 组长等职。翌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95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尼西亚 特命全权大使。1952年1月卸任回国,任 外交部党组成员、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文学论稿》问世。同年4月调任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1957年任社长兼党委书记。
点评巴人惹来杀身之祸、1959年 康生点名批评巴人,指出巴人和 蒋介石是同乡,且巴人曾在国民党任职,从而导致巴人作为文学界的代表人物,与史学界的 尚钺,经济学界 孙冶方开始共同受严重批判,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被剥夺文学创作权利后,他转向史学研究。于1966年初完成160万字史学专著《 印度尼西亚历史》的初稿。“ 文化大革命”中遭批斗、隔离审查。1966年被抄家,受尽折磨。1968年开始有 大字报宣传巴人是郁达夫被害事件中向日本人告密的叛徒,使得巴人遭到更严重的迫害。1970年3月被遣返家乡,安置在村西头的两间旧茅屋里,严重的摧残使得他精神崩溃。1972年7月25日病逝。葬大堰村后山。
1960年,在“反右倾”运动中受批判,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翌年起,任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东南亚研究所编译室主任。1966年初,完成160万字史学专著《印度尼西亚历史》初稿。“文化大革命”中遭批斗、隔离审查。1970年3月被遣返家乡。1972年7月25日病逝。葬大堰村后山。1979年6月平反,恢复政治名誉。
作品《巴人杂文选》、长篇历史小说《 莽秀才造反记》及《 印度尼西亚史》等相继出版。在 大堰村北面瓦屋山脚的巴人墓重修,墓碑上刻着老友 胡愈之题的“王任叔巴人同志之墓”大字。 2001年10月19日纪念王任叔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 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
相关参考资料:
1、不尽的怀念—记原新加坡中华女校老师雷问予(作者:陈慧)_
来自:REDFIR类别:CHENHUI日期:2011-03-26
雷问予,又名刘岩,我终生难忘的名字. 五十二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她,就留下深深的印... 雷问予老师于1941年和王任叔(巴人)等人来自战火纷飞的中国,他们原来都是活跃在祖...
2、十八 在苏岛寻找父辈的足迹 印尼行随笔 (4) 上_正外外_新浪...
前辈们还回忆道:王任叔和爱人刘岩为了躲避日本密探的追踪,就是从峇都抛拉管辖区的新邦罗洛,在爱国华侨帮助与掩护下,转到先达辖区泗拉巴耶村,过上了刀耕火种农民的生...
3、陈灼瑞_新罗区当代人物专题
民国32年上海沦陷时,中国文化界名人巴人(原名王任叔,中共党员)偕夫人刘岩(在中国解放区搞妇女运动)到印尼峇都巴拉隐蔽,并在这一带从事抗日工作,陈灼瑞夫妇俩曾秘...
4、坚强的革命斗士--纪念王任叔诞辰100周年 - 道客巴巴
王任叔与刘岩等漂泊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 辗转于先达、 棉兰等地. 日军占领苏门答腊后, 当地的华侨青年相继成立了“华侨抗敌协会” 和“苏岛人民抗敌会” , 王任叔...
5、竭尽全力兴家国——记广东省原副省长黄洁_百峰网
王源兴还资助经费,支援王任叔、刘岩夫妇到苏东去创立苏东反法西斯大同盟,领导对日斗争。 在王源兴等进步华侨的影响下,黄洁的思想受到很大影响,...
6、郁氏家族网站 - 跟随胡愈之伯伯南洋逃难 :: YuFamily.org - Flee To .
王任叔(巴人)、雷德容(刘岩)、陈仲达(钟钊荣)、梁醒群及高云览与白碧云夫妇、刘道南(流浪)与李今玉夫妇、汪金丁与吴伟南夫妇及其两个女儿汪乔英、汪雅梅,抗委会...
7、 在苏岛找寻父辈的足迹 印尼行随笔(4)中_正外外_新浪博客
我父亲郑楚云与王任叔、刘岩先后从苏门达腊西部巴耶公务到了苏北的先达市,在那里积极投入到组织秘密的抗日活动,办油印小报《前进报》,帮助成立青年读书会,他和王任叔...
8、巴人与印尼侨领王源兴的海外情谊 - 道客巴巴
作家王任叔的笔名. 19 4 1年他被迫出走南洋后, 适遇日军南侵, 太平洋战争爆发, 他... 刘岩( 后结为夫妇)和郁达夫、 胡愈之、 沈兹九、 李铁民、邵宗汉、 王纪元、 张楚琨...
9、在黄河发生的抗日英雄人物并简述其事迹 - 搜狗问问
在我们山西,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抗日女党员、女英雄,她就是雷德容。 雷德容(又名刘岩),1913年出生在平遥县城内的一个没落地主兼资本家家庭。兄弟姐妹较多,她...
10、雷德容_历史人物_历史人文_人文晋中_晋中市政府门户网站
曾用名阿明、刘莫京、雷岩、刘岩等,号向予,平遥县人。小学毕业后,为争取... 同年7月,赴南洋工作。在当地同王任叔(著名作家巴人)结婚。同年12月太平...
11、振兴和繁荣 3a抗战期间及其战后初期的印尼华文戏剧 - 豆丁网
新中国剧艺社”在印尼巡回演出,两 年内在十多处演出二三十场,受到侨胞和印尼人民热烈欢迎. “在看到五个 华工被绞死时,许多侨胞都纷纷下泪,对殖民主义者表示无限愤慨...
12、振兴与繁荣:抗战及战后初期的印尼华文戏剧 - 道客巴巴
此外,还负有宣传和推动华侨加强同印尼人民的友好团结,支持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等使命. 1946 年3月,在“新中国剧艺社”酝酿成立期间,就先后演出过两个话剧:一个...
13、振兴与繁荣抗战及战后初期的印尼华文戏剧.pdf
雅加达的 演员们都很投入,节目形式有中国和印尼的 "新艺社"、"中华合唱团"、"中华音乐会"、"博 歌舞剧、秧歌剧、活报剧等等。群众也很支持, 爱歌剧团"等;万隆的...
14、巴人与巴人精神
华侨的职工、青年和妇女等团体同印尼相应的团体都有联系。华侨青年团体里成立了新中国剧艺社,希望以戏剧为武器支援这一伟大的革命运动。可是没有剧本,任叔毅然执笔了,...
15、中国戏剧在印尼的发展及影响 - 道客巴巴
“新中国剧艺社” 等文艺团体, 主要任务是:以文艺形式,宣传和推动印尼华侨的爱国民主运动;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南亚的罪行, 加强同印尼民众的团结, 支持印尼人争取...
16、二十七 西安行(上)——访苏文_正外外_新浪博客
•日本投降后,从小就能歌善舞的苏文加入了苏北地区“新中国剧艺社”,这是民主、爱国... 印尼语,荷兰语是主课,她中文基础不太好,有时竟把别人写的正确的字校成错误的,我...
17、中国戏剧在印尼的发展及影响 - 道客巴巴
“新中国剧艺社” 等文艺团体, 主要任务是:以文艺形式,宣传和推动印尼华侨的爱国... 苏加诺总统说:“你们在国家宫的第一次演出已经震动了整个印度尼西亚. ”当时的印尼...
棉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第一大城市,北苏门答腊省首府。位于苏门答腊岛东北部日里河畔,棉兰市由巴塔克人、瓜哇人、马来人、华人等民族组成,其中华人占19%以上,大多数人从事工商贸易。棉兰市设有21个区和151个分区,人口约 211 万 。
棉兰华侨教育总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棉兰市华文学校统一领导机构。1928年夏,棉兰的敦本、华商、养中、神州、通俗5间华文学校与华侨幼稚园的校董们鉴于各校分办,学制不齐,经费难筹,各校行政不统一等,于同年11月24日正式成立此总会,并制定章程。宗旨是:促进苏岛华侨教育或设立新校或维持原有学校,或以财力及其他方法襄助华侨教育事业的建设,先从棉兰入手,次及苏岛各埠。第1届主席为张念遗。1929-1930年,又增设第7、第8两校。制定校长会议组织条例、教职员服务条例、教育研究会章程等。1931年9月出版《苏岛华侨教育丛刊》。
苏门答腊华侨民主同盟: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华侨爱国民主团体。1945年8月底成立于棉兰市。由日本占领时期的秘密抗日组织苏门答腊人民反法西斯同盟(反盟)和苏门答腊华侨抗日协会(华抗)合并而成,并公开化。主要领导人为胡愈之、王任叔、赵洪品、邵宗汉、刘岩、费振东等。以广泛团结爱国华侨、促进华侨社会民主化、增进中国一印尼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为宗旨。积极推动苏岛各地华侨职工会、农会、青年会、妇女会、文艺团体和华侨总会的建立,组成苏东(苏北)华侨工农总会、苏东(苏北)华侨妇女总会等,并成立苏东(苏北)华侨总会联合会,由费振东任秘书长、王任叔任顾问。荷兰占领棉兰后,屡遭中国国民党势力和荷兰殖民当局的打击、迫害和破坏。赵洪品遭歹徒枪击,终身残疾。1947年8月后,王任叔、刘岩、邵宗汉、费振东等先后被驱逐出境,活动渐弱。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 民盟,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有的民主党派之一。1941年3月,民盟成立时的名称是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当时参加的党派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乡村建设协会。1942年,沈钧儒领导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故有三党三派之称。1944年9月10日改现名。“民盟”的成员,主要是以从事文化教育方面工作的社会精英阶层所组成;共有成员约15.7万。
1939年10月13日,国民参政会中一部分无党派和中间党派参政员张澜、黄炎培、沈钧儒、罗隆基、章伯钧等,在重庆发起成立了统一建国同志会。
民盟历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为黄炎培、张澜、沈钧儒、杨明轩、史良、胡愈之(代主席)、楚图南、费孝通、丁石孙。现任主席蒋树声。
香港达德学院:经港英政府同意注册立案后,1946年10月达德学院正式开学。蔡廷锴将军慨然将一幢私宅“芳园”借给学院用作校址。“芳园”又名泷江别墅(因流经将军故乡广东罗定的一条河流泷江而得名),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位于新界元朗以南方向约8公里处的青山公路旁,隔着公路,不远处就是青山新墟,墟后是逶迤的青山,山边是碧波万顷的大海。
达德学院于1946年10月10日宣告成立。在中共的领导下,由民主党派和爱国进步人士出面筹办一间正规大学,从意向到实现,费时不过3个月。
1949年3月,港英当局封闭了达德学院,两年半里,达德学院先后培养了700名优秀学生(包括预备班和各系、各年级的旁听生)。他们先后投身于人民解放事业,所有的同学都为祖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而民主进步人士则在中共安排下北上,参加新政协筹备活动。
1946年秋,随着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中共的公开工作急速从南京、上海转到香港。
早在1945年5月董必武在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期间,就向陈其瑗提出建议,劝他回港创办大学,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培养人才。1946年陈其瑗由美国回到香港后,找到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及在港的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开始筹办达德学院。民联、民促担负了发起的任务,中共广东区委和各民主党派一致协助。首先由各方面捐款,筹集经费,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朱蕴山等都亲自捐款。达德学院董事会成立后,李济深被选为董事长,杨伯恺为秘书长,蔡廷锴、丘哲、张文等23人为董事。由董事会决定向港英政府申请批准立案。由于陈其瑗曾任广州国民大学校长,被董事会聘为达德学院院长。董事会还聘请黄药眠、沈志远、杨伯恺、千家驹、狄超白、章乃器、萨空了、丘克辉、刘思慕等30多人担任教师。以后随着民主党派成员、进步人士陆续到港,又增聘邓初民、翦伯赞、杜国庠、许涤新、薛暮桥、陶大镛、钟敬文、胡绳、石兆棠、陆诒、高天、朱智贤等任教。
香港 培侨中学 (英文: Pui Kiu Middle School),创办于1946年,由来自东南亚的华侨出资出力,是一家培养华侨子弟为主的私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多数是较富裕的。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香港培侨中学认同新成立的中共政权,坚持爱国教育,受当年的港英政府监视,直至70年代后期才得到香港政府的平等待遇。现时的培侨中学是政府直接资助的中文中学,有英文预科斑。校园设有 校友会、游泳池、学生宿舍、实验室、电脑室、课室、室内饭堂、礼堂、图书馆及室内体育馆。
早期的培侨建立在朗园山上(即今日之 跑马地 半山 比华利山一带),于八十年代迁校到 宝马山。
先达:是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城市。从1871年开始,中国东南沿海移民逐渐聚居先达,自强不息,发展经济,口传百年:“先达市是先有‘巴刹’后有‘先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