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重修升仙太子大殿记碑原碑拓片一套
¥
2400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不详
地域河南省
传拓年代2000年代 (2000-2009)
碑刻年代宋元以后
纸张白棉纸
装帧软片
尺寸228 × 98 × 0.2 cm
数量1
货号240919
上书时间2024-09-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宋代:重修升仙太子大殿记碑原碑拓片一套
此碑北宋明道二年(1033)六月一日撰记,端题《圣宋西京永安县缑山通天观重修升仙太子大殿记》。朝奉郎、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同判河南府、轻车都尉谢绛撰文,将仕郎、守河南府右军巡判官王顾篆额,豫章僧智成书丹。末二行题署:中奉大夫、太常少卿、权西京留司御史台、上柱国、天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赵世长建,孙、将仕郎、守河南府永安县尉(赵)垂祐同立。太原王悉道刊字。(下有双行小字:“助缘人:进士□拱,学究赵静、董正、马骧,教练使吕若冲,侄仲宣。勾当人:冯遂。”)刊碑时间当在本年。
原碑竖立于北宋西京(洛阳)永安县缑山之巅通天观。通天观,即唐武则天所修“升仙太子庙”,也即清人记载中的“仙君庙”(后有俗称“仙君观”)。缑山位于今河南省偃师市东南府店镇府南村,据方志记载:缑山孤峰突出,相传周灵王太子晋升仙于此,后人为之建立祠庙。其地以武则天御制御书《升仙太子碑》而闻名天下,然祠庙(观)建筑早已毁于燹火。至今,宋碑《重修升仙太子大殿记》仍矗立在唐碑《升仙太子碑》的西侧,并保存基本完好。
碑通高超过300cm,底座为梯形石条,碑额深刻浮雕双盘龙首。碑身四周环刻有约为5cm左右宽的缠枝牡丹花边图案。碑身高约200cm,宽约100cm(略呈下宽下窄之势,上下相差2寸左右),厚约40cm。碑记的主体是以四六骈体写成,前叙道教精义大旨、王子晋得道升仙之经过,次述武后等建祠以示崇敬之情形,后叙述天圣四年(1026)西京留守御史台赵世长(也即立碑者)倡议、带头捐资重修祠庙大殿的经过。谢绛(994—1039)撰记,全文收录于《全宋文》第10册卷四一一。
额篆书“重修升仙太子大殿记”3行9字,篆额者王顾(字公慥,生卒未详,皇祐元年[1049]在知永州任上)是北宋仁宗朝天圣(1023—1032)末年形成的以钱惟演(997—1034)为幕主,以谢绛为主盟,以尹洙(1001—1047)、梅尧臣(1002—1060)、欧阳修(1007—1072)、富弼(1004—1083)等钱惟演僚佐为主体的“北宋洛阳文人集团”的骨干成员之一。王顾善篆隶,明道二年八月同为“集团”成员的开封张汝士(字尧夫)病卒,尹洙志其墓、欧阳修为之铭,因为仓促下葬,不及刻石,王顾受命在一块金谷古砖隶书书丹纳于圹中。碑身楷书,书丹者为俗籍豫章的僧人智成(生卒未详),凡16行(其中记文11行),满行47字。书法端严静穆,得自初唐欧阳询、虞世南两家法度,机杼虽变,胎息尚深。
关于此碑的著录,主要见诸毕沅《中州金石记》卷四、武亿《偃师金石遗文记》卷下、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三二、姚晏《中州金石目》卷四等。所见旧拓多为晚清民初之本,国家图书馆藏拓收录于《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并见“古籍资源库·碑帖菁华”在线介绍。此碑两侧,尚多熙宁、绍圣、元符、大观、政和年间的北宋题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