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塞尔文集: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1906—1907年讲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胡塞尔文集: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1906—1907年讲座

111 6.0折 186 全新

仅1件

山东枣庄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05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6-26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22-05
  • 版次 1
  • ISBN 9787100201285
  • 定价 186.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96页
  • 字数 30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为《胡塞尔全集》第24卷,其主体部分是胡塞尔1906—1907年冬季学期在哥廷根大学所做“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讲座的部分讲稿,后面附上一些与该论题和讲座相关的文稿。本讲座所做的时期正是胡塞尔思想从《逻辑研究》时期的描述心理学向着《观念Ⅰ》的超越论的现象学过渡的阶段。一方面,它是从逻辑学的本质和认识论上为逻辑学奠基;另一方面,它首次明确提出悬搁与现象学还原的方法,以此获得最终奠基的认识论与现象学。本讲座第一章“纯粹逻辑学作为一门形式科学论的观念”从科学认识出发,试图证明,科学认识的科学性奠基于纯粹逻辑学,这门纯粹逻辑学包括算数、形式存在论;第二章“意向活动学、认识论与现象学”探究逻辑学的明见性基础,从而回溯至主体性,又为避免陷入心理主义而明确提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由此获得纯粹意识作为现象学研究的论题;第三章“诸客体化形式”在已获得的现象学研究领域中,描述了诸层客体化形式,包括从底层的时间意识直至高层的普遍性意识。收录于本书附录的文稿有胡塞尔在同一时期的“私人笔记”,这些笔记忠实地记录了胡塞尔思想中的焦虑与突破,与本书其他部分一起,对研究胡塞尔过渡时期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编者引论1

第一编  纯粹逻辑学作为一门形式科学理论的观念

第一章  从精确科学出发刻画逻辑之物 45

    §1  初步区分逻辑学与心理学 45

    §2  一门关于逻辑之物作为科学一般的本质之科学的观念 48

    §3  科学以明察的论证为目标 50

    §4  揣测的信念与概率论证 55

    §5  间接论证的建造作为科学的任务 57

    §6  每一个论证都服从论证法则 61

    §7  论证形式对于科学一般与科学论的可能性的意义 68

    §8  一切自身不是论证的科学方法都是论证的辅助工具 70

    §9  逻辑学作为规范的评判工艺与作为工艺论 73

第二章  纯粹逻辑学作为理论科学 80

    §10  形式论证法则作为理论真理 80

    §11  命题作为同一的观念意义的超时间性·科学作为命题系统 83

    §12  逻辑学作为关于观念命题与命题形式的科学 88

    §13  含义科学不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90

        a) 命题的观念统一性相对于实在判断体验的杂多性 90

        b) 命题作为观念个别性不是心理体验的类概念 93

        c) 心理学是一门后天的学科,纯粹数学与逻辑学是先天的学科 95

    §14  含义学说与形式存在论的相关性 99

    §15  将形式数学编排进科学理论 103

    §16  数学与逻辑学作为每一门科学都能自由利用的真理宝藏 108

    §17  科学理论的自身关涉性·纯粹逻辑学建造之理念 113

    §18  形式学科的自然秩序 118

        a) 命题范畴作为高的逻辑范畴 118

        b) 命题逻辑作为纯粹语法学与作为有效性学说的二阶性 121

        c) 命题逻辑与集合论和算术中的集合与数 123

        d) 命题逻辑与高级存在论·整体纯粹逻辑学作为一门形式存在论 127

    §19  流形论作为理论形式的科学 129

        a) 计算操作独立于数与量 129

        b) 流形论作为最普全的数学·流形作为仅仅由形式决定的领域 132

        c) 一门总括演绎学科的一切可能形式的理论学说之理念 137

        d) 定量数学和流形论之间的区分·纯粹逻辑学作为普全数学 141

第三章  形式逻辑与实在逻辑 146

    §20  自然科学作为单纯相对的存在科学,形而上学作为终极的存在科学 146

    §21  先天的实在性一般的形而上学作为经验上被奠基的事实实在性的形而上学之必要基础 150

    §22  先天的形而上学与逻辑—形式的存在论的关系 153

    §23  形式逻辑学作为理论一般的理论,实在逻辑学作为实在性认识的理论 159

    §24  先天形而上学作为科学认识工艺论意义上的逻辑学的基础 166

第二编  意向活动学、认识论与现象学

第四章  意向活动学作为认识的正当性学说 171

    §25  主观性在科学中的角色 171

        a) 回溯至主观的正当性来源·排除事实—规定的个体性 171

        b) 经验的与纯粹的数学科学中的正当性意识 174

        c) 客观理论需要主观的正当性来源,但不研究它们 177

    §26  形式逻辑学不是关于正当性来源的科学 179

        a) 形式逻辑学并不以绝然的明见性为论题 179

        b) 形式逻辑学的论证与归纳论证之间的区分 181

    §27  意向活动学作为在其正当性主张方面对理智执态的研究和评价 184

    §28  意向活动学与康德的理性批判的关系 190

    §29  外部形态学地处理意向活动的问题 192

    §30  意向活动学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与认识论问题 195

        a) 形式逻辑学与朴素指明性的正当性学说都不是一个绝对善的意向活动良知的领域 196

        b) 追问观念含义与实在行为之间的关系 197

        c) 逻辑心理主义的颠倒 200

        d) 理智行为关涉对象的问题 206

        e) 明见性问题 211

第五章  认识论作为第一哲学 215

    §31  认识论对逻辑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态度 215

        a) 认识论作为科学理论的完成 215

        b) 对数学的一种认识论评价的必要性 216

        c) 数学的与哲学的逻辑 220

        d) 自然科学与哲学 222

    §32  认识论与心理学的关系问题 225

        a) 认识作为主观事实 225

        b) 最终反思澄清观念性和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关系的要求 228

        c) 非心理学的认识论的可能性问题 232

    §33  认识论的怀疑论 237

        a) 独断的怀疑论作为对客观科学的意义与可能性的不清楚性的表达 238

        b) 批判的怀疑论作为认识批判的执态 243

        c) 逻辑—数学的完善与认识论的澄清之间的差异 247

    §34  论实施悬搁之后的认识论的可能性 251

        a) 认识论的自身关涉性 251

        b) 现象世界作为绝对无疑的被给予性领域 254

    §35  认识论的与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之间彻底的区分 260

        a) 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附有超越问题 260

        b) 在心理学的起源分析与认识论的澄清之间悖谬的混淆 264

        c) 认识论也不是描述心理学 267

        d) 现象学的还原作为排除任何经验统觉与一切超越信仰 271

        e) 能思的明见性不是自然事实的明见性 274

第六章  现象学作为纯粹意识科学 277

    §36  现象学与认识论的关系 277

    §37  论一门纯粹现象科学的可能性 280

        a) 现象的个体性在概念上的不可把握性 280

        b) 现象学作为针对现象本质的研究 285

        c) 本质明察能够就像在感知的基础上一样在当下化的基础上形成 289

    §38  超越对象作为现象学本质研究的论题 291

    §39  本质法则相对于任何实存设定的独立性与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先天 295

    §40  绝对理性的理念及其在现象学道路上的可实现性 298

    §41  现象学对于先天学科与心理学的意义 302

第三编  客体化形式

第七章  低级客体化形式 307

    §42  诸种意识概念 307

        a) 意识作为体验 307

        b) 意识作为意向意识 311

        c) 意识作为执态、作为行为与意识作为注意意识 313

    §43  时间意识与时间构造 317

        a) 客观的与现象学的时间性·现象学时间分析的任务 317

        b) 想象意识与原初回忆之间的区分 320

        c) 想象意识与原初回忆之间的类比 324

        d) 在时间样式交替中的时间质料的同一性·连续回坠入过去 326

        e) 客观时间在时间流中的构造 330

        f) 再造回忆与原初回忆的关系·时间作为个体客观性的必然形式 337

第八章  高级客体化形式 341

    §44  具体的客体化的主要类型与在客体化的全部领域中的基本对立 341

    §45  同一性功能 345

        a) 分明的同一性意识相对于持续的统一性意识 345

        b) 在次级与非本真的客体化中同一性的被给予性 348

        c) 与同一性意识相关的客体化 350

    §46  思想对象与感性对象之间的区分,思想形式与感性形式之间的区分 357

    §47  普遍性功能 362

        a) 普遍之物作为相对于个体对象的新对象性 362

        b) 在其与个别之物的关涉中的普遍之物·不同阶次的普遍性 368

    §48  进一步的功能 373

        a) 未规定性,特称与全称 373

        b) 合取,析取,单数与复数的区分·复数的普遍性相对于无条件的普遍性 375

        c) 否定 377

    §49  存在事态 379

        a) 充实、真理与存在 379

        b) 对“它是现实的”的意识·扩展感知概念的必要性 386

        c) 现象学的真理概念 392

    §50  现象学的理智理论 396

        a) 现象学操作的方法论·一门现象学的理智理论的任务 396

        b) 通过对分析的与综合的本质法则现象学澄清来进行认识论的奠基 401

    §51  对自然科学认识的现象学澄清 405

        a) 经验的普遍性主张的证成问题 405

        b) 对康德关于认识论基本问题的表述的批判 408

        c) 彻底地区分本质主张与经验主张 412

        d) 简单经验执态的正当性来源 415

        e) 对休谟怀疑论的批判·经验领域中的理性 420

附录A 428

    附录I    (对第一、二编):关于逻辑学与认识论的讲座(1906—1907年)内容 428

    附录II(对第一、二编):哲学·论通常意义上的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434

    附录III(对§8):关于逻辑概念的笔记 435

    附录IV(对§22):最终的个别性 436

    附录V(对§24):先天的存在论作为先天的形而上学 436

    附录VI(对§30d以下):心理学的与现象学的主观性 437

    附录VII(对§31b和§32):自然科学通过认识批判地澄清逻辑的与存在论的学科的完成 438

    附录VIII(对§33a):怀疑论对于认识论的意义 440

    附录IX(对§34b):认识论的无预设性·并非所有认识都附有超越问题 442

    附录X(对§35d):批判的与现象学的执态 444

    附录XI(对§35d):外感知、内感知与现象学的感知 445

    附录XII(对第六章):现象学作为意识的本质分析·它与其他先天学科的关系 448

    附录XIII(对第六章):现象学与心理学·现象学与认识论·现象学的描述相对于经验的描述 458

    附录XIV(对§37b):论现象学的方法与它的科学意向的意义 468

    附录XV    (对§47b的变体):高阶的普遍性·普遍之物作为对象与作为标记 470

    附录XVI  (对§50a):认识的客观性·观念法则性充实关系 473

    附录XVII(对§51d):论概率学说 478

    附录XVIII(对§51d):回忆的充实成就 479

附录B 482

    附录I认识论作为一门关于认识的绝对本质的学说 482

    附录II认识论的任务 491

    附录III现象学 493

        a) 针对现象的研究方向·现象学作为绝对的、非客体化的科学 493

        b) 颜色几何学与现象学 503

        c) 先天的客观科学相对于关于构造意识的科学·时间问题 510

    附录IV先天存在论与现象学 518

    附录V超越论的现象学作为关于超越论的主观性与一切认识和价值客观性在其中的构造的科学 521

    附录VI逻辑的澄清与认识论的澄清之间的区分 529

    附录VII范畴理论的阶次与它们的相互依赖·全部形式数学的系统建造的任务 534

    附录VIII  1906年9月28日给科尔内留斯的信的纲要 541

    附录IX私人札记, 1906年9月25日、 1907年11月4日与1908年3月6日 546

概念译名索引 557

人名译名索引 573

译后记 575

修订后记 579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