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远西对话 【 一版一印 9品-95品+++ 正版现货 内页干净 多图拍摄 看图下单】
外品如图 内页干净 实图拍摄 看图下单 收藏佳品
¥
70
九品
仅1件
作者[法]弗朗索瓦·于连、狄艾里·马尔塞斯 著;张放 译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504
上书时间2024-12-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法]弗朗索瓦·于连、狄艾里·马尔塞斯 著;张放 译
-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12
-
版次
1
-
ISBN
9787534738241
-
定价
28.5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74页
-
字数
315千字
-
丛书
当代海外汉学名著译丛
- 【内容简介】
-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世界知道中国,不自今日始,回溯历史,中外文化交流共有五次高潮。文明交流的深度、广度也是近代超过古代文化交流、交融、吸收、互补,也不是可避免的现象。只有在国力充实、文化发达、科学先进的情况下,才可以在交流中采取主动,吸取可用者为我所用。当国势衰弱,文化停滞,科学落后时,往往在交流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失去对外来文化选择的主动权,成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鸦片战争以后,在长达百年的这一段时间里,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有些是我们主动吸收的,也有些是中国所不愿接受的,也有些是被迫引进的。
历史告诉人们,当前世界经济已经一体化,世界上一个地区出现了经济危机,全世界都会受到震动。文化方面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紧密程度,却也有牵一发动全身的趋势。当前文化交流的条件大大超过古代,传递手段之迅捷,古人无法想像。因此,文化交流的责任也远比古代社会沉重。“国际汉学研究书系”负担着21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艰巨任务。
弗朗索瓦·于连是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哲学家,巴黎第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对汉文化世界与欧洲关系的研究。于连一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其论著从开始受到冷遇到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与反响,大有填补福柯、巴特之后空白之趋势。本书即为于连与哲学家狄艾里·马尔塞斯的对话,于连认为对话形式是他总结自己、回答汉学界和哲学界对他的批评以及澄清误解的最佳方式。本书阐述了于连为什么又是怎样选择“经由中国”这一迂回战略,来反思哲学的命运和西方从古希腊直到20世纪欧洲“衰败”的历史经验,认为只有在语言和历史谱系方面完全不同于欧洲的中国思想才能发现西方“理性”的固有成见与不足,并且“在当今最能引发思考和震撼哲学思想,为理论创新提供机会”。书中还回顾了法国汉学学科史,并以汉学为工具,追溯了中国与欧洲第一次思想碰撞中产生的诸多误解。
- 【作者简介】
-
弗朗索瓦·于连(Fransois Jullien),是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哲学家,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曾任国际哲学家会同衔议会长,创办《远东—远西》杂志、马塞尔·格拉奈(即葛兰言)研究所。他一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论著从开始受到冷遇到近年来引起广泛反响,大有填补福柯、巴特之后空白之趋势。主要著有:《鲁迅,写作与革命》、《迂回与直入:概念的战略在中国,在希腊》、《论效益》、《肾者毋意或哲学的另类》、《论时间,生存哲学的元素》等。
- 【目录】
-
中文版序:汉学作为思想和方法论
作者告读者书
译者的话
引子
请予刊登
福柯的反应(代序)
一、汉学家或哲学家?——一种不适宜的地位
二、福柯和中国的“特异性”
三、在帝国主义结束和哲学的枯竭之后:当代记事历程
第一章一个梦的考古
一、寻找另一种《工具论》
二、希腊爱好和中国经验
三、“直到我们内心深处整个西方在动摇”(巴特)
四、第一课汉语
五、自由的代价
第二章毛的学生
一、反对传记体写作
二、一位符号学家在中国
三、法国版的毛主义和原版的毛主义
四、向群众学习
五、说意识形态方面的蠢行
六、“三中全会精神”
七、劳改知识:科西嘉的老鼠赞扬毛主义的猫
八、沙粒技术或怎样利用个人关系掌握一个群体
第三章中华墨及其他
一、《华盖集》和鲁迅
二、革命及其本意就如此简单吗?
三、偷渡者、watchers(观察家)和末代文人
——关于当代间接之路和传统评论
四、另一个人,另一个迂回:日本的“扭曲”
五、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影射的经验论哲学的迂回:中国工具
第四章论一般汉学研究
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汉学状况
二、法国学派简史——马塞尔·葛兰言
三、为使中国思想乏味的几种可靠手段
四、Breakingthecode:另一种逻辑?
第五章被遗忘的创伤:古典时代关于中国的欧洲经验
一、“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事情”:耶稣会士的使命或欧洲扩张时期未能征服中国
二、“中国使之黑暗,但有光明可寻。您寻找这光明吧。”(帕斯卡尔)
三、帕莱南神甫的影响
四、罗马和中国:什么是相遇?
五、布道团的悲剧,或认识论最大障碍的真相
第六章 从外部反思:汉学作为方法
一、20年后
二、不应混淆阐释和对中国的哲学利用
三、无存在,无上帝,无自由
四、哲学龙头
五、绊脚石
第七章 关于伦理的新对话
一、“关于伦理暂时合理的惟一任务”(尼采)
二、怜悯:通过旧孔洞的新眼光
三、从道德的不可能到追寻可能的普遍性
四、外部--内部 从东--西两端阅读
第八章 论难做好人(一位汉学家的花招一瞥)
一、说枝节问题——为什么接受这样的交谈?
二、“好人分开建屠宰场和厨房”
三、翻译的深渊和历史的车辙:回答汉学家们的反对意见
四、“中国没有使他产生兴趣”
五、中国菜,或什么是强有力的含义?
六、在语文学和哲学之间,在文本与评注之间(关于石涛的画语录)
第九章 读孟子,读中国
一、智者一战略家,或品德的效益
二、道德圈子
三、“在任何人身上”:最低限度的理论(萨特--孟子)
四、论不采取立场捍卫自己立场的艺术,或怎样在哲学
家中间保持智者地位
五、发挥明显性
六、追寻进入哲学的“另一个”入
第十章 “亚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
一、实习作业
二、理论或策略的理解
三、天才的眼光和诸神的相助:在欧洲理性的边缘
四、邓小平的“神秘”:实效逻辑家的写照
五、非一英雄的非一史诗:长征时期毛的策略
六、从英雄到文人——平静的转变
七、赞“机会主义”
尾声
一、远东的飞跃和欧洲的衰落?
二、间接参与
三、哲学,思想的地区形象
四、通过否定之路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