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驻上海的英国记者马尔科姆•穆尔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发表一篇报导,说北京当代芭蕾舞团本年3月25日在香港将经典艳情小说《金瓶梅》首次搬上了舞台。文中提到《金瓶梅》的英文译本,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事情发生在伦敦。当时来自北京的年轻讲师舒庆春(老舍)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书,他和英国朋友艾支顿(Clement Egerton)合租了一层楼。老舍先生是于1924-1929年间任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艾支顿当时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华语,两人之间有二个约定:一是互相交换知识,彼此学习,舒向艾支顿学英文,艾支顿则向舒学中文;二是两人协商好合租一处住房,房钱由舒出,伙食费由艾支顿出。达成协议后,艾支顿便找了房,房子在伦敦西部霍兰公园(Holland Park)附近的圣•詹姆斯花园(St.James\'s Gardens)31号的二层楼上。他们在此处合住了三年,从1925年春到1928年夏。 艾支顿是一位有才华的翻译家,他会五种语言:拉丁文、希腊文、德文、法文,还有中文。他当过教员,入过伍,一战时升为中校,在认识舒庆春时他接受了一项重大的翻译任务,就是将中国古典名著《金瓶梅》翻译成英文,但是他的中文程度令他胆怯,他决定请当中文讲师的舒庆春帮他的忙,如果两人能住在一处,恰好可以就近切磋,除了相互学习语言之外,还可以解决中翻英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艾支顿用了五年的时间将《金瓶梅》翻译成英文。书于1939年首次正式出版,英文名《The Golden Lotus》(金莲)》。之后再版过四次(1953、1955、1957、1964)。书出得十分讲究,四大厚本,绿色羊皮面,烫金脊。在翻译《金瓶梅》的过程中,Egerton得到了老舍的许多帮助。译本出版之时,Egerton特别在书前郑重写上了To C. C. Shu My Friend(献给我的朋友舒庆春)。“C. C. Shu”就是舒庆春,是老舍先生的原名,他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时就用的这个名字。 在《金瓶梅》英译本的《序言》中,艾支顿还专门写了以下这么一段译者的话:“Without the untiring and generously given help of Mr.C.C.Shu,who,when l made the at the first draft of this translation,was Lecture in Chinese at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I should never have dared to undertake such a taste.I shall always be grateful to him。” “在我开始翻译时,舒庆春先生是东方学院的华语讲师,没有他不懈而慷慨的帮助,我永远也不敢进行这项工作。我将永远感谢他。” 1946年老舍在《现代中国小说》一文中写道:“明代最杰出的白话小说是《金瓶梅》,由英国人克莱门特·艾支顿(Clement Egerton)译成英语,译本书名是《The Golden Lotus》 。在我看来,《金瓶梅》是自有小说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金瓶梅》用山东方言写成,是一部十分严肃的作品,是大手笔。”而其中老舍所指的“The Golden Lotus”译成汉语则是《金莲》。对于这一译名“金莲”,老舍不会想不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人的小脚“三寸金莲”特殊的审美情趣,更不会忽视《金瓶梅》中女性与“脚(鞋)”之间性隐喻关系的展现的。否则,老舍对艾支顿的这一译名是不会不提出异议的。商品图中所含西洋镇纸不售。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