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
  •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
  •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
  •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

120 九五品

库存2件

吉林长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汉全 著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5-10

上书时间2024-05-21

娜娜特价书屋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吴汉全 著
  •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3
  • 版次 1
  • ISBN 9787206075766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989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对李大钊这一中共历史人物进行了新的诠释。对李大钊开创中国社会现代化历程及其所作出的贡献予以全面的研究,是李大钊研究、中共历史人物研究的新成果。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在分析李大钊开创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五四”以前李大钊的历史活动及其思想状况,说明李大钊的现代知识结构和现代化意识,以及对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的初步研究和对十月革命后世界现代化新形势的积极关注,为在中国开创社会现代化新道路作了重要的准备。《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着重研究李大钊在“五四”以后的历史活动,以五四运动由被动现代化向主动现代化为转折点,从社会现代化的研究视野来分析李大钊历史活动的现代化意义,认为李大钊开创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的贡献主要是:引进马克思主义新的现代化理论,创建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指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国寻求了革命--现代化的崭新模式;阐发人的现代化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以及平民主义的社会理想,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关于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理论体系;领导五四运动、推动国共合作、在北方开展政治斗争、配合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运动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在哲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现代化的进程。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的基本结论是,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先驱,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的开拓者,对“五四”及后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者,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社会现代化事业产生过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吴汉全,男,汉族,1964年生,江苏大丰人,法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曾担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士点负责人、中共党史硕士点中共领袖人物研究方向带头人。
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重大项目(7SJB770002)、教育部规划项目(09YJA710036)、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0BKS011)等各类课题近十项。
在《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权威刊物,以及《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江海学刊》、《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共发表论文一百四十余篇,约一百五十余万字。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摘载,被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马克思主义文摘》、《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毛泽东思想》、《社会学》、《美学》、《中国哲学史》、《人口学与计划生育》等专题全文转载二十多篇,学术观点被《中共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厦门大学学报》、《北京党史》、《高校社科动态》等刊物介绍。
出版有《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概论(1919-1949)》(3卷本)等专著,合著有《中国共产党通史》(多卷本)、《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现代社会史》(上下卷)、《中国当代社会史》(多卷本)等;主编有《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专升本教材《政治》等著作近十部。
现为南京审计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院长,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负责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工作。
【目录】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
导论
一、学术界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二、本书的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三、本书的主要观点与预期价值
四、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有关本书两个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最初探索
一、现代知识结构与现代化意识的形成
(一)早年的中外文化教育
(二)现代化意识的形成
二、研究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
(一)现代化形势的分析
(二)现代化条件的思考
(三)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四)政治现代化的追求
(五)文化现代化的展望
三、关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
(一)对欧美社会现代化的认识
(二)密切注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关注俄国与欢迎十月革命
第二章为中国寻求现代化的崭新模式
一、引进马克思主义新的现代化理论
(一)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创造舆论条件
(二)努力宣传以革命为主要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三)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运用
二、创建中国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
(一)倡导建立新式的中国现代化政党
(二)培植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精英群体
(三)开展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组织活动
三、指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社会主义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必须向社会主义目标迈进
(三)通过革命手段扫清实现社会主义的障碍
第三章中国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建构
一、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思想
(一)人是现代化的内容和目标
(二)确立人的主体性意识
(三)培植入的现代化意识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
(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进行民主革命完成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三)在社会主义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
(一)运用阶级斗争手段建立现代化民主政治
(二)开展民主运动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三)在社会主义阶段大力发展现代民主政治
四、平民主义的社会理想
(一)平民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反思
(二)平民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前景的设计
(三)平民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大影响
……
李大钊研究史(1927-200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