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定价800台币。
¥ 18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周祖谟
出版社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1917849
出版时间1996-01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9789571917849
上书时间2024-12-29
本书定价800台币。
【内容简介】
本書探討的問題是魏晉到陳隋之間韻部演變的歷史。研究這一段時間內韻部之演變,主要的憑藉應當是詩文的押韻。本書就以嚴可均所輯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丁福保所輯的《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兩部書中所收的由魏晉到陳隋之間的詩文作品為研究的主要材料。除詩文押韻的材料外,還參考了其他有關的材料,如子書、史書中押韻的部分,字書、音義書中的反切以及訓詁書中有關語音的材料等。此一時期辭人輩出,篇什之多,屈指難數,要分別部類,實非易事。本書作者幾經反覆研尋,最後理出自三國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四百餘年間韻部演變的概況。
【作者简介】
周祖谟(1914年11月19日-1995年1月14日):字燕孙,中国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学家。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1932年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曾历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国学季刊》《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编委,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最为丰硕的当属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1995年1月14日逝世。
周祖谟三十年代就读北大中文系,师从沈兼士、罗常培,二年级即发表论文《说文解字之传本》,其时北大遂有“前有丁声树,后有周祖谟”之说。毕业后考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南京),有意追随赵元任、李方桂,以加强语言学及方言调查的训练;但未及一年,因母病北返侍奉,旋以抗战爆发,南北阻隔,只得滞留北平。因此他在研究方法上,遂错失亲近审音派的机缘,而终为考古派的代表。
周祖谟治学,始终以音韵学为重心,而兼及文字、训诂、文献方面;其中尤用力于古语言学文献的校理,为最显著的特色。其论文根柢扎实,多有创获,曾汇编为《汉语音韵论文集》,以后增补为《问学集》两册,台湾、日本皆有翻印,为当代引用率最高的汉语史著作之一。专著《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与罗常培合作)、《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对诗文用韵材料进行通盘清理,藉此重构上古音与中古音之间的历史缺环;《广韵校本(附校勘记)》《尔雅校笺》《方言校笺》《释名校笺》皆为古汉语文献的最佳整理本;《唐五代韵书集成》集敦煌韵书之大观,比勘异同,考订源流,为中古音研究的基础性文献。此外尚有《洛阳伽蓝记校释》,亦远迈前贤,为古籍注释的高峰。
追溯上古音,须以中古音为初阶;构拟中古音,必以《切韵》为枢纽;而《切韵》的音系性质问题,又为语言学史上一大讼案,至今未有定论。周祖谟于此,六十年代有《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一文,在中外影响甚巨;张琨虽不尽认同其说,亦承认此文为“最札实详瞻”之作,以为可与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并列,为有关中古语音及《切韵》性质问题的两大经典。
1932年,周祖谟同时报考清华英语系及北大中文系。当时清华的国文试题包括对对子,题为“孙行者”,周祖谟对以“胡适之”,颇为出题的陈寅恪所赏。周祖谟为清华、北大同时录取,以学费原因而选择北大。据说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闻之,多次传言约请周祖谟一见,而周祖谟始终回避。以后周祖谟向旁人解释:胡先生道德文章为一代所宗,但与自己所学并非同一系统,骤然晋谒,有攀附之嫌,云云。然周祖谟以“胡博士”对“孙猴子”,已先有揶揄意味;又不愿低首拜谒,或于胡适不无轻蔑之心欤?
沦陷时期,周祖谟承陈垣聘任到辅仁大学讲授国文,得以勉强维持生计。当时他与辅仁同事余逊、柴德赓、启功三人关系密切,并时常到陈(垣)校长处请益,启功回忆:“不知是谁,偶尔在陈校长的书里发现一张夹着的纸条,上面写着我们四个人的名字,于是就出现了校长身边有‘四翰林’的说法,又戏称我们为‘南书房四行走’。这说明四个人名声还不坏,才给予这样的美称,要不然为什么不叫‘四人帮’呢?”
《问学集》(上下,中华书局,1966年)一书是他的代表作。其中收录了他自1934年至1962年间撰写的各种论文共44篇。对古音、等韵、《切韵》及以前的训诂书等都提出了不少创见,陈述了他对汉语发展史、汉语研究史及历史方言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独特观点,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可贵的研究线索。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是其研究汉语音韵的又一部重要著作。该书旨在探讨自周秦音至《切韵》800年间韵部演变的过程。《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4年)一书是他几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释唐五代韵书的成果,其中集印了唐五代写本和刻本韵书共30种,是总集唐五代韵书的一部大书。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音义,考察古人释字的方法等都很有价值。《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一书则列出了《广韵》206韵的各纽反切,用汉语拼音字母注出今音,成为普及汉语音韵学知识、帮助读者掌握运用《广韵》研读音韵或文学作品的工具。在古籍整理与校勘方面,他著有《广韵校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37年)、《方言校笺》(科学出版社,1956年)、《洛阳伽蓝记校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尔雅校笺》(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释名校笺》(载《文史》第四十七辑)等。在文字改革运动和汉语规范化方面,他积极提倡普及语文知识,撰写了不少论著阐述自己的观点。《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一书在汉语词汇通俗读物中影响比较大。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在为祖国培养语言文字工作者方面做出了贡献。
陳新雄序
自 序
上篇 魏晉宋之部
第一章 魏晉宋時期韻部總說
(一)三國時代
(二)晉代
(三)劉宋時代
(四)總的情況
第二章 魏晉宋時期韻部的演變
(一)陰聲韻
(二)陽聲韻
(三)入聲韻
(四)餘論
第三章 魏晉宋時期韻部通押的關係
(一)陰聲韻
(二)陽聲韻
(三)入聲韻
第四章 魏晉時期的方音
(一)豫州沛國、青州齊國
(二)幽州、冀州
(三)雍州
(四)揚州吳郡
(五)益州犍為
第五章 魏晉宋北魏詩文韻譜和合韻譜
(一)陰聲韻譜
(二)陽聲韻譜
(三)入聲韻譜
第六章 個別韻字讀音的演變
第七章 魏晉宋北魏詩文作家籍貫生卒年表
下篇 齊梁陳隋之部
第一章 齊梁陳隋時期韻部總說
第二章 齊梁陳隋時期韻部的演變
(一)陽聲韻
(二)陰聲韻
(三)入聲韻
第三章 齊梁陳隋時期韻部通押的關係
(一)陽聲韻
(二)陰聲韻
(三)入聲頻
第四章 齊梁陳隋時期的方音
(一)真侵合韻
(二)庚蒸合韻
(三)東登合韻
(四)江陽合韻
第五章 齊梁陳隋(包括北齊、北周)詩文韻譜和合韻譜
(一)陽聲韻譜
(二)陰聲類譜
(三)入聲韻譜
第六章 齊梁陳隋(包括北齊、北周)詩文作家籍貫生卒年表
自 序
本書《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這個時期在韻部演變史上是上古轉入中古的一個重要時期。自漢末建安以後詩賦勃興,晉宋時代,辭人輩出,篇什之多,屈指難數。材料豐富,誠有便於研究,但是韻字成千累萬,要分別部類,迥非易事,而詩家用韻,又參差不一,或分或合,不多方比證異同,就難以得出定論。工作之中,幾經反覆研尋,最後理出自三國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四百餘年之間韻部演變的概況,三國時代分為三十三部,晉宋分為三十九部,齊梁陳隋詩文的押韻經過分析研究,陰聲韻分為十七部,陽聲韻與其相承的入聲韻各為十九部,共五十五部,遠比晉宋時期分得細了。齊梁陳隋時期分韻所以加細,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語音已有變化。如《切韻》脂微兩韻在晉代為一部,齊梁時期則分化為兩部。另一方面是由於詩文作家善於區分韻類,用韻要求精細。如《切韻》豪肴宵蕭四韻在魏晉宋時期通用不分,到齊梁時期作家就有意識地分為豪肴蕭三部。風氣所被,莫不景從。如沈約、謝朓、劉勰、何遜等人審音辨韻特為精細,其對《切韻》的分韻影響更大。例如《切韻》支脂之微四韻,沈約都分用不混,模虞兩韻大多數作家都合用,而沈約犁分為二。如此之類,難更僕數。要了解《切韻》不能不從作家的用韻去認識。《切韻》無疑問是代表五、六世紀漢語文學語言的語音系統的,關於它的性質,我曾在〈切韻的性質及其音系基礎〉一文中談過(見《問學集》),在此不具論。
從漢語語音發展的歷史來看,兩漢音經過魏晉宋一個階段,又經過齊梁陳隋這一個階段,語音系統分別為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三類的格局已經變得很整齊了,即使作家用韻有寬有嚴,但總不出其類,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攝」。到了唐代以後,又有了新的演變。主要是數韻合併者多,分化者少,經過宋元時代,北方語音系統在全國內勢力增大,也就逐漸發展成為今日所謂「普通話」的格局了。
本書的韻譜及分論部分,主要寫於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八年之間,然不備處尚多,去成書尚遠。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吾師恬庵羅常培先生不幸因病溘逝,令人痛心。緒言餘論,蘊而莫傳。舊疑宿滯,質詢無從!自是心情索寞,魏晉以下各譜及有關問題已乏銳氣整治。歲月荏苒,久久擱置,行將荒廢。幸十年 動亂之後,舊稿猶存,因而稍稍清理,於一九八二年將舊作〈魏晉宋時期詩文韻部的演變〉一章發表於《中國語言學報》第一期創刊號,以向國內外學者請教。近年內又補綴〈魏晉時期的方音〉、〈魏晉宋韻部通轉的關係〉和〈個別韻字演變的歷史〉數章。近期又完成〈魏晉宋北魏詩文作家籍貫生卒年表〉,全書體製略備。今與韻譜及合韻講一併印出,以奉獻讀者。所有這些都是初步研究和整理的成果,昔年勞瘁,至此固足自慰,然而仍有可以深入研究之處,惜限于精力,不克如願。曹子桓言「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念此,不禁慨歎。惟期各方面學者進而教之,並在漢語語音史的研究上有更多的開拓。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廿八日周祖謨謹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