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钱理群教授横跨二十年岁月写成的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历史,分别写共和国建立前、毛泽东时代及之后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选择,呈现“承转合”结构,将知识分子的个体命运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体历史交错在一起。 《1948:天地玄黄》记录了一九四八年,围绕各类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而发生的极其複杂也极其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心理现象。
¥ 359 全新
仅1件
作者钱理群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货号30000491596
上书时间2024-12-26
钱理群签名+钤印 · 香港城市大学版《1948天地玄黃: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一》豆瓣9.2(16开)
内容简介 · · · · · ·
1948年,中国的社会与政治面临着重大变局,文化生态与文化体制即将迎来深刻的变化,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谁能穿越世事纷纭,看透历史的变数?被郭沫若斥为“粉红色”作家的沈从文,在一封信里透露出了深刻的历史预感:“大局玄黄未定……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
是钱理群教授横跨二十年岁月写成的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历史,分别写共和国建立前、毛泽东时代及之后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选择,呈现“承转合”结构,将知识分子的个体命运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体历史交错在一起。
一九四八年,正是两个中国—所谓“新中国”与“旧中国”生死大决战的时刻,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必须在历史的大转折中作出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1948:天地玄黄》就是记录了一九四八年,围绕各类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而发生的极其複杂也极其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心理现象。
作者简介 · · · · · ·
钱理群,一生裁为四截。
前二十一年,算是入世前的准备,1939年出生重庆,在南京读小学、中学,在北京大学亲历反右运动;中间十八年,在边远地区贵州安顺小城中等专业学校教书,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1978年重返北京,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同代友人一起,风风雨雨二十四个春秋,并写有多部研究周氏兄弟和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2002年退休后五年,又回归中学和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和青年志愿者运动,同时从事现代民间思想史研究。
七十五年的生命,和两个空间——贵州与北大,一个群体——中国的年轻人,建立了血肉的联系,其主要连接纽带,则是鲁迅。
目录 · · · · · ·
一、面对转折—1948年1、2月
二、南方大出击—1948年3月
三、校园风暴—1948年4、5、6月
四、诗人的分化—1948年6、7月
五、批判萧军—1948年8月(一)
六、朱自清逝世前后—1948年8月(二)
七、胡风的回答—1948年9月(一)
八、“新的小说的诞生”—1948年9月(二)
九、战地歌声—1948年10月
十、北方教授的抉择—1948年11月
十一、南下与北上—1948年12月
原文摘录 · · · · · ·
“而现在,这样的启蒙传统却遭到了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否认“精神的奴役创伤”的存在,将人民、农民纯化、理想化的民粹主义倾向。胡风一语道破实质:“如果封建主义没有活在人民身上,那怎样成其为封建主义呢?”他指出,那种“只要优美的”人民而不要带着精神奴役的创伤的人民”的理想,固然纯粹而美好,但“世界上没有只有阳面没有阴面的事物,抛弃了阴面,阳面也定要成为乌有,即所谓观念化了的”东西”。而将人民抽象化则是危险的:它容易为所谓“人民的代言人”(类似于上帝的代言人)提供机会,将人民崇拜变为人民的代言人崇拜,在人民的统治的名目下实行代言人专政。因此,胡风及其友人一再强调,一定要使人民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而不能“被动地”等待“人民代言人”来解放,这里显然是隐含着某种忧虑的。
—— 引自章节:七、胡风的回答——1948年9月(一)
1948年6月,上海星群出版社继出版、发行《诗创造)之后,又以森林出版社的名义,推出了一个新的《中国新诗)刊,在“代序”《我们呼唤》里,宣称“面对着“严峻的考验”:到处是迷人眼睛使人流浪费的眼泪的烟幕,到处是浮嚣的泡沫与轰轰然的罪恶的毒雾;到处是市侩式的天真'与空洞无物;近于无知的可怜的乐观;到处是念经的偶像与顶着骷髅的圣人;到处是无聊的卑怯的迎合与大言不惭的纸花似的骄傲;做到处是苍白贫血的理论与低劣的趣味主义,到处是虚浮无力的贫乏;到处有割过的雄鸡在啼着不成腔的高调。
—— 引自章节:四、诗人的分化——1948年6、7月
葛亮签名+钤印 · 限量布面精装烫金本 · 台湾联经版《朱雀(二版)》(16开布面精装)
本书定价新台币750元
内容简介:
老舍筆下的北京,王安憶筆下的上海,賈平凹的西安,張愛玲的香港,朱天文的台北……葛亮的南京!
南京,這一座城市的文學代言人──葛亮
出身南京、定居香港,在台灣、香港嶄露頭角
被譽為當代最具大師潛力、最會說故事的年輕小說家
「中國三部曲之一:朱雀」,亞洲 週刊2009年中文十大說
書寫城市‧述說一個時代的故事
六朝古都。新與舊,接納與抗拒。在時代的關隘。他是個局外人。只因為有了她,無窮盡的陌生打開了缺口。她背負家族的宿命,默然成長。他們的身後,是人性的版圖。觸動間彼此溫暖與傷害。時間鋪墊了溫床,它們滋生交錯,漸成體系。凝聚為城市的聲音。
徘徊在南京的史話和神話之間,《朱雀》展現的氣派,為葛亮同輩作家少見。
摩挲著千百年來的南京記憶,《朱雀》雖以政治動亂為經、三代女性的歷練為緯,著眼這座城市的神祕淵源和歷史滄桑,然而它更是一本年輕之書,放大野心要為南京「過去」與「現在」造像的葛亮,有意還原記憶之下的青春底色,要凸顯每個時代的南京兒女如何憑著熱情浪漫,直面歷史橫逆,甚至死而後已。
在野心與悵惘、巧合與錯失層層積澱下,《朱雀》裡的種種因緣奇遇紛紛歸位,成為南京歷史輪迴的有機部分。葛亮對故事情節刻意求工,加倍坐實了在神祕的歷史律動前,個人意志的微不足道。但宿命傳奇只是《朱雀》的一部分。葛亮同時反其道而行,深入南京日常生活的肌理,對尋常百姓家的集體經驗做出了有情觀察。
面對南京的歷史創傷,葛亮更有興趣的應該是召喚一種叫做「南京」的狀態或心態;南京於他與其說是懷舊,不如說是近於耽美的嚮往。更進一步的說,是一種「癮」,而且這癮可能是有毒的。《朱雀》裡的南京於是突出了另一種空間的輻輳力量──南京的「癮」是會蔓延的。
朱雀之城無論如何保守,畢竟進入了新的世紀,所謂歷史長河到此漫漶出去,成為一種穿梭空間、湮沒邊界的體會。如此,葛亮將六朝風月與後現代、後社會主義的浮華躁動並列一處,或糅合、擦撞種種人事巧合就顯得事出有因。南京的「謎底」深邃不可測,這是葛亮的用心所在了。──王德威
來自蘇格蘭的華裔青年許廷邁回到父親的家鄉南京留學,在秦淮河畔邂逅了神祕女子程囡,從兩人的感情經歷為經,對南京古都的觀照為緯,交織出三個世代的傳奇。
一九二三年,女孩葉毓芝隨著父親來到南京繼承祖業。抗戰前夕,葉毓芝與日本青年醫生芥川熱戀並懷有身孕,卻在日軍進南京城屠殺時遭俘虜姦害,臨死前生下一女嬰。女嬰被寄居教堂的妓女程雲和收留,取名為憶楚。到了1950年代,就讀大學的憶楚和僑生同學陸一緯相戀,後來陸一緯被打成右派,發送北大荒勞改。憶楚則被養母的兒子、自己哥哥的同事強暴,並委身下嫁。文革結束,憶楚守了寡,此時陸一緯歸返,和憶楚重燃舊情……
小說由他鄉的旁觀者切入,審視當代的南京。主角背負家族宿命,悄然長大。其身後暴露出人性的冷暖,往來間的互助與傷害。交錯涵養,為城市吐出時代的聲音。
作者简介:
葛亮
一九七八年出生,原籍南京。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作品見於《收穫》、《印刻文學生活誌》、《香港文學》等兩岸三地刊物﹐並為報章撰寫文化評論專欄。著有小說集《七聲》、《謎鴉》、《相忘江湖的魚》,文化隨筆《繪色》等。入選台灣2006年「誠品選書」。曾獲2008年香港藝術發展獎、首屆香港書獎、臺灣聯合文學小說獎首獎、台灣梁實秋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等獎項。小說列入《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朱雀》獲亞洲 週刊2009年全球華人十大小說。
目录:
序言:歸去未見朱雀航────葛亮的《朱雀》╱王德威
第一章 格拉斯哥V.西市
第二章 大興的拉斯維加
第三章 古典主義大蘿蔔
第四章 她與她的羅曼司
第五章 無情最是台城柳
第六章 基督保佑著城池
第七章 雅可或著褲的雲
第八章 布拉吉與中山裝
第九章 阿爾巴尼亞年代
第十章 東邊日出西邊雨
第十一章 依舊煙籠十里堤
第十二章 母親與一個喪禮
第十三章 龍一郎的圖畫夾
第十四章 錯落的五月八日
第十五章 洛將軍守衛墓園
第十六章 歸去未見朱雀航
後記 我們的城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