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长,“中研院”院士、90岁高龄 · 张玉法签名(八冊全簽)+钤印 · 台湾东华书局版《中華通史:第一卷-第五卷 (全八冊) 出版周期长达11年》(大16开锁线胶订,一版一印)
  •  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长,“中研院”院士、90岁高龄 · 张玉法签名(八冊全簽)+钤印 · 台湾东华书局版《中華通史:第一卷-第五卷 (全八冊) 出版周期长达11年》(大16开锁线胶订,一版一印)
  •  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长,“中研院”院士、90岁高龄 · 张玉法签名(八冊全簽)+钤印 · 台湾东华书局版《中華通史:第一卷-第五卷 (全八冊) 出版周期长达11年》(大16开锁线胶订,一版一印)
  •  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长,“中研院”院士、90岁高龄 · 张玉法签名(八冊全簽)+钤印 · 台湾东华书局版《中華通史:第一卷-第五卷 (全八冊) 出版周期长达11年》(大16开锁线胶订,一版一印)
  •  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长,“中研院”院士、90岁高龄 · 张玉法签名(八冊全簽)+钤印 · 台湾东华书局版《中華通史:第一卷-第五卷 (全八冊) 出版周期长达11年》(大16开锁线胶订,一版一印)
  •  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长,“中研院”院士、90岁高龄 · 张玉法签名(八冊全簽)+钤印 · 台湾东华书局版《中華通史:第一卷-第五卷 (全八冊) 出版周期长达11年》(大16开锁线胶订,一版一印)
  •  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长,“中研院”院士、90岁高龄 · 张玉法签名(八冊全簽)+钤印 · 台湾东华书局版《中華通史:第一卷-第五卷 (全八冊) 出版周期长达11年》(大16开锁线胶订,一版一印)
  •  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长,“中研院”院士、90岁高龄 · 张玉法签名(八冊全簽)+钤印 · 台湾东华书局版《中華通史:第一卷-第五卷 (全八冊) 出版周期长达11年》(大16开锁线胶订,一版一印)
  •  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长,“中研院”院士、90岁高龄 · 张玉法签名(八冊全簽)+钤印 · 台湾东华书局版《中華通史:第一卷-第五卷 (全八冊) 出版周期长达11年》(大16开锁线胶订,一版一印)
  •  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长,“中研院”院士、90岁高龄 · 张玉法签名(八冊全簽)+钤印 · 台湾东华书局版《中華通史:第一卷-第五卷 (全八冊) 出版周期长达11年》(大16开锁线胶订,一版一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营 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长,“中研院”院士、90岁高龄 · 张玉法签名(八冊全簽)+钤印 · 台湾东华书局版《中華通史:第一卷-第五卷 (全八冊) 出版周期长达11年》(大16开锁线胶订,一版一印)

张玉法教授曾治唐史南明史、先秦史,自一九六四年入近史所后,以研究近现代史为主。退休以后,重拾古史,如归故乡。本书以现在的中国疆土为研究和论范围,当国家分裂之际,周边国际称中原地区所建的国家为中国;当国家统一之际,边疆民族称以中原为中心所建的国家为中国。故处理当今中国境界以内四、五千年的历史,取名《中华通史》,以示当今中国境界以内的历史是由华夏民族融通境内各民族而成。

2368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玉法

出版社台湾东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1-02

装帧平装

货号30000491890

上书时间2024-12-20

孔网新书广场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张玉法(1935年2月1日—),中华民国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生平

张玉法幼时生长于山东峄县。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曾就读于烟台联合中学,后与同学随中华民国政府自山东辗转南下流亡。

1949年,在澎湖七一三事件后入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1955年毕业于员林实验中学。于1959年获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授予史地学学士学位,并于1964年获国立政治大学颁授新闻研究所硕士学位,其间曾于基隆中学任史地教员。后赴美国留学,并于197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颁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 1964年,张玉法进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专研中国近现代史,著作等身,先后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并于1982年出任近史所副所长,1985年至1991年间出任近史所所长,1992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自1971年起,他先后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及国立台湾大学等校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民国历史文化学社编审委员。

其重要作品有《清季的立宪团体》、《清季的革命团体》、《民国初年的政党》、《辛亥革命史论》、《中国现代史》等十多部;《中国现代史》曾经是台湾各大学现代史课程常用教科书。1977年,张玉法将《中国现代史》交由东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

关于《中华通史》

  本书以近代中国疆域为研究和讨论范围,研究发现当国家分裂之际,周边国家称中原地区所建的国家为中国;当国家统一之际,边疆民族称以中原为中心所建的国家为中国。由于中国的疆域到清朝以后治渐定型,故处理近代中国境界以内四、五千年的历史,取名《中华通史》,以示近代中国境界以内的历史是由华夏民族与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而成。

  本书叙事,以朝代先后为序,採编年及纪事本末之长,以帝王传承的先后为序,论述各帝王时期的军国大事,各历史时期的政制、经济、社会和文化,以及各该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历史发展的大势,分卷出版,凡五卷。

  第一卷从远古到秦汉,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卷隋唐五代,第四卷宋辽金元,第五卷明清。合而观之为通史,分而观之为断代史。

  作者以治中国近现代史之经验,打破各种史观之僵滞,强调中华历史发展之多元性,探索皇权运作与皇室内斗,并重视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之互动以及与世界各地历史之比较与国际文化交流。作者将中华历史摆放在世界历史的架构中,在回溯中国任何一个历史段落的同时,都能旁观世界其他地区所发生的历史演变,这是一本不同于其他通史著作的论著。

本书体例

  一、中国历史分期,前此每用上古、中古、近古、近世、近代等名称,   惟各期断代的年代不一;另外,又有将近代以前通称为古代者,   甚为混乱。本书叙事,以朝代先后为序:三皇五帝、夏、商、西   周、东周及列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   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二、本书分卷出版,凡五卷。第一卷从远古到秦汉,第二卷三国两晋   南北朝,第三卷隋唐五代,第四卷宋辽金元,第五卷明清。合而   观之为通史,分而观之为断代史。

  三、本书各章,依本书历史分期安排,每章讨论一个历史时期。各章   或各历史时期,除依时间先后论述军国大事以外,并分类论述该   时期的政制、经济、社会和文化;凡所论述,尽量以朝代为单位。

  四、本书叙事,採编年及纪事本末之长,以帝王传承的时间先后为序,   论述各帝王时期的军国大事,但如一事二见或数见(如二造或三   造之间的战争),为求故事完整,有时亦重複论述。

  五、中国近代以前的历史是朝代史,朝代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分裂   的。统一时期的朝代史,政权在一个家族中传衍,一个朝代结束,   另一个朝代继承。分裂时期的朝代史,政权在一个以上的家族中   传衍,分裂政权最后皆为强势朝代或国家消灭。

  六、中国的朝代,一般从夏朝算起,从夏、商迄明、清,所建的朝代   和国家在一百左右。无论朝代或国家,名称重複者甚多,同时置   于一部通史中,每不易辨别。前此学者遇到前后重名者每于朝代   前冠以前、后,如前燕、后燕,前秦、后秦,但有时前、后不只   两个,称前、后不能解决问题;或前后两个毫不相干,称前后亦   无意义。还有一种情形,有时同时并存几个同名的朝代和国家,   无法以前后分,前此学者常以建都的相对位置,于朝代或国家前   冠以东、西、南、北,但如存在的时间不同,以方位称亦无意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除一般约定成俗的称呼,如西汉、东汉、北   宋、南宋外,必要时冠以建立者的姓氏,如苻秦、姚秦。不过,   以姓氏冠于朝代或国家前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同一姓氏可   能建立数个名称相同的朝代和国家,如刘邦建汉,刘秀建汉,刘   备建汉,匈奴人刘渊建汉,前此学者已将刘邦所建之汉称为汉或   西汉,将刘秀所建之汉称为东汉,将刘备所建之汉称为蜀汉,刘   渊所建之汉或可权称为刘汉。但到五代十国时期,刘知远建汉(史   称后汉),刘龑建汉(史称南汉),刘旻亦建汉(史称北汉),   如何给予适当称呼,颇费周章。

  七、中华历史,自夏、商至明、清,所有朝代或国家皆为家天下,国   是家的延长。帝王死后,每给以庙号和諡号,凡称祖、称宗者为   庙号,是皇家的称呼,常见的有高祖、世祖、太宗等;諡号用字   更多,文帝的“文”、武帝的“武”等都是諡号。论述各朝各代   历史,前前后后,东西南北,常出现高祖、世祖、文帝、武帝之   类,甚为混淆,不如迳称帝王之名,于名之前或后加一“王”字   或“帝”字,惟以大部分称呼积习已久,未便更改。本书更改者   凡二:(1)开国之帝王,有追赠其父、祖为帝王者,正史或採   之,本书不採。(2)帝被废为王,正史和《资治通鑑》等即以   王称之,甚为混淆,因其既无庙号亦无諡号,本书迳称其名,于   名前加“帝”字。

  八、中华历史纪年甚为混乱。西汉武帝以前,每一帝王一个纪年,比   较清楚,但也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两个帝王相接的年   代:如一帝王于某年死,另一帝王于该年继位,该年的时间由两   个帝王分佔,传统的纪年法,新帝王的纪年由次年开始,但新帝   王即位以后当年的史事,史料如无月日记载,即不知发生在何一   帝王之时;史料如有月日记载,仍应记明史事发生在何一帝王   时。(2)不少帝王在称帝前原在一个地区称王,如秦王嬴政、   汉王刘邦。如将秦始皇称帝以前的在位年代迳称为秦始皇若干   年,或将汉高帝称帝以前的在位年代迳称为汉高帝若干年,容易   混淆。本书于其称帝前称秦王若干年、汉王若干年。问题更複杂   的是汉武帝及其以后所行的年号制,皇帝即位,有些当年建元或   改元,有些次年改元,如一个帝王一个年号(如清朝),可比照   清朝,最麻烦的是有些帝王经常改元,有时一年一个纪元。另一   方面,一个年号,本朝用他朝也用,本国用他国也用,不仅凌乱,   而且混淆。本书採周制,一帝一纪元,间括注公元,以与世界各   地史事对照。

  九、公元与清以前的中国纪年,相差一个月左右,但秦至汉初以十月   为岁首,相差三、四个月,提醒读者注意。

  十、古今地名对照,主要依据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之《中国古今地名   大辞典》,该辞典所载之今地名,皆以民国地名为准,本书採之。   惟本书所引著作有用今名者,亦据之。

  十一、本书所附统一时期各朝疆域图和分裂时期列国分布图,略本中    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国历史地图集》和郭沫若主编《中    国史稿地图集》等书中之资料重绘,特此注明,并致谢意。

  十二、西文专有名词音译,一般论著每随英文、法文等版本有所不同,    本书大部分从俗,亦有新译者,见书末译名对照表。

 

目录

自  序

本书体例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肇始:三代以前

第一节 历史舞台的形成

第二节 考古的发现

第三节 传说中的史迹

第四节 本时期的外在世界

第二章 夏商及西周时期(2183 B.C. – 771 B.C.)

第一节 夏:家族世袭王朝的肇始

第二节 商:文字记录的开端

第三节 西周: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四节 本时期的外在世界

第三章 东周及列国时期(770 B.C. – 221 B.C.)

第一节 前期:权力中心由周王室移到列国霸主

第二节 后期:七强争起、周室灭亡与秦国统一

第三节 本时期的政制、社会、经济和文化

第四节 本时期的外在世界

第四章 秦、西汉、新、东汉(221 B.C. – A.D. 220)

第一节 秦:统一帝国的开创者

    一、政权递嬗与军国大事

    二、国家建制、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

第二节 西汉:秦帝国的光大者

    一、政权递嬗与军国大事

    二、国家建制和社经文化

第三节 新:儒家理想的假借者

    一、政权递嬗与军国大事

    二、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

第四节 东汉:西汉帝国的延续者

    一、政权递嬗与军国大事

    二、东汉的政制、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五节 本时期的外在世界

译名对照表

徵引书目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的斗争与融合

 第一节 三国:东汉末年军阀纷争的馀绪

 第二节 西晋:三国纷争的结束

 第三节 东晋与五胡十六国

 第四节 南朝宋之兴亡与北朝魏之统一北方

 第五节 南朝齐之兴亡与北朝魏之军国大政及汉化

 第六节 南朝梁之兴亡与北朝魏晚期之政局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第七节 南朝陈之兴亡与北朝东、西魏衍为北齐、北周以及隋朝初期

 第八节 本时期的政制、经济、社会和文化

 第九节 本时期的外在世界

第六章 隋唐与五代十国:帝国的扩张与分裂

第一节 隋朝中晚期:隋唐帝国之开创

第二节 唐朝前期:由兴而盛

第三节 唐朝中期:由兴盛而衰乱

第四节 唐朝中晚期:衰乱之持续

第五节 唐朝晚期:由衰乱到灭亡

第六节 五代十国(907-960):唐末藩镇割据之延续

第七节 隋唐五代的政制与经济

第八节 隋唐五代的社会与文化

第九节 本时期的外在世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