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颐签名+钤印+题词《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16开 2021年一版一印)
  • 雷颐签名+钤印+题词《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16开 2021年一版一印)
  • 雷颐签名+钤印+题词《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16开 2021年一版一印)
  • 雷颐签名+钤印+题词《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16开 2021年一版一印)
  • 雷颐签名+钤印+题词《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16开 2021年一版一印)
  • 雷颐签名+钤印+题词《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16开 2021年一版一印)
  • 雷颐签名+钤印+题词《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16开 2021年一版一印)
  • 雷颐签名+钤印+题词《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16开 2021年一版一印)
  • 雷颐签名+钤印+题词《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16开 2021年一版一印)
  • 雷颐签名+钤印+题词《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16开 2021年一版一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营 雷颐签名+钤印+题词《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16开 2021年一版一印)

58 8.5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雷颐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12767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定价68元

货号9787520712767

上书时间2024-12-19

孔网新书广场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 · · · · ·

1911年,武昌起义,事起仓促,仿佛只一夜之间,一个硕大无比的王朝就轰然坍塌。其实,这是自1840年起,清王朝对中国面临现代性转型懵然无知,对现代性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制度系统懵然无知,因此应对失据、步步被动,各种问题和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尖锐的总爆发。 本书从多个视角全景描绘了晚清自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这最后几十年的历史画卷,围绕这一时段的史事、人物、社会等方面展开解读,最终梳理出了清王朝覆灭的内在逻辑在于传统“天下观”与现代国家观、技术进步与制度落后、改良与革命这三对矛盾的长期撕扯与断裂,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屡屡陷入困局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  · · · · · ·

雷颐(1956年- ),男,祖籍湖南长沙,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学毕业后,下乡数年,然后当兵,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 1985 毕业, 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研究员。其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著作:《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雷颐自选集》、《经典与人文》、《图中日月》、《萨特》、《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历史的裂缝》等。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天下”的破灭

第二章 洋务:在“器物”的背后

第三章 制度困境

第四章 国家观念:从伦理到契约

第五章 崩溃

余论

原文摘录   · · · · · 

当清政府连“体制内”的改革者都不能容忍,把他们推向“体制外”时,社会变革的动力便又往下移,“体制外”的社会下层如留学生、会党便不可避免地成为变革的主要动力。一旦“体制外”的力量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就很难在旧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平和的改革,这种体制外的力量一定要用暴力从根本上打破、推翻旧体制。这样,清政府实际是自己将自己的可控空间再次紧缩至微乎其微,至多只有“一线希望”。然而对这“一线希望”,清廷亦未珍视,一场社会革命便难以避免了。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制度困境

分权理论是现代政治的基础,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政府论)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是公认的奠基之作。简言之,洛克首倡分权之说,孟氏进一步论证、深化此说,更重要的是将其具体细分为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形式。严复之所以付出极大的心血和精力翻译这两部巨著,并写了三百多条按语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 就是希望国人对西方制度、法理、文化和历史成因有真切的了解, 在此基础之上,融汇中国传统,建立以三权分立为形式的现代社会。 现代政治的重要一点是法治,因此严复坚决反对君主专制的人治,主张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的灵魂,严复认为中国法律的特点是“以贵治贱”。“以贵治贱”虽然统治者“仁可以为民父 母”,但“暴亦可为豺狼”。在这种制度下,如果是圣主明君,也可能达到天下太平的盛世,但终不能长久。因为这种体制下“刑罚”最终无法长期非常公正,“而侥幸之人,或可与法相遁”,最终 是人民道德的败坏。结果“虽有尧舜为之君,其治亦荀且而已。何则?一治之余,犹可以乱也”。对此,严复非常重视,甚至可说“敏 感”。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制度困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