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定价260港币。
¥ 226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弘祺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ISBN9789629965075
出版时间2012-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货号9789629965075
上书时间2024-12-12
本书定价260港币。
商品简介:
本書以主題史方式就不同的課題展開論述,這些課題包括:中國教育的理想與重要主題,包括學校與考試兩方面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史,歷代教育內容和學習的樂趣,識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術教育,學生生活與學生運動,以及明朝晚期出現的現象。
通過橫向的主題史論述,全書呈現出一個縱向的探討脈絡,即是以「學以為己」與「科舉文化」兩個文化取向作為主軸,並織入造就這兩個取向的因素及其所產生的影響。而這主軸及錯綜的旁枝,則涉及經濟史、政治史、宗教史、哲學史和民俗史等多個學科範疇。
「學以為己」及「科舉文化」這兩個互相衝突、卻又千百年來共存的取向,形成了深層次的矛盾,作者就此提出了他獨特的見解,包括的「威權人格的形成」和「反智色彩的庶民價值觀」等。作者更嘗試進行跨文化比較,例如比較西方清教徒的道德倫與晚明道學的宗教性、就自然法觀念比較中西文明的發展路向等。本書由是膺得「提供深刻的反思,充滿挑戰及啟發性」的評價。
李教授這本新著論述中國的傳統教育制度,對於私人講學、考試選才、中央到地方各級學校的建立,書院的興盛,以及大眾教育,都巨細靡遺。在教育思想方面,李教授一方面論及儒家經學在教育上的深遠影響,是權威人格與保守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則強調道學思想擺脫威權和科舉,培養自我的重視。同時也論及佛教與儒家教育的互動。在教育的實際運作方面,論述識字、家庭教育、技術教育、平民教育、課程的演變,以至學生的生活和學生運動等等。
──(陶晉生,中央研究院士)
作者简介:
李弘祺,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過去三十多年間專研中國的教育史,從宋代開始,而及於整個傳統中國,先後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關中國教育的著作,日本關西大學《泊園》稱譽他為「活躍於當今世界治中國教育及科舉史之第一人者」。
自序xiii
第一章 引言:中国教育的理想与重要主题1
第一节 个人、社会与受教育者2
1. 「为己之学」2
2. 教育的社会目的8
3. 通才、经学者与君子14
4. 理学思想中的人:有德之士、英雄、殉道者23
5. 中国传统教育的式微26
第二节 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27
1. 保守主义27
2. 互为主体与相互影响30
3. 儒家正统33
4. 权威的生活态度、庶民教育与中国人格特质35
第三节 关键论点43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校与考试47
第一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I)48
1. 古代传说的学校与射箭的理想48
2. 稷下学宫50
3. 博士制度与汉代太学52
4. 汉代的地方学校56
5. 汉代的私人教育59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61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73
第二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II)75
1. 隋、唐的高等教育75
2. 隋、唐时代的地方教育80
3. 宋代的官学与太学82
4. 宋代地方官学与书院85
5. 辽、金、元的官学教育制度90
6. 元代书院95
7. 明代的国子监97
8. 明代地方官学99
9. 明代的书院101
10. 结论105
第三节 考试制度:从察举到科举105
1. 古代背景106
2. 孔子与东周时期的变迁107
3. 养士109
4. 汉代察举制度111
5. 东汉考试制度的改革118
6.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121
7. 科举制度的兴起128
8. 唐代的科举制度129
9. 科举制度的完备134
10. 科举文化的兴起140
11. 外族朝代的科举制度144
12. 明代的科举制度150
13. 反思科举的存在理由157
第三章 中国教育思想史163
第一节 孔子与早期的儒家传统164
1. 六艺164
2. 孔子165
3. 孟子与荀子173
4. 孝道与家法180
5. 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182
第二节 汉代礼治与儒家独尊地位的兴起186
1. 董仲舒与汉代的合一思想186
2. 经学、政治与教育188
3. 礼仪与仪式主义193
4. 才能的类别及知识人的分类195
5. 怀疑论与怀疑态度的萌芽197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198
1. 本体思维与形而上学的追求199
2. 思想的重新评价201
3. 佛教征服中国202
4. 家族教育的贵族理想210
5. 师承与道教之影响213
6. 经学的新方向216
7. 经学、史学与文学223
第四节 隋唐的兼容并蓄态度与自我知识认同的探求227
1.「正」的观念:儒家经典的确立与编纂228
2. 从标准化到正统的建构234
3. 韩愈、李翱与道统239
4. 晚唐理想教师观念的危机245
5. 隋唐教育思维里的佛教思想251
第五节 道学教育的博学257
1. 道学教育的思想背景258
2. 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奠定基础的道德人格261
3. 童年与童科考试265
4. 教学作为职业与志业268
5. 经学与「四书」272
6. 博学277
7. 平民百姓的道德观念281
第六节 游牧民族知识人与汉人世界观的接触287
1. 辽、金社会里的儒家思想287
2. 蒙古人与元朝的教育理念290
3. 佛教与道教及其重要性294
第七节 明代的道学思想302
1. 陈白沙与湛若水303
2. 王阳明307
3. 明代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309
4. 庶民主义、威权主义与儒学正统315
第八节 总结中国教育思想的社会史327
1. 善书与功过格328
2. 学术研究的仪式化:已经学为例331
第四章 历代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学习的乐趣337
第一节 历代教育内容的变化338
1. 《论语》、《孝经》和汉朝的官学课程340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课程34
3. 隋唐时期的官学课程内容347
4. 宋朝早期的变化351
5. 道学的课程思想和实践356
6. 道学教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362
7. 明朝的道学课程364
8. 在明代儒学视野之外370
第二节 勤奋读书的乐趣372
1. 勤奋学生的故事373
2. 藏书376
3. 私人藏书和爱书384
第三节 结论:自得、自由和自任400
第五章 识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术教育403
第一节 识字教育404
1. 把识字视为教育理念405
2. 唐代之前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407
3. 唐代蒙书412
4. 宋代蒙书与朱熹420
5. 元、明两代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427
6. 为女童和女性所编撰的启蒙教材及基础教科书432
第二节 家庭教育和家训439
1. 古代理论与理想440
2. 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家庭教育和家训442
3. 传统中国中期的家庭教育及家训450
4. 透过家庭教育复制的儒家正统461
第三节 技术教育469
1. 汉代至唐代官学里的技术学校470
2. 宋、辽、金、元的技术教育474
3. 明代的技术教育478
4. 自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教育480
第六章 学生与学生运动495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学生:理想与现实495
1. 孔子及其门徒观495
2. 战国时期的弟子499
3. 秦、汉的学生与博士弟子:从礼仪中学习502
4. 魏晋南北朝的学生生活:贵族理想与行为表现508
5. 唐代的学生:官学学生与科举考生519
6. 佛、道僧院戒律以及对庶民学生的教育532
7. 书院生活与科举抱负的依违关系:宋代的学生536
8. 道学思想家对学规的批评539
9. 学习成为汉人:辽金元学校的学生556
10. 明代的学校生活:知识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满558
11. 明代学规562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学生运动575
1. 汉代的学生运动575
2. 宋代的学生运动578
第七章 结论:晚明以后591
第一节 书写传统的重要性593
1. 书面考试的重要性594
2. 文献与学术597
3. 不屈的自我与威权的性格600
第二节 自我、宗教性与道德感605
1. 不证自明的道德真理与道学的宗教性605
2. 道德的自信与勤奋工作的伦理608
3. 计量道德表现的统计表610
4. 道德感613
5. 英国善书615
6. 权威、自信与清教徒资本主义者617
7. 晚明中国人与清教徒的比较619
附录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623
一、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623
二、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630
三、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教育634
四、庶民教育:格言、戏剧、家训、善书、祀典及儒家正统636
五、个别施教;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641
六、文字考试与论辩考试的差别644
七、权威人格的形成647
八、结论649
参考书目651
索引703
本书附表
表1:隋、唐高等教育体系76
表2:汉代的考试115
表3:魏晋南北朝个人门第等级与任命官等的关系126
表4: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192
表5: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学中的经学课程218
表6:唐代《五经正义》231
表7:明代《四书大全》与《五经大全》332
表8:宋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标准参考注释本354
表9:两晋南北朝太学的学生人数513
表10:唐代官学入学资格及学生人数520
表11:唐代国子监学校的入学人数524
表12:宋代官学的入学条件53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