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小民怎麽成了最佳演员? 意外捲入一场惊心动魄的现实插曲,究竟一切是戏,还是人生? 虚实真假都从一通电话开始,当眼前一切都成为赝品, 能相信的,难道就只有红艳艳的苹果? 平凡的真实竟成为如此珍稀……
¥ 183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韩少功
出版社台湾联经出版社
ISBN9789570873894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精装
货号9789570873894
上书时间2024-11-20
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韩少功签名+钤印 <中篇小说集,收录韩少功近年来最新五部精彩中篇小说作品> 台湾联经版《紅蘋果例外》(16开布面精装)
内容简介
2010年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得主、以《马桥词典》享誉国际的作家
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韩少功
中篇小说集《红苹果例外》
市井小民怎麽成了最佳演员?
意外捲入一场惊心动魄的现实插曲,究竟一切是戏,还是人生?
虚实真假都从一通电话开始,当眼前一切都成为赝品,
能相信的,难道就只有红艳艳的苹果?
平凡的真实竟成为如此珍稀……
《红苹果例外》中篇小说集,收录韩少功近年来最新五部精彩中篇小说作品
包括〈红苹果例外〉、〈兄弟〉、〈山歌天上来〉、〈报告政府〉以及〈赶马的老三〉
他不仅在作品中探索複杂的人性,悲悯情怀亦流露其中,予人深刻的思索。
“写小说是重新生活的一种方式”,韩少功如此认为,
而他笔下的文字也始终呈现著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
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体现著其特有的智性和幽默。
韩少功的小说近作,跟之前的《马桥词典》相比,
整体“显得更平和、更富故事性”。
作者在专访中提到,
《报告政府》描写的“囚犯是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一群人。
从前我读《圣经》,不理解耶稣为何最关心罪犯。罪犯不就是坏人吗?
完成这篇小说后,我意识到事情没那麽简单。
虽然我并不意味罪犯是好人,但他们走到这一步,有社会原因,也有人性本身的原因。
罪犯和我们这些‘良民’之间的差别,往往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麽大。……文学应该比法律看得更为深远。”
作者简介
韩少功
汉族,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汩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2);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5);《海南 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海南省文联主席(2000)等职。现居海南。
他的主要文学作品有《韩少功系列作品》(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含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等,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长篇随笔《暗示》,长篇散文《山南水北》。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
他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1981),上海市第四届中、长篇小说优秀大奖(1997)、《亚洲 週刊》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1999年)、全国鲁迅文学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7),以及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勳章(2002);此外他于2010年荣获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最受瞩目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被两岸三地专家推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一。作品已有三十多种外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目录
推荐序 以谑制虐的抵抗 何致和
红苹果例外
很久以来,我在果品中只愿意吃苹果,上果品店也只买苹果。自从那次见识过剧务部门租来的一些道具,我对很多水果总是疑虑重重……
兄弟
正是他后来在公众面前一次次雷同的激情失声,使我觉得他的一切所为都有点设计感。连他的一个惊讶,一个微笑,一个耸耸肩的动作,似乎都出自台后的排练……
山歌天上来
他写下了一部名为《天大地大》的八幕山歌剧,为了移动和削平这一座大山,他变卖了自己的猪,自己的房子,自己责任山上的好些林木,几乎砸锅卖铁倾囊而出……
报告政府
世界上有很多动物园。但这裡是人的动物园,是人们恢复利爪、尖牙、尾巴以及将要浑身长毛的地方,是人们把拳头和牙齿当作真理的地方……
赶马的老三
老三说:“两公婆吵架,不摔东西有什麽味?等一下好戏开场,你们只守住这几样,其他东西随他们摔,千万不要拦!”
后记 重新生活
收回
序
推荐序
以谑制虐的抵抗/何致和(小说家)
第一次看到韩少功的名字,是在一九八八年台北出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封面上。我说“看到”而非“注意”,是因为当时这本书在台湾红透半天边,米兰.昆德拉在一夕之间成为倍受崇拜与膜拜的东欧耀眼作家。在这样的热度底下,在书封上名列译者栏位的韩少功,虽很认真诚恳的为此书中文译本写了一篇前言,但当时尚在读大学的我还没有能力,无法在昆德拉的光环之下,注意到韩少功这个名字。
当然我也可以大言不惭,甩开心虚,说我早在一九八八那年就知道韩少功是个能写能译的好手,知道他必然成为中国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但这样一来,就会掩理掉那段对我来说颇值得怀念的“注意”韩少功经过。
那是一九九七年,台湾首度出版韩少功的小说《马桥词典》,并且在年底同时被中时《开卷》与联合报《读书人》遴选为十大好书。不过,早在此书获奖前的某个秋夜,我的好友——已故小说家袁哲生,便捧著这本书来到我泡茶的和室。那时他眼中闪著兴奋的光采,对我大谈《马桥词典》的好处,而我记得过去他只有在讲到沉从文与汪曾祺时,才会像这样激动忘形,口沬横飞,夸到连髒话都说出来了。他特别翻开〈老表〉那篇,要我看看韩少功怎麽写那个从江西回马桥探亲的人,尤其是他与已改嫁的前妻分别的那一幕:
走那天下著小雨,他走在前面,他原来的婆娘跟在后面,相隔约十来步,大概是送他一程。他们只有一把伞,拿在女人手裡,却没有撑开。过一条沟的时候,他拉了女人一把,很快又分隔十来步远,一前一后冒著霏霏雨雾中往前走。
没有撑开的伞,拉了一把又马上分开的动作,短短几句话,看似不声不响,却把男女之间的旧情写得淋漓尽致,张力十足。拜袁哲生之赐,我注意到了韩少功这位作家,自此变成书迷,甚至暗地期许自己也能做到像他一样的能写善译。
韩少功的小说,平心而论,无论是结构笔法、叙事的功力火候、情节的精彩性与思想的深度,都不亚于在台湾火红的莫言、余华与苏童等作家。我甚至敢说,在那些年少时代曾历经文化大革命下乡劳动,而后把此段经验化为写作养份的众多大陆作家中,韩少功的作品可能是最细腻与精緻的。可惜的是,台湾读者对韩少功的接受度,始终无法与上述那几位小说家相比。韩少功在台湾只出版过《马桥词典》(1997)、《暗示》(2003)与《爸爸爸》(2005)三部作品,可是却换过三间出版社,尝尽每个作家所最不乐意见到的作品飘流滋味。
有评者点出韩少功的小说“不是为读的人而写,而是为懂的人而写”,大有怪其排斥普通读者的意味。这句话固然有三分道理,但若我们翻开韩少功当年写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文版的前言,便可发现他早在创作生涯初期,就已意识到了与文学作品紧紧缠绕的“媚俗”问题。“媚俗是敌手也是我们自己”,“反对媚俗又无法根除媚俗”……媚俗与否的矛盾,看似永远在韩少功的小说裡打转,但眼尖的读者大概早已发现,正是这种与媚俗问题正面相迎的态度,才使得韩少功的小说比起他人更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说他排斥普通读者,严格说来只是一种主观评价,在声称其作品不够亲近读者的背后,可能带有对所谓“普通读者”阅读鑑赏力的严重低估。
关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远近,再怎麽说也总是见人见智,脱离不了主观思维。不过这本新出版的韩少功中篇小说选集《红苹果例外》,倒是可让过去对韩少功存有疏离感的读者,有一个很好的重新接近的机会。中篇小说受到长篇与短篇小说左右夹击,似乎是个不容易被注意到的文类,但我们可别忘了,有不少杰作都是在这样的篇幅中完成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史坦贝克的〈人与鼠〉、阿城的〈棋王〉、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台湾,中篇小说的发展并不算蓬勃,可是对岸的大陆却颇为兴盛。我们所熟悉的那些作家,包括莫言、王安忆、贾平凹、苏童、余华……几乎都出过好几本中篇小说集。这种介于长短篇之间,字数不多不少的小说空间,具有不少说故事上的优势与好处。它不像短篇小说那样在简短铺陈后便导入衝突,衝突过后便戛然而止急著收尾。它也没有长篇小说那种繁複结构,不会有太多记不住的人物、好几条叙事线路和层层纠缠的情节。中篇小说就是这样,作者可以好整以暇,不急不徐,娓娓道出一个简单的複杂故事。在我看来,中篇小说无需负载大河小说的那种严肃使命,因此特别适合用来书写那些属于生活的、微细的、而情节上又有好几个转折的凡人小事。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正是如此。本书共收录韩少功的五个中篇小说,除了首篇〈红苹果例外〉,其馀皆是他十年之内的作品。在这五个故事中,不见什麽高贵的人物,主角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小城市裡日子混得不怎麽如意的低层白领阶级,另一类则是乡下地方不具知识教育水平却怀有奇才奇遇的农民村夫。对于前者,韩少功以第一人称叙事观点潜入他们的身体,透过他们的双眼和思想,贴近观看社会与群体中的各种奇形怪状。对于后者,韩少功则採第三人称的写法,不侵入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只以旁观者的身分,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记录描述那些乡民的生活和言行。
这样的叙事观点选择颇符合韩少功对城市与乡村的态度。他是城市人,每年却有一半的时间待在乡下。对他来说,城市和乡村人民的思维方式与逻辑观念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在语言的使用上,农民之间的日常对谈,在他听来就像一场脱口秀。譬如说一个人懒,他们不会用“懒”这个字,而会说:“他从不知道家裡的锄头、粪桶在哪,成天搬起屁股到处坐。”韩少功特别喜欢农民这神来一笔的“搬起屁股”,觉得这种语法充满味道与迷人的氛围。或许是出于这样的体悟与长期的观察,韩少功小说裡的对白特别有味,尤其是以第三人称描写的乡野人物,个个充满了土味与地气,颇值得阅者细细玩味赏读。
韩少功写过不少中篇小说,而编者或作者选择把这五篇作品辑成一册,显然是别有用心的。以虚构的马桥为原乡固然仍是韩少功写作上绵绵不断的养份来源,城乡村里中那些贩夫走卒之流也还是他小说舞台上的主要聚焦对象,但这五个中篇小说更让人惊豔的,是它们一致呈现出幽默的特质。用幽默形容可能还太含蓄,应该说这几篇作品彻头彻尾充满戏谑的元素,一个接著一个,从小说开场串连到最后,见不到任何冷场之处。
常见人用“谑而不虐”夸讚那些写得好玩,又不致于过份逾矩的作品。但对韩少功的这几篇小说,特别是〈山歌天上来〉与〈赶马的老三〉,我倒想说他根本是“以谑制虐”。这裡的虐字不做逾矩解,而是凌虐、苛虐。韩少功的故事裡都有个受到欺虐的角色,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弱势人物,而欺凌他们的是具有知识、力量与实权的那一方,两者之间的权力地位关係永远无法相提并论。但这些弱势人物自有其抵抗之道,无论遭受何种变故压力,他们那副事不关己、我行我素、永远处于状况之外的模样,虽惹出不少笑料,却也让那些压迫他们的人莫可奈何,有时还被反将一军,甚至得对这些朴实到近乎天真的小人物求饶道歉。
这部份的情节韩少功写来特别精采好看,表面上逞尽戏谑讽刺之能事,但聪明的读者一定知道,真正被戏谑的可不是那些到处闹笑话的乡巴佬,而是那些握有权力,自以为精明又有文化素养的可笑人物。贯穿本书的幽默与戏谑,竟成为这些弱势者与可怜虫抵抗命运与人为凌虐的最佳方式,此为这部中篇小说集之一大可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