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哲生签名钤印· 香港中华书局版《政治與文化的雙重變奏 : 五四運動的本事、紀念與詮釋》(16开一版一印)
  • 欧阳哲生签名钤印· 香港中华书局版《政治與文化的雙重變奏 : 五四運動的本事、紀念與詮釋》(16开一版一印)
  • 欧阳哲生签名钤印· 香港中华书局版《政治與文化的雙重變奏 : 五四運動的本事、紀念與詮釋》(16开一版一印)
  • 欧阳哲生签名钤印· 香港中华书局版《政治與文化的雙重變奏 : 五四運動的本事、紀念與詮釋》(16开一版一印)
  • 欧阳哲生签名钤印· 香港中华书局版《政治與文化的雙重變奏 : 五四運動的本事、紀念與詮釋》(16开一版一印)
  • 欧阳哲生签名钤印· 香港中华书局版《政治與文化的雙重變奏 : 五四運動的本事、紀念與詮釋》(16开一版一印)
  • 欧阳哲生签名钤印· 香港中华书局版《政治與文化的雙重變奏 : 五四運動的本事、紀念與詮釋》(16开一版一印)
  • 欧阳哲生签名钤印· 香港中华书局版《政治與文化的雙重變奏 : 五四運動的本事、紀念與詮釋》(16开一版一印)
  • 欧阳哲生签名钤印· 香港中华书局版《政治與文化的雙重變奏 : 五四運動的本事、紀念與詮釋》(16开一版一印)
  • 欧阳哲生签名钤印· 香港中华书局版《政治與文化的雙重變奏 : 五四運動的本事、紀念與詮釋》(16开一版一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营 欧阳哲生签名钤印· 香港中华书局版《政治與文化的雙重變奏 : 五四運動的本事、紀念與詮釋》(16开一版一印)

本书定价港币128元

118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欧阳哲生

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

ISBN9789888860890

出版时间2023-11

版次1

印刷时间2023-11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324页

货号9789888860890

上书时间2024-11-16

孔网新书广场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本书定价港币128元


内容简介:

“五四”作为一个表现民主、科学精神的文化符号、一个青年学生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象征、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节日,是现代中国最富激情力量的精神源泉。五四现在是,在可见的未来还将是人们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

本书作者欧阳哲生教授长期从事五四运动及其代表人物研究,已出版多本富有影响力的相关著作和编著。本书是他近七八年来研究五四运动论文的最新结集,按内容将收文分为三篇:“本事篇”根据原始文献或档案材料,回到历史现场,客观呈现五四运动的本来面目;“纪念篇”溯流穷源,系统清理各大党派纪念五四运动的话语系统,解析五四话语的政治文化蕴含;“诠释篇”检视百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论域之拓展历程,全方位地展现新文化运动的绚丽画卷,重新估价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曾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访学,多次赴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处访学。在《历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化》、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著作有:《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之现代阐释》、《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严复评传》、《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探寻胡适的精神世界》、《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傅斯年一生志业研究》、《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胡适的北京情缘:一个新文化人的日常生活史》、《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二卷,合著)等。编有:《胡适文集》(十二册)、《傅斯年文集》(七卷)、《丁文江文集》(七卷)、《复兴文库.新文化运动卷》(七册)等。主编《海外名家名作丛书》、《人文中国书系》、《京华往事丛书》(Memories of Peking)


自序 i
本事篇
作为“事件”的五四运动─从档案文献看北洋政府对五四运动的处置
一、“火烧赵家楼”细节的侦结 4
二、学生被捕后的审讯、释放与结案 14
三、学生被捕案的舆论反应及政府对策 31
四、处理学生运动后续发展的举措 38
五、从钱能训内阁辞职到拒签对德和约 46
六、结语 53
从五四时期的“主义”建构到中共初创的行动纲领─五四思想的动态考察
一、“主义”开始引领时代的新潮流 55
二、新思想界转向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探求 63
三、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行动纲领 68
四、余论:新时期的某些后五四取向 79
蔡元培的新文化构想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蔡元培卷》导言
一、阅读史与活动史 82
二、解构儒学意识形态 86
三、树立现代大学理念 92
四、中西融合的文化观 101
五、一个未完成的思想命题:以美育代宗教 107
六、蔡元培生平编撰、著作整理与研究 112
梁启超的国际观与晚年思想转向——梁启超着《欧游心影录》的思想新解
一、从梁启超对欧战的观察谈起 117
二、梁启超介入东西文化论争:从缺位到补位 125
三、《欧游心影录》的思想取向与挑战 133
四、结语 149


纪念篇
纪念“五四”的政治文化探幽─ 1949 年以前各大党派报刊纪念五四运动的历史图景
一、研究系报刊纪念“五四” 159
二、国民党报刊系统纪念“五四” 164
三、共产党及其左翼报刊纪念“五四” 176
四、中间派自由人士的报刊纪念“五四” 196
五、结语 210
新文化的理想与困窘─蔡元培看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纪念” 215
二、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 221
三、新文化的守护神 226
四、结语 229


诠释篇
新文化运动研究论域之拓展── 关于新文化运动研究的片断思考
一、新文化运动的语境 233
二、新文化运动的最初定位 237
三、反对孔教的问题 239
四、新文化运动论域之转变─启蒙运动 242
五、1990 年代以后新文化运动论域的再次转向 245
材料、诠释与价值重估──百年五四运动史研究之检视
一、五四运动史文献材料的解读 253
二、五四运动史:主义与诠释的交织 259
三、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价值重估” 263
新文化运动的文献整理与历史诠释─编辑《复兴文库‧ 新文化运动》卷之旨趣
一、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定位 276
二、新文化运动的丰富内容 279
三、重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293
附录
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人文论坛综述 299
· · · · · ·


 自序 

「五四」作為一個表現民主、科學精神的文化符號、一個青年學生愛國主義傳統的偉大象徵、一個中國知識份子的公共節日,是現代中國最富激情力量的精神源泉。對它的研究曾似眾星捧月般的顯學,被眾多海內外學人追尋。然而近三四十年來,伴隨對五四運動與傳統文化關係的各種爭議、非難、辯駁的聲音,「五四」似乎也成了一個複雜的存在。歷史就是這樣,它像左右搖晃的鐘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不斷升溫的「國學熱」和讀經潮中,「五四」的面目今天多少顯得有些特異。



▲1991年10月歐陽哲生(二排左六)參加香港中文大學主辦「胡適與中國現代文化的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


我對五四運動的研究興趣早在1980年代中期即已萌發,碩士畢業論文選題為《胡適早期政治思想研究》,意在探尋胡適走向新文化運動的心路歷程。1988年夏應「驀然回首」叢書編委會的邀約,撰寫《新文化的迷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批判》(最初題名,後改題《新文化的源流與趨向》),此著主題實際上也是圍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源流來展開。當年之所以選擇五四新文化運動史作為自己的研究主題,首先當然是基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文化轉型中所處的關鍵地位這一認識,其次也與自己深受1980年代中期興起的「文化熱」的感染有關。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長期的階級鬥爭風浪,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對政治漸生厭倦,甚至厭惡,從「去階級鬥爭化」到「去政治化」,對人生的選擇和學術的選擇都有意無意地疏離政治,規避政治,這是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重要思想基礎。1978年通過高考我進入湖南師院政史系歷史專業,入校後不久政史系分家,歷史專業恢復其「文革」前歷史系的老牌,當時一些分在政治專業的同學很不高興,希望能去歷史系,有的同學甚至找到我要求對換專業,這個人生插曲也算是一則笑談。那時的中國知識份子轉向重視專業,整個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都是以此為思想出發點。以後我研究胡適、傅斯年、丁文江這些歷史個案,他們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典型代表,似乎也是順此思路向前自然演進。現在回顧自己走過的學術道路,自覺這真是歷史的恩賜,如果沒有新時期啟動改革、開放這樣的大背景提供的相對寬容的環境,我們的人生與學術肯定是另一番模樣。




▲歐陽哲生(二排左一)與周策縱、耿雲志(一排)等在北京合影


在從事五四新文化運動史的研究過程中,我有幸接觸過多位在這一領域做出重要成就的前輩學者,如中國內地的彭明先生、丁守和先生、蕭超然先生、耿雲志先生,台灣的張朋園先生、汪榮祖先生、周昌龍先生,香港的金耀基先生、陳方正先生、陳萬雄先生;美國的周策縱先生、唐德剛先生、林毓生先生;日本的狹間直樹先生、齋藤道彥先生、小野信爾先生,聆聽過他們的教導,如今他們中好幾位已不在人世,與他們的交往經歷,自然成為自己珍貴的學術記憶。作為學術交流的一部分,我還組織同人接續翻譯周策縱先生的《五四運動史》(第八至十四章。按:港台版《五四運動史》當時只譯了前七章),使之完璧,如今這個譯本已成為在中國大陸最為流行的《五四運動史》版本,它先後在嶽麓書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四川人民出版社幾家出版。




▲歐陽哲生(右一)與前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陳萬雄(左一)在香港環球貿易廣場101樓的天饌101合影


儘管對五四運動的歷史評價尚存不少爭議,但「五四」仍然是中國知識界最為關注的節日,也是海內外學術界同人喜歡群聚的紀念性日子。新時期每逢9字的年頭,國內海外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紀念五四運動的學術研討會,這幾乎成為定規,因此這些年頭都是我的大年、忙年,海內外與五四運動相關的紀念性研討會,我都會盡己之力,積極參與。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搖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在主辦紀念性的五四運動學術研討會方面首當其衝、責無旁貸,我擔負過籌備、組織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1999年)、九十周年(2009年)、一百周年(2019年)三次國際性學術研討會的工作,在中外同人之間架起學術對話、交流溝通的橋樑。這三次學術研討會從策劃籌措,到具體組織,再到報道會議的學術綜述、編輯論文集,都一手挑起,樂此不疲地為大家「跑龍套」,將五四運動史研究一波一波向前推進。因為有這些特殊的經歷,我自然能體會研究五四運動史的箇中滋味,五四研究是「顯學」,也是「險學」,「五四」經驗是我學術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9年5月歐陽哲生(前排左三立者)參加北京大學主辦「五四運動與20世紀的中國——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合影



▲2019年6月22日歐陽哲生(一排右五)參加「百年回看五四運動——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人文論壇」合影


我對五四運動史研究的興趣主要關涉四個方面內容:一是根據原始文獻或檔案材料,客觀敘述五四運動的「本事」,為此撰寫〈《新青年》編輯演變之歷史考辯——以1920年至1921年《新青年》同人來往書信為中心的探討〉、〈作為「事件」的五四運動——從檔案文獻看北洋政府對五四運動的處置〉、〈從五四時期的「主義」建構到中共初創的行動綱領——五四思想史的動態考察〉等文,這一組論文意在回到現場,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二是溯流窮源、重新梳理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曾經發表〈試論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傳統起源〉、〈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以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儒學關係為中心〉、〈中國的文藝復興——胡適以中國文化為題材的英文作品解析〉等文,這一組論文其實都是針對指斥新文化運動與中國人文傳統關係的一些不實之詞所作的回應或澄清。三是系統清理紀念五四運動的話語系統,為此發表〈自由主義與五四傳統——胡適對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被解釋的傳統——五四話語在現代中國〉、〈新文化的理想與困窘——蔡元培看五四運動〉、〈紀念「五四」的政治文化探幽——1949年以前各大黨派報刊紀念五四運動的歷史圖景〉,這一組論文主要是展現紀念五四運動的政治文化圖景,發現其中蘊含的複雜的主義之戰和話語權爭奪。四是探討五四運動代表性人物的思想主張及其活動,這方面我投入研究精力較多的是蔡元培、陳獨秀、胡適、丁文江、傅斯年這些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派代表,對胡適、丁文江、傅斯年三位尤有專攻。我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史研究相關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整理歷史文獻,已編輯、出版《胡適文集》(12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2013年修訂版)、《胡適全集.書信》(第23—26卷,與耿雲志合作,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傅斯年文集》(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初版、中華書局2017年增訂版)、《丁文江文集》(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等。2019年我受命擔任《復興文庫》第一編第七卷《新文化運動》的編輯工作,2022年9月推出煌煌七冊,這是新文化運動文獻一次比較系統的整理彙編。這些書籍都已成為同行使用率較高的參考文獻。

作為近代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五四運動不像此前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主要是在政治層面撬動中國,它是在精神層面震撼國人的心靈,促使中華民族的覺醒,使民主、科學深入人心,它是現代性在中國紮根的標誌性事件。五四運動已過百年,對它的歷史認識和學術探索,不斷深化和拓展,五四的意義也在新的詮釋中不斷轉化、遞進。研究五四運動史關涉到激進、漸進、保守不同類型的歷史人物,以我的研究經驗而言,不管什麼思想主張,只要言之有理,講清自己的道理(歷史的、邏輯的),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本此認識,即使對相對保守、傳統的孔教論者陳煥章,或現代新儒家代表梁漱溟,我也並不拘守門戶之見,對他們持「同情的理解」態度。陳煥章的博士論文《孔門理財學》之所以能「重見天日」、《孔教經世法》對戰爭與和平關係的探討價值再次得到確認,我確有難脫干係的發掘之責。我以為我們的時代已不必再取非此即彼的兩極選擇,而應謀求在各種文化主張中尋找新的綜合和平衡,使中國新文化在健康、寬闊的大道上邁進。不必諱言,從對傳統的珍惜和包容這一視角看,從對社會有序的穩定和企盼這一要求看,我們所處的年代正在日益呈現出某些後五四的精神特徵。但從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向並未改變是民主、科學這一方向看,我們仍處在五四的延長線上,五四作為具有強烈感召力的精神象徵,說明它的現實意義還遠未消化殆盡。五四現在是,在可見的未來還將是人們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

自從出版《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繁體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簡體版)以後,又過去了十餘年,現在獻拙於讀者的這本《政治與文化的雙重變奏——五四運動的本事、紀念與詮釋》彙聚了自己近七八年探研五四的系列論文。按內容將收文分為三篇:「本事篇」根據原始文獻或檔案材料,回到歷史現場,客觀呈現五四運動的本來面目;「紀念篇」溯流窮源,系統清理各大黨派紀念五四運動的話語系統,解析五四話語的政治文化蘊含;「詮釋篇」檢視百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研究論域之拓展歷程,全方位地展現新文化運動的絢麗畫卷,重新估價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這三篇是為「五四三調」。當然,敘述「五四」的「本事」多少又包含着重新詮釋的意味,敘事本身就是詮釋;紀念喚起人們的「五四」記憶,親歷者的回憶構建不同版本的「五四」文本;詮釋是對意義的構造、價值的重估,它對「五四」敘事具有引導的作用。這三者很難截然分開。我之所以分此三篇,只是顯現研究的分層處理,以表現五四運動史研究的複雜性、多元性和豐富性。感謝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副總編輯黎耀強先生給我這樣一個集成作品的機會,我又可再次將新近獲取的研究心得與大家作一次交流。

2023年10月27日

於北京海淀水清木華園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