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东大版 叶维廉《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厚册 漆布精装)1994年6月出版
  • 台湾东大版 叶维廉《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厚册 漆布精装)1994年6月出版
  • 台湾东大版 叶维廉《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厚册 漆布精装)1994年6月出版
  • 台湾东大版 叶维廉《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厚册 漆布精装)1994年6月出版
  • 台湾东大版 叶维廉《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厚册 漆布精装)1994年6月出版
  • 台湾东大版 叶维廉《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厚册 漆布精装)1994年6月出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营 台湾东大版 叶维廉《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厚册 漆布精装)1994年6月出版

本书定价511台币

123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叶维廉

出版社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1916453

出版时间1994-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货号9789571916453

上书时间2024-10-22

孔网新书广场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本书定价511台币


本書所收集的除了〈秩序的生長〉和〈飲之太和〉外,還有散佈在雜誌報刊未結集的文字,重新分類,得出六項: 外國文學、中國古典詩和美學、現代中國詩、現代中國藝術、現代中國小說、詩話及其他。它們代表了作者由觀 察到表現、由以感性為主的詩人(如較傾向純美學的討論),到訴諸哲理思維的美學理論、實際批評者(如注重歷史、社會、政治與美學策略的相應變化),其間的追索與試探。


葉維廉

葉維廉是活躍在亞美兩洲臺港大陸三地的雙語詩人,翻譯家,詩學美學理論家,對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有突破性的貢獻。1937年生於廣東中山,先後畢業於臺大外文系、師大英語研究所,並獲艾荷華大學美學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 比較文學博士。

一九七九年名列十大傑出詩人。一九七○、七四年二度客座臺大外文系,並協助建立比較文學博士班。一九八○~一九八二年任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首席客座講座教授。並協助該校設立比較文學研究所;且數度接受北京社會科學院、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校邀請講授比較文學、近代文學理論、現代文學等課程,更因心繫母校與臺灣,多次受邀回臺講學。二○○五年十月獲加州大學授予卓越教授榮譽。一九八六年於清華大學講授「傳釋行為」與「中國詩學」。現任加州大學聖地雅谷校區比較文學系教授。

早期詩作〈賦格〉、〈降臨〉及〈荒原〉(翻譯)等曾對香港和臺灣的中生代發生過不少的影響,在臺灣讀書時為《現代文學》及《創世紀》成員,以現代詩及現代詩論崛起,並數度獲獎,包括教育部文學獎及入選十大傑出詩人。

葉氏興趣多元,他的獨特處是他透過跨文化的角度長期創作詩與批評詩。在中文詩裡,他試圖溶合三四十年代的遺產,西方自象徵主義以來的表現策略和傳統中國詩獨有的呈現方式;在英文詩裡,他創造了一種可以兼容中西視野的靈活語法。他的理論和批評,尤其是比較文學理論和比較詩學,提出了破解單一文化理論設限的方針,打開中西文化互照互省的開放性的對話。他的中翻英著作,提供一種自由浮動的視覺,使西方詩人反思及重新調整他們的某些表現策略;他的英翻中著作,則對新詩的視野和技巧有新的開拓。

出版中英文著作五十餘種,含括:

詩集:《葉維廉五十年詩選》(上)(下)、《賦格》、《愁渡》、《醒之邊緣》等。

論集:《解讀現代後現代》、《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Ezra Pound’s Cathay、Diffusion of Distances: Dialogu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等。

譯作:《荒原》、《眾樹歌唱:歐洲與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譯》、Modern Chinese Poetry: 20 Poets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55-1965、Lyrics from Shelters: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30-1950、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of Wang Wei、Chinese Poetry: Major Modes and Genres等。

散文:《尋索:藝術與人生》、《幽悠細味普羅旺斯》與《紅葉的追尋》等。

童詩:《網一把星》、《樹媽媽》等。




陶潛的「歸去來辭」與庫萊的「願」之比較
「焚燬的諾墩」之世界
普魯斯特之一斑
田納西‧威廉斯的戲劇方法
「艾略特方法論」序說
艾略特的批評
靜止的中國花瓶──艾略特與中國詩的意象
「荒原」與神話的應用
狄瑾孫詩中私秘的靈視
從比較的方法論中國詩的視境
中國文學批評方法略論
嚴羽與宋人詩論
無言獨化:道家美學論要
飲之太和──詩與自然環境劄記
論現階段中國現代詩
詩的再認
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中國現代詩選」英譯本緒言
葉珊的「傳說」
經驗的染織──序馬博良詩集「美洲三十絃」
自覺之旅:由裸靈到死──初論崑南
莊?的畫象劄記
氣質湧動的世界──記陳其茂幾個階段的畫
從凝與散到空無的冥思──蕭勤畫風的追跡
線條的舞躍──與楚戈的畫的對話
對最近所見陶藝展的一些感想──兼談馬浩的陶瓷藝術
園林是一面可以反思的鏡子──介紹漢寶德的「物象與心境──中國的園林」
關於小說的結構:一些初步的想法
水綠年齡之冥想──論王文興「龍天樓」以前的作品
激流怎能為倒影造像?──論白先勇的小說
突入一瞬的蛻變裏──側論聶華苓
陳若曦的旅程
現代歷史意識的持續
跨越中國風格:東方國家共有詮釋體制裏同中之辨異
維廉詩話
附銶:「秩序的生長」原序
   秩序生長的歷程
   序「葉維廉著秩序的生長」
   「中國現代作家論」編後記
作者小傳


 序

本書副題是「葉維廉早期文集」。所謂早期,是針對我近期三本較專題、較規模的論文集而言。這三本論文集就是東大出版的「比較詩學」(一九八三)、「歷史‧傳釋‧美學」(一九八八)和「解讀現代‧後現代」(一九九二)。這裏收集的,不只是已絕版多年的「秩序的生長」和「飲之太和」裏的一些主要文章,還有散佈在雜誌報刊未結集的文字,重新分類,可以得出六項:外國文學、中國古典詩和美學、現代中國詩、現代中國藝術、現代中國小說、詩話及其他,現在都重新逐項按年次排列,給讀者一種較全面追跡的方便。這裏的文章,除了幾篇論藝術的文字之外,全都在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八年間寫成,最早的一篇還是我大學二年級生時代的作品,和我近期的作品當然不可以同日而語,但都代表了我在由觀察現象(由自然到社會)到表現的追索與試探,代表了我先由一個以感性為主的詩人到訴諸哲理思維的美學理論、實際批評者的追索與試探。讀者會發現,我由比較傾向純美學的討論走向美學與歷史的結合,到了後期,更是美學、歷史、政治經濟科際整合的實踐,對每一個階段都有過反思與修正。讀者或會發現我在五、六十年代的觀點與七、八十年代的觀點有不完全一致之處,譬如前期輕易用「共相」、「普遍性」之詞,七十年代開始,我通過了中、西思維系統之各有所執的比較而對這些用語質疑,並希望從語言書寫、理論架構的圈定行為的宰制中解放出來。

 

讀者或問:那麼為什麼我不好好將之重寫呢?我還是堅持我在「秩序的生長」原序上的話:「郭象注莊子云『聖人遊於萬化之塗,萬物萬化亦與之萬化。』文學中的秩序亦與自然一樣變化多端,是故〔我早期的〕文章,可以代表我多方面的追索與試探,現在回顧時,或有與現在的觀點不盡相同處,但我不打算削足適履……我以後的文章也不會局限於現在的觀點,這才像生命的展張……最重要的是,天下無不二之理……我們不敢說明天不會寫出與今天完全相異的文章。理論和創作一樣,不應墨守成規。」

 

其實,當我們書寫的時候,便已流露出我們歷史的牽連。當時那樣寫,除了思維未夠緊密、表達不夠明暢之外,都與當時的文化場域上的歷史、社會因素有關。舉我論現代中國小說的文章為例,我當時比較把精力放在語言藝術的問題上,正因為當時的小說家,往往只知道鋪陳,而沒有做到利用意象事件暗藏意旨的方法,使到外在景物與內在經驗應合;正因為當時的小說家,老是站在讀者面前解釋前因後果,而不明白敘述作為一種藝術,仍然可以還給讀者直接參與經驗、直接進入經驗的激盪,不明白,雖然作為第三世界被壓迫的作家應該負起批評社會的責任,仍然不能用說教方式去寫。這是我當時注重語言藝術討論的歷史緣由之一。

 

但自我從進入中西思維系統尋根式的辨思,找出其各有所執的歷史根源,尤其是對權力與語言的辨證關係的探討後,我便已把美學與歷史重新結合。我後來因為種種緣故,沒有再進一步去寫小說的論文,如果我再執筆去論現代中國小說,尤其是關於陳映真、黃春明諸人,我會有不同的寫法。雖則我沒有進一步討論現代中國小說的藝術,但在我論歷劫歸來的陳若曦的小說,歷史與美學的相應變化,現實邏輯與敘述策略的辯證已躍焉於紙了。類同的試探,如論馬博良的放逐情境,論崑南在殖民制度下的求索,也都在語言策略與歷史文化場域互為牽引間尋找適當的論據。這個衍變,當然不限於上述幾篇文字,其間尚有很多變數,這些,還是留給讀者去尋索吧。

 

一九九四年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