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包:杨照签名· 台湾三民版《解讀梁啟超》(16开仿布面精装,一版一印,附赠藏书票1枚)+ 台湾东大版 劳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市场价200元以上)》(16开,漆布精装,一版一印)
  • 礼包:杨照签名· 台湾三民版《解讀梁啟超》(16开仿布面精装,一版一印,附赠藏书票1枚)+ 台湾东大版 劳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市场价200元以上)》(16开,漆布精装,一版一印)
  • 礼包:杨照签名· 台湾三民版《解讀梁啟超》(16开仿布面精装,一版一印,附赠藏书票1枚)+ 台湾东大版 劳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市场价200元以上)》(16开,漆布精装,一版一印)
  • 礼包:杨照签名· 台湾三民版《解讀梁啟超》(16开仿布面精装,一版一印,附赠藏书票1枚)+ 台湾东大版 劳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市场价200元以上)》(16开,漆布精装,一版一印)
  • 礼包:杨照签名· 台湾三民版《解讀梁啟超》(16开仿布面精装,一版一印,附赠藏书票1枚)+ 台湾东大版 劳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市场价200元以上)》(16开,漆布精装,一版一印)
  • 礼包:杨照签名· 台湾三民版《解讀梁啟超》(16开仿布面精装,一版一印,附赠藏书票1枚)+ 台湾东大版 劳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市场价200元以上)》(16开,漆布精装,一版一印)
  • 礼包:杨照签名· 台湾三民版《解讀梁啟超》(16开仿布面精装,一版一印,附赠藏书票1枚)+ 台湾东大版 劳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市场价200元以上)》(16开,漆布精装,一版一印)
  • 礼包:杨照签名· 台湾三民版《解讀梁啟超》(16开仿布面精装,一版一印,附赠藏书票1枚)+ 台湾东大版 劳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市场价200元以上)》(16开,漆布精装,一版一印)
  • 礼包:杨照签名· 台湾三民版《解讀梁啟超》(16开仿布面精装,一版一印,附赠藏书票1枚)+ 台湾东大版 劳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市场价200元以上)》(16开,漆布精装,一版一印)
  • 礼包:杨照签名· 台湾三民版《解讀梁啟超》(16开仿布面精装,一版一印,附赠藏书票1枚)+ 台湾东大版 劳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市场价200元以上)》(16开,漆布精装,一版一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营 礼包:杨照签名· 台湾三民版《解讀梁啟超》(16开仿布面精装,一版一印,附赠藏书票1枚)+ 台湾东大版 劳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市场价200元以上)》(16开,漆布精装,一版一印)

229 全新

库存8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照 等

出版社台湾三民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货号30000491012

上书时间2024-07-03

孔网新书广场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杨照签名 台湾三民版《解讀梁啟超》(16开仿布面精装,一版一印,附赠藏书票1枚)

內容簡介

懷抱著愛與熱情,梁啟超成為啟蒙導師

殷殷叮囑、切切期盼,只望培育新生的中國

 

  梁啟超是戊戌變法的維新志士,也是清末立憲運動的重要支持者。最廣為人知的,是他為後世留下主題廣泛、文體各異的千言萬字,例如流亡日本期間於《時務報》連載的《新民說》,從政治、經濟、道德等角度提出如何提升人民素質;《戊戌政變記》則以參與者的視角記錄、解釋戊戌變法,是珍貴的一手史料,也成為歷史撰述的最佳示範。中國現代思想的形成,無論政治、經濟、科學、文學各領域,無一不受梁啟超的影響與啟發。

 

  什麼樣的人民,成就什麼樣的國家。當時局還在為君主立憲或共和體制爭執不休時,梁啟超早已跳脫國體的框架,將眼界放在如何教育、形塑國家的根本――人民。其思想與寫作的終極關懷,始終是啟迪人民心智,使國家擺脫貧弱,走向康莊富強。

 

  今日讀梁啟超,不只因為其論述是歷史中的轟鳴巨響,更重要的是這些觀念對我們而言,依然深具閱讀與思索的價值。本書以「啟迪民智」為核心,選錄四十餘篇梁啟超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文章,依主題分類為學術思想、社會文化觀點與人生觀等,並由主編楊照老師撰寫導讀與提要,引領讀者體會梁啟超寫作的初衷,及字裡行間對國家、對人民進步前行的殷切期盼。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叢書

  「民國」無論是1949年在中國大陸時期,或是1949年搬遷來臺之後,都是變化與動盪的。混亂的時局打破了所有既定的秩序與答案,逼使人們沒有後路,只能往前去尋找、創造自己的道路,因此造就民國成為一個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

 

  在時代劇變的千錘百鍊下,民國學者們在極端高壓的環境中冶煉出各式思想觀點,期望為人民、為國家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而這些思想觀點,至今仍存續於臺灣的文化脈絡中,「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便是希望重新發掘民國學思的精粹與價值,照亮現代社會蒙昧不明的暗處。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作品

  解讀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

  解讀章太炎(國學大師)

 

  即將出版

  解讀陳垣(「國寶」史學家)

  解讀呂思勉(寫作第一本白話通史)

  解讀王國維(國學大師)

  解讀歐陽竟無(佛學研究的先鋒)

  解讀蔣夢麟(代表作《西潮》)

  解讀馬一浮(一代儒宗)

  解讀張君勱(新儒學代表)

  解讀熊十力(新儒學的奠基者)

 

系列特色

 

  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精選十位民初重量級學者梁啟超、章太炎、陳垣、呂思勉、王國維、歐陽竟無、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熊十力的著作,內容涵蓋國學、史學、哲學等領域,使系列叢書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主編楊照撰寫「導讀」與「提要」

  每冊前附有楊照老師撰寫的長篇「導讀」,說明作者的時代意義,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有助閱讀時能得到更深切的體會。每輯前則有「提要」,提供文章的出處背景,並連結「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具體的思想面貌。

 

齊聲推薦

 

  王汎森/中研院院士

  呂芳上/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蔡長林/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廖彥博/《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共同作者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認識中國人文,從閱讀近代中國經典開始。(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呂芳上)

 

  閱讀民國時代下的人文典範,從中學習他們在時代變革下的勇氣精神,以及對於人文關懷的光輝面。(「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照|策劃.主編

 

  本名李明駿,臺大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廣播節目主持人,並長期於誠品講堂、趨勢講堂、敏隆講堂、藝集講堂開設課程。2021年以「楊照談書」榮獲第56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楊照勤於筆耕,著述豐碩,有《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您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所創造的世界》、「日本文學名家十講」(十冊)、「不一樣的中國史」(十三冊)、《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等數十種。

 

  近年積極推廣民國人文思想與學術,期望喚起人們重視中學與西學對接的這一批學人,在承襲傳統中求新之嘗試,以及在學術思想上之重大意義。

 

目錄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文/楊照

導 讀

第一輯 學術思想與人生觀

提 要

學問之趣味

為學與做人

敬業與樂業

人生目的何在

無聊消遣

最苦與最樂

「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

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

論宗教家與哲學家之長短得失

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

第二輯 民智的啟蒙——《新民說》(選錄)

提 要

敘 論

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

釋新民之義

就優勝劣敗之理以證新民之結果而論及取法之所宜

論公德

論國家思想

論進取冒險

論權利思想

論自由

論自治

論進步

論自尊

論合群

論生利分利

論毅力

論私德

第三輯 社會與文化觀點

提 要

什麼是文化

治國學的兩條大路

美術與生活

人類歷史的轉捩

人權與女權

思想解放

第四輯 變法救國——《戊戌政變記》(選錄)

提 要

政變前記

政變正記

政變後記

第五輯 傳記、雜文

提 要

近世第一女傑羅蘭夫人傳

納爾遜軼事

亡友夏穗卿先生

讀《讀通鑑論》

笑 林

收回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楊照

 

  三民書局的「展讀民國人文」出版計畫特別著重「民國」作為清楚的時代標記,「民國」的前半場域是中國大陸,時間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九年;「民國」還有後半,那是一九四九年之後搬遷到臺灣來所經歷的關鍵變化。

 

  在大陸的前半與在臺灣的後半,共同的特色是快速的變化與動盪,時局混亂打破了所有的現成答案,以至於逼迫人人困思問題解決方案,同時卻也打開可以進行破壞性或建設性種種實驗設計的大空間。

 

  因而「民國」是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並不是因為那些人都吃了神藥大力丸,不是因為他們遺傳了天賦異稟,而是時代的動盪與糾結,逼出了他們的智慧與活力。他們沒有固定的位子,沒有往後看、往前看能夠有把握的軌道或方向,他們只能去找出、創造出自己的道路,往往是前人沒走過,甚至是前人認定絕對不可能走的道路。

 

  作為「民國人物」的陳寅恪,可以自由地在歐美遊學,不顧念、不追求學位,立志要培養自己研究「西北史」的所有學術配備;然後回到中國,受到變化時局的衝激,竟然也就快速轉型,將學術重心移轉到中古史上,成為中古史的大家。而這只是陳寅恪生命中大約二、三十年間發生的事。

 

  又例如胡適,他到上海進了學堂才開始學英文,沒多久就去了美國留學,在康乃爾念農學,才第一年,他就開始用英文寫日記,還用英文對美國人宣講、解釋「中國是什麼」。他很快放棄了農學,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念哲學,沒等到完全辦好博士學位手續,就又回到中國,不到三十歲的年紀已成為北京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那麼短的時間內,他的生命走出那麼多不同的風景。

 

  這絕對不單純是陳寅恪、胡適了不起,而是他們活在「民國」,得到了如此了不起、能夠成為「人物」的機會。「民國」是考驗、是挑戰,現實的條件使得在這個動盪空間中生活的人,沒有辦法做長期計畫,沒有資源完成具體社會建設,卻也因此鼓舞、刺激了豐富的人文思想。那不是關在象牙塔裡的哲思,也不是閑靜漫步的沉穩產物,而是從再切身不過的存在困窘中逼擠出來的看法與論點。國家可能被瓜分,故鄉可能被強占,家庭可能徹底拆解,生活的最後據點明天可能就要消失......每一項都是真實的威脅,無從逃躲,非面對、非提出對自己、對群體的解釋不可。

 

  我長期以來不斷呼籲:「民國」不該被遺忘,忽略「民國」我們就無從弄清楚臺灣歷史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拋棄「民國」也就拋棄了這由眾多人存在苦痛換來的豐富人文思想資源。

 

  二○二一年史家余英時先生去世後,我受「趨勢教育基金會」之邀,錄製了一系列共十五講的課程,完整講述余英時主要的史學論著;次年,又受北京「看理想」機構之託,製播了共九十集的「溫情與敬意:錢穆學思總覽」節目,在過程中廣泛涉獵與錢穆、余英時同代的相關學者論著,產生了對於「民國人文學術」更深刻的珍視。在臺灣,三民書局是錢穆和余英時著作出版的關鍵交集機構,於是出於對時代與自身歷史背景負責的考量,對劉仲傑總經理提出了編選這套系列叢書的想法。很幸運地,我的構想獲得劉總經理的大力支持,配備了充分的編輯專業人才協助參與,得以在一年多的準備之後,到二○二三年中實現為和讀者相見的精編選集。

 

  「民國」的歷史狀況使得這段時期的思想,很明顯地以原創性與多樣性見長,相對地缺乏大規模系統建構的成就,因此最適合以選文的方式來呈現。系列中每一本選集基本上都是在通覽目前能找到的作者著作全集後編定的,盡量保留個別篇章的完整面貌,避免割裂斷章取義。體例上,每本選集前面附有長篇「導讀」,向讀者充分說明這位作者的時代意義,以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減少閱讀隔閡,幫助大家得到更切身的體會。另外按照文章性質分若干輯,每輯之前備有「提要」,既提供文章出處背景,也連繫「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的具體思想面貌。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第一批共十本,提供了從一八六九年出生的章太炎,到一八八五年出生的熊十力,包括梁啟超、陳垣、呂思勉、歐陽竟無、王國維、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等民國學術人文思想人物的作品精華,希望能讓讀者興發對這段歷史的好奇,如果得到足夠的支持,我們將會在未來擴大人物系列,期望能開創出一片「毋忘民國」的繁華勝景來。

看更多

 

詳細資料

ISBN:9789571476186

規格:平裝 / 424頁 / 15 x 21 x 2.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社科> 傳記/自傳> 學者/科學家

 

內容連載

1

 

日本研究梁啟超的專家狹間直樹寫過一本書,標題是「東亞文明史的轉變」,顯示了狹間給梁啟超的定位—他參與、促進了東亞文化思想的轉化。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第一是看到梁啟超作為轉型期的思想人物,經歷過好幾個不同時期的變化。第二,更重要的,是看到他的轉型如何聯繫上整個中國、乃至於東亞近代文明變化的軌跡。

 

梁啟超曾經是科舉神童,然而他的「成年禮」卻又是遇到了康有為,突然領悟自己過去為了科舉而吸收的知識學問,原來完全跟不上西方勢力衝擊所創造出來的新現實,必須趕緊汰舊換新,尋找新的解決出路。他參與了從政治體制改革上找出路的大嘗試—一八九八年的「戊戌變法」,繼而承受了短短百日之後「戊戌政變」帶來的巨大挫折。也因此他失去了在中國社會上固定的角。。。。。。

台湾东大版 李定一《思辯錄》(16开,漆布精装,一版一印)

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乃勞思光教授近年論著之選集,內容包括勞氏在國際會議中的重要講詞,及有關中國哲學與思想史的數篇論文。其中所錄的專論及講詞,雖屬一鱗半爪,但亦足以透露勞氏近年哲學思想之方向,可供欲探究勞氏晚年思想之學人作參考。

自 序

幾年前臺灣「中國時報文化公司」出版我的《少作集》,當時我便向參與該集編務的關子尹、張燦輝等人說,《少作集》出版本來不是我自己的計劃(我原覺得少作應在刪除之列);但現在既然出版了,我反而被迫要計劃另出一二本論集,刊載我的「近作」。不然,若是別人只根據《少作集》來談我的哲學思想,便會造成嚴重的誤解了。

這些話在當時雖有戲言的意味,實際上卻也涉及一個客觀上為我自己所關切的問題。那就是:我自己的哲學生命歷程有些內在的特色,使別人不容易了解。這一點,我自己在五十歲以前也未曾明確地察覺到;後來漸漸察覺,卻也從未在任何文字中談及。現在,東大圖書公司出版這本《思辯錄》,以「近作集」為副題,使我想起當年閒話,正可順便對這點自我了解略作陳述。

我由於多年來在實際生活中是以學術工作為職業,因此,我對於學院標準一向極為尊重;對於此中gong能分寸也看得很清楚。較為熟悉我的作風的人,大抵都認為我頗能嚴守學術標準,無論在探討問題或評估他人工作成果時,都不會因循敷衍。然而,我這種作風其實是由我的社會角色所決定。若就我內在的氣質與心態講,我實在並非一個學究式的人。即以從事哲學研究而論,我並不是像現代學究人物那樣一味只重視外在表現;反之,我所真正關切的是我自己所見到的理境及所達到的自我境界。我治學之基本目的在於自己的所成與所得,至於對外的表現原只是「餘事」。不過,由於遭遇的決定,我既然成為一個職業學人,於是這種「餘事」成為我的社會責任,我又必須以嚴肅心情來完成它;這樣,外表上我的學院作風便很顯著了。

我真正關切的哲學問題,本是哲學現有的危機問題,與未來的希望問題。我從幼年即感覺到一種普遍性的新哲學的需要。後來,我正式入了哲學界,自己所定的工作計劃便是先整理幾個大傳統下的哲學思想,然後面對現代世界從事一種新的建立工作。我在二十八歲以前,主要工作只是以中國儒學及德國觀念論為基本依據,來處理文化哲學問題──特別是中國文化的路向問題。結果便是《少作集》中那些論著。但在二十八歲以後,我便不拘守那個廣義的「黑格爾模型」。我寫《中國哲學史》以前,即已逐漸加強對當代解析哲學及語言哲學的探究。也正因為我視域日廣,所思考的問題日繁,《中國哲學史》的寫作時時似斷似續,以致全書四冊完成時,已到了七○年代之末;這本書也就成為我中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了。

事實上,於一九六九年前後,我對於當代的意義理論的廣泛探究已經大大加強,隗因教授(W.V.Quine)在這方面曾給我很有力的刺激,而我與維也納學派的菲格爾(H. Feigl)的談論,也使我對於卡那普教授(R.Carnap)的立論及意向達成明確了解。但同時我在美國接觸哲學界人士既多,又察覺二次大戰後西方哲學思想之演變有極複雜的取向。解析哲學雖提供了嚴密思考的訓練,卻逐步失去歐美哲學主流的地位。我真正要面對的許多難題,都落在六○年代以後的歐洲思潮上。這就使我又回到德語世界的哲學。在瀏覽與沈思中,我不覺用去了好些年的時間;我只覺得問題一層層浮現,在呼喚徹底的省思與系統化的清理。這需要十分龐大的工作,未必是個人可能勝任。至於我自己能做多少,更是難作預測。不過,我對於不同的意義領域出入既多,哲學生命確也日臻豐富;對於許多「一曲之見」,每每一笑置之。中心蕩然,倒也自得其樂。可是就社會責任方面說,我卻另有感受。事實上,七○年代以後,我見到的理境愈廣,對於流行思潮的內在困難及謬誤了解愈多,所寫的文字卻愈少。原因是:我漸漸覺得零星片斷的論說,對哲學危機或出路問題都無大作用。我一度開始打算作札記,隨時記下我對許多哲學問題的看法,或對處理問題的建議,不急於寫成一本本的書來問世。到我謝世後,再將這些札記交給後輩整理,作為我對哲學界的最後奉獻。這樣做,好處是不必急迫地寫成論文,則可以儘量保存我思考體悟所得。不過,另一面,也可以隨時耽誤,留不下多少東西。因此,最近我又有意先分寫一二本書,部份地表達我近年思考所得的成果。但這也只是初步計劃而已。

現在出版的這本《近作集》,只包括我的幾篇論文和幾篇講辭,自然遠不足代表我近年的思想;不過,如論王門後學之工夫論爭議一篇,也透露出我的特殊觀點。幾篇講辭雖不是繁徵博引的論著,但所接觸的問題都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而我所提出的建議或意見,也都不是率爾發言,自有其理論依據。讀者看這本論集,至少可從這些片段論述中看出我晚期思想與《少作集》的不同。

前些年我寄給中國大陸上一位詩人兩首寫懷的律詩,其中有句云:「無涯理境歸言外,有限文章付世間」。我想,這足以表明我自己的哲學生命的反觀。如此,則《近作集》雖與《少作集》不同,亦不過是「有限文章」中的一部份。各篇論旨甚明,倘在拓充理境方面對讀者稍有助力,我即深感快慰了。

思光

乙亥九月於台北寓所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勞思光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院哲學學部主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教授;臺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並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24屆院士 。現職為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著作約三十種;其中以《中國哲學史》為風行海內外之鉅著。早年思想見《少作集》(七冊)。另著有《解咒與立法》、《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思光詩選》等。

目录  · · · · · ·

自 序

對於如何理解中國哲學之探討及建議

從「普遍性」與「具體性」探究儒家道德哲學之要旨

王門功夫問題之爭議及儒學精神之特色

《方以智晚節考》及〈補證〉讀後感

試論當代反儒學思潮──理據與功能的雙重檢討

由儒學立場看人之尊嚴──問題與奧密

附錄一:傳統主義與反傳統主義

附錄二:文化變革與中國現代化運動

附錄三:悲情、悲劇與生命之悲涼──聞梁漱溟先生逝世書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