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建群签名钤印 · 题词(题词随机)+限量布面精装毛边本《最后一个匈奴(30周年纪念版)》(16开布面精装,一版一印)
  • 高建群签名钤印 · 题词(题词随机)+限量布面精装毛边本《最后一个匈奴(30周年纪念版)》(16开布面精装,一版一印)
  • 高建群签名钤印 · 题词(题词随机)+限量布面精装毛边本《最后一个匈奴(30周年纪念版)》(16开布面精装,一版一印)
  • 高建群签名钤印 · 题词(题词随机)+限量布面精装毛边本《最后一个匈奴(30周年纪念版)》(16开布面精装,一版一印)
  • 高建群签名钤印 · 题词(题词随机)+限量布面精装毛边本《最后一个匈奴(30周年纪念版)》(16开布面精装,一版一印)
  • 高建群签名钤印 · 题词(题词随机)+限量布面精装毛边本《最后一个匈奴(30周年纪念版)》(16开布面精装,一版一印)
  • 高建群签名钤印 · 题词(题词随机)+限量布面精装毛边本《最后一个匈奴(30周年纪念版)》(16开布面精装,一版一印)
  • 高建群签名钤印 · 题词(题词随机)+限量布面精装毛边本《最后一个匈奴(30周年纪念版)》(16开布面精装,一版一印)
  • 高建群签名钤印 · 题词(题词随机)+限量布面精装毛边本《最后一个匈奴(30周年纪念版)》(16开布面精装,一版一印)
  • 高建群签名钤印 · 题词(题词随机)+限量布面精装毛边本《最后一个匈奴(30周年纪念版)》(16开布面精装,一版一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营 高建群签名钤印 · 题词(题词随机)+限量布面精装毛边本《最后一个匈奴(30周年纪念版)》(16开布面精装,一版一印)

谱写了三个家族两代人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

118 98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建群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0001912

上书时间2024-04-23

孔网新书广场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最后一个匈奴》是著名作家高建群的代表作,是一部高原史诗,再现了陕北这块匈奴曾留下深深足迹的特殊地域的世纪史,谱写了三个家族两代人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小说涵盖了当地的历史源流、社会风貌、民间传奇及爱恨情仇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全面又系统地展现了一幅陕北高原社会文化生活的史诗画卷。


作者简介

高建群

国家一级作家,“陕军东征”现象代表人物,被誉为当代文坛难得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的写作者,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大平原》《统万城》《伊犁马》《我的菩提树》《大刈镰》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新闻出版广电总署优秀图书奖、加拿大大雅风文学奖等。


精彩书评

贾平凹、金庸、路遥、张贤亮等文学名家相继推崇!《最后一个匈奴》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废都》并列为“当代陕军”的“四大名著”。

当后世的人们从尘封的书架上偶尔翻到一本叫《最后一个匈奴》的书时,他们也许会说,千万不敢小觑了那个年代,那个时代还是有一些深度的!

 ——高建群

地球上有些偏僻的角落,是需要那些耐着寂寞的人去填补的!这些奇特的人,他们固执。他们天真善良。他们自命不凡以致目空天下。他们大约有些神经质。他们世世代代做着英雄梦想,并且用自身去创造传说。他们是生活在高原的最后的骑士,尽管胯下的坐骑已经在两千年前消失。

 ——高建群


目录

围绕《最后一个匈奴》的三十件大事记 _ 001

最后一个匈奴 _ 011

楔子 _ 013

上卷 _ 024

下卷 _ 249

尾声 _ 453

后记 _ 463

修订版后记 _ 466

附录 _ 469

你知不知道有一种感觉叫荒凉? _ 471

手稿丢失记 _ 476

一架失控的航天器 _ 482

如果创造一切的不是上帝,那就是女人 _ 486

双城记 _ 490

句号已经画过 _ 496

我建造了一座纪念碑 _ 498


前言/序言



后 记

本书旨在描述中国一块特殊地域的世纪史。因为具有史诗性质,所以它力图尊重历史史实并使笔下脉络清晰,因为它同时具有传奇的性质,所以作者在择材中对传说给予了相应的重视,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对碑载文化的重视。

作者试图为历史的行动轨迹寻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作者对高原斑斓的历史和大文化现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主要是因为他受到了一位批评家朋友的“蛊惑”,按照这位批评家的说法,我们这个民族的发生之谜、生存之谜、存在之谜,就隐藏在作者所刻意描绘的那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在这部书中,作者还以主要的精力,为你提供了一系列行走在黄土山路上的命运各异的人物,他在这些人物,尤其是吴儿堡家族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梦想和对陕北,以至对我们这个民族善良的祝愿。

还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对20世纪中国的行程,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巡礼。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当我在陕北高原穿行时,当我深入地进入每一个历史大事件时,我每每为之惊骇。法国作家雨果说:“对于刚刚经历过用血和泪写出的人类历史最奇特一页的这一代人,必须给予更崇高的东西。”我则想说的是:“较之雨果所宏大叙述的法国大革命,发生在中国20世纪的由产业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同盟者所进行的这场革命,更见其悲壮、崇高、宏伟和持久。不管这场革命将来的走向如何,或垂之以久远,或风行于片刻,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那最重要的是,有那么多年轻的梦想家们,仿佛法国的烧炭党人、仿佛俄国的十二月党人那样,将他们的全部的激情、全部的真诚、全部的憧憬投入到这场事业中去。他们有理由赢得永远的尊敬。”

我还想着重说:“无产阶级有理由写出自己的史诗。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它将欠下20世纪·一笔债务,欠下自己本身一笔债务,并且欠下人类总体利益一笔债务。”

再者,关于《最后一个匈奴》这个书名,有许多朋友问我。那么这里我把在另外场合说过的一段话,在这里重说一下,算是对这个书名的解释:

“站在长城线外,向中原大地瞭望,你会发觉,史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二十四史观点,在这里轰然倒地。从这个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是以另外的一种形态存在着的。这形态就是:每当那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走到十字路口,难以为继时,于是游牧民族的踏踏马蹄便越过长城线,呼啸而来,从而给停滞的文明以新的‘胡羯之血’(陈寅恪先生语)。这大约是中华古国未像世界上另外几个文明古国那样,消失在历史路途上的全部奥秘所在。”

本书的动笔从1989年开始,但是它的最初构思却比动笔早了十年。1979年春,省作协恢复活动后,在西安那个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开了个“新作者座谈会”。会上,一位年轻的女同胞以她的谈吐、风度令整个座谈会生辉。今天的省作协的老头子遇见我,还像偶然记起什么似的,问起她的去踪,可见她留给人们的印象之深。在开会之前,我们素昧平生,但因为同是来自陕北的缘故吧,会议中,我们约好要合作写一本书,并且谈了大致的构思。这就是本书后半部分的内容。这位女士后来远远地走了,在留下一丝惆怅的同时,这书便由我独力完成它了;而她却变成了书中的一个人物,细心的读者也许会认出她的。再者,小说动笔之后,受一位作家朋友的委托,我又占用了为数不少的时间,深入一个陌生的领域,为他的父亲“翻”一个有些奇怪的案子。案子后来是翻过来了,于是它也就成了我小说中的一些素材,这就是本书前半部分的内容来源。本书是应作家出版社之约而写的,他们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注意到了我的不谙人事的面孔,这使我诚惶诚恐,于是只有勉力为之才是。然而写作途中,我又糊里糊涂地在文代会选举中得到了一个职务。职务同时又是责任,这责任使我几乎半途而废,使我们差点少了一个不算太蹩脚的小说家。幸亏尊敬的约稿编辑朱珩青女士一再督促,并在百忙之中,来到我这荒僻的居处,于是拨冗去赘,乃有这本书的完成。以上是写作过程。

该说的话本来都说了,谁知小说稿完成后,节外生枝,又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因此也许有一记的必要。

1991年8月中旬,小说稿基本完成。这时,我接到中国作家协会通知,到西安领1991年度庄重文文学奖。行前,我将手稿交给一位朋友,请他看一看,提点意见,西安回来后我即着手誊抄。结果,朋友将手稿丢了。那真是一个悲哀的秋天。我孤独地回到了我的居室。我痛苦地哭泣了,我甚至疑心整个世界都在算计我。可是,我没有被打倒,我决心凭借记忆,将它重新写出来。我从1991年10月6日动笔,到今天,也就是1992年1月31日,我的三十八岁生日这天,将它全部写完。当最后一个句号画完时,这个可怕的事件,也就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插曲了。

1992年1月31日



修订版后记


第一,迄今回忆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我仍然不寒而栗。这本书断断续续地写了十年,后来的统稿又用了一年。这期间,发生过许多的事情,例如手稿丢失,例如父亲去世,例如在统稿的一年中,我掉了十三斤肉、掉了三颗牙齿,等等。而当这本书出版后,又发生过的大喜大悲的事情,更是枚不胜数。那么这里就不说也罢。作品一经出版,它便有了它自己的命运,那么,潇洒地挥手道别,让它自己去经历。

第二,这部作品最初的构思,是在1979年4月陕西作协恢复活动后的第一次座谈会上。当时,我与北京知青作家臧若华女士讨论共同写作这本书。后来她匆匆去了香港,于是这书就由我独立完成了。作为纪念和敬意,我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她早期的作品《最后一支歌》。虽寥寥数千字,足可以令读者见到她当年的才华。1993年版《最后一个匈奴》出版后,我曾寄香港请她指正,她回信说:简直是一场梦一样。特此记此,以资纪念。

第三,本次修订中,我将第二十七章的部分文字重写了一遍,以抹掉一切有可能容易引起“对号入座”的痕迹。这里也作说明。

第四,本次修订中,我新写了两章,即《楔子·阿提拉羊皮书》和《尾声·赫连城的婚礼》,这样使作品更为厚重一些,历史感更深厚一些。它是画蛇添足,或是锦上添花,我现在还不能判断。

第五,在本次修订中我不揣冒昧,画了些插图在里面。我想把自己脑子里那些反复出现的、陪伴了我几十年的人物形象,用画笔展现出来。几十年来,它们一直如魔如幻地盘踞在我的心头,呼唤着要夺路而出。作为我,只是顺应它们的愿望,将它们援笔引出而已。

第六,本修订本的策划编辑张引墨女士,1993年的时候,曾在西安省作协大院采访我。这次联系出书时,她拿来我当年签名的书和她与我拍摄的合影。对着书和照片,我在一瞬间百感交集。于我,于她,这十三年来世界上发生了多少事情啊!张女士十三年前还是一个高中生,也是一名少年杂志的特约学生记者,如今,已经在世界游历一圈后,回到北京,成为一名作家和编辑了。

第七,我还想深深地感激我的所有读者们。我永远记得在西安钟楼前签名售书的情景。队伍顶着酷热,排了有一里多长。我觉得,这是对一个写作者的最高的褒奖。

第八,《最后一个匈奴》修订版完成了。那么,让它去经历它的命运吧!我这里是再也不去管它了。我再也不会重新去看这本书了,一个字也不看了。我们这一代人行将老去了,这场宴会将接待下一批饕餮者。不过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未来的一些年以后,当后世的人们从尘封的书架上偶尔翻到一本叫《最后一个匈奴》的书时,他们也许会说,千万不敢小觑了那个年代,那个时代还是有一些深度的!

2006年农历正月初八凌晨四时一刻于西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