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英时访谈录
  • 余英时访谈录
  • 余英时访谈录
  • 余英时访谈录
  • 余英时访谈录
  • 余英时访谈录
  • 余英时访谈录
  • 余英时访谈录
  • 余英时访谈录
  • 余英时访谈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余英时访谈录

63.5 八品

仅1件

重庆九龙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致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03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A001

上书时间2025-01-04

博雅文汇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致 著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12-03
  • 版次 1
  • ISBN 9787101082777
  • 定价 32.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24页
  • 字数 2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精彩深入的访谈需要与受访人的精神世界直接面对,让受访人的思想轮廓显现、精神之光闪耀。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英时先生,洞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对谈有致,精彩纷呈。

  余英时先生身处海外,对中华文明、中国社会怀抱真诚的关切,访谈录中袒露对学术与人生的追求。他对思想史的梳理切中中华文化研究的肯綮,于变动中发现思想的联系,既洞察入微,又通达宏观。访谈真切地反映了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养成脉络,包括他对钱锺书、钱穆、陈垣、陈独秀等人的评价都涵括在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察中。

  《余英时访谈录》是由陈致应《明报月刊》《国学新视野》和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之约对余英时先生的采访整理而成,首次在大陆整体出版。本书以余先生的《我走过的路》为序、刘梦溪先生为余先生做的访谈《为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为附录,丰富读者对余英时先生的认识。
【作者简介】
他是在乡下长大的孩子。

他是永远漂泊的游子。

他是钱穆弟子,但从不认为自己是新儒家三代。

他是史学家,才学纵横,于中外古今人文学科均有学养和独特见解,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术观点。

通古今之变、知识分子问题始终是他关注的重点。

他是教育家,常“将金针度与人”。

访谈录中不但真切地表明了余英时的学问气概,更透露了他的治学门径,可供学子观摩。

也许我们该庆幸,在大师逐渐凋零的年代,至少我们还有余英时。

余英时,钱穆弟子,安徽潜山人。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现居美国。

 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奖”。“克鲁格奖”被称为人文学科的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对人文学科有创见的学者。余先生是前后三届五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华人。余英时获奖时,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盛赞他学识非常渊博,而他在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所作的研究,以及对人性所作的广泛深入探索,其影响已跨越许多学科和时空领域。

余英时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自成一体。著有《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方以智晚节考》《朱熹的历史世界》等,传承中有创新,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系。

  

采访人陈致: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
【目录】
我走过的路

直入塔中,上寻相轮

克鲁格奖

政治、党争与宋明理学

清代考据学:内在理路与外部历史条件

最后一位风雅之士:钱锺书先生

以通驭专,由博返约:钱宾四先生

国学与现代学术

学问与性情,考据与义理

“直入塔中”与“史无定法”

“哲学的突破”与巫的传统

“内向超越”

胡适的学位与自由之精神

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

人文边缘化与社会担当

西方汉学与中国学

宗教、哲学、国学与东西方知识系统

儒家思想的宗教性与东西方学术分类

国学、“国学者”与《国学季刊》

哲学与思想:东西方知识系统

哲学与抽象的问题

文化热与政治运动

知识人:专业与业余

治学门径与东西方学术

哈佛读书经验

早岁启蒙与文史基础

先立其大,则小者不能夺

洪煨莲(业)与杨联陞

俞平伯与钱锺书

学术与爱国主义

取法乎上

西方汉学与疑古问题

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刘梦溪访谈)

关于钱穆与新儒家

学术不允许有特权

学术纪律不能违反

“天人合一”的局限

怎样看“文化中国”的“三个意义世界”

学术立足和知识分子的文化承担

“经世致用”的负面影响

中国学术的道德传统和知性传统

中国传统社会的“公领域”和“私领域”

中国历史上的商人地位和商人精神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清朝

东西方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异同

最要不得的是影射史学

文化的问题在社会

社会的问题在民间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