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心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案例评估和分析
¥
13.5
3.6折
¥
38
八品
仅1件
作者刘稚颖;吴继霞;李鸣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2-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品相详情见图片展示,有划线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稚颖;吴继霞;李鸣
-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3
-
版次
1
-
ISBN
9787518417957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60页
-
字数
90千字
- 【内容简介】
-
心理动力学案例分析的三个层面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案例分析是指:以心理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分析来访者的就诊形式、求助原因和治疗目的,指导治疗师对来访者做出动力学诊断和治疗计划。心理动力学分析着眼于:来访者的心理发育过程,尤其是童年早期的基本经历、内心冲突和精神创伤,如何铸就了来访者观察、认识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基本心理结构。这些心理结构可以反映出个体性心理发育阶段各种冲突的特征、惯用的防御机制类型和内容、重要客体的内部成像以及对客体的认同方式、重要的情感体验和重要的关系模式……来访者多半无法在意识层面认识这些内容,这些反应本质上是潜意识的。尽管反应的某些方面可能被意识到,个体也许会感觉自己的行为有些过分和怪异,但不会知道这些行为背后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有时个体甚至会理智地意识到反应源于何种儿童期经历,但是仍然无从知晓行为背后的重要情感、关系模式或内心冲突究竟是什么。
正是基于这种早年逐渐形成的心理结构,当个体遭遇某种外界因素时,现实的刺激可能会激发个体内心即存的(未完成的)压抑的冲动,从而形成个体特殊的不良适应方式,进而发展为心理或躯体的障碍。
基于上述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观点,案例分析的实际操作常常需要治疗师寻找出来访者现今的具体矛盾、心理结构、早年创伤体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出目前症状与内心冲突的联系,甚至应该具体到:目前某一症状反映出的是来访者在何时(性心理阶段)、何人(重要客体)、何由(创伤体验/未竟事宜)状况下的何种行为表现(防御机制)。
心理动力学案例分析的操作过程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渐次接近来访者的潜意识内容。
治疗师在*层面常常应关注来访者的意识层面,聚焦于来访者描述的人和事的细枝末节和隐喻方式。来访者前来就诊时常常带有意识层面的求助目的,在治疗师创立的倾听、中立的访谈氛围中,来访者常常能做到畅所欲言,详述自己的遭遇和抱怨。此时,治疗师应以心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在对来访者所叙述的人和事进行归纳和分类时,尤其注意来访者言辞中异乎寻常的部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来访者内心强烈、优势的情感集团常常会在他/她们处理日常的人和事时,部分或全部地付诸行动,使他们对待日常事物的态度显得异乎寻常。这种人际关系方面的异乎寻常也会带入治疗环境,发生在咨访关系中,使治疗蒙上浓烈的个人色彩。当治疗师被感知成为来访者生活经历中的某个重要客体时,来访者强烈的情感体验即会一触即发。当然,来访者这种处理事务方式的异乎寻常并不是很容易被发现的。治疗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娴熟的理论知识,加上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治疗师捕捉到这类蛛丝马迹。在这一层面上,特别需要治疗师善于将反复出现的同类现象进行归类,得出具有共性的行为类型。
第二个层面应致力于识别来访者行为背后的心理冲突。在对来访者的异乎寻常的言行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言行特征进行梳理,即同类行为受何种共同的心理因素所驱动。将来访者意识层面的思维、情感、幻想、冲动和行为转译为潜意识冲突原型,寻找症状所表达的意义,理解来访者微妙、复杂的情感体验。在了解来访者个体独特性的基础上,切实理解其情感体验,推导其潜隐的冲突,并对各类心理因素进行梳理,逐渐形成主线。同时应注意,在治疗过程中,为理解来访者某一行为的意义时,常常需要寻找尽可能多的可能因素,而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单独导致这一行为。分析性治疗是一个不断探索各种可能、形成完整拼图的艰辛过程。治疗师根据心理动力学原理推导来访者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即是从精神分析理论出发,假设来访者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治疗师应把重复出现的现象(如:典型行为、交往模式、认知特征、投射特点)作为理解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对来访者的内心冲突和外在人际关系形成清晰的心理动力学主线,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确立或推翻这种假设。上述两个层面的分析过程包括了形成精神分析诊断的大致过程,也是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的初始访谈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层面应聚焦于寻找导致目前心理冲突的原初过程(或称:寻找早年创伤情景/创伤形成的始作俑者)。此阶段涉及更深入的潜意识探索,也是心理动力学治疗性访谈的主要内容。在确认心理冲突主线的基础上,寻找冲突形成的原初创伤性体验和早年经历的强化过程,特别应辨识冲突形成过程中,来访者在?要发育阶段的内心体验和相应改变、与早年重要客体的互动模式和强烈的情绪体验,以及在后续发育过程中与同类客体的重复性互动模式(强迫性重复)。完整地了解这一过程,有利于治疗师帮助来访者将潜意识内容意识化、将初级过程思维转变为次级过程思维;来访者使用于压抑冲突的自我能量的消耗降低,自我功能得到扩展;促进来访者产生领悟,从而导致行为和态度的稳定、持续的改变。治疗师也应根据这三个层面的资料,对来访者做出完整的评估,制订治疗方案、预测治疗时长、选择治疗方法和技术。
- 【作者简介】
-
刘稚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副教授、硕士导师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行为治疗吴继霞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士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委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传记学李鸣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硕士导师苏州广济医院前任院长、精神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精神分析治疗
- 【目录】
-
章 基本助人技术
有效的心理咨询的共同因素
助人三阶段与基本助人技术
案例1 我和男朋友之间有一个学姐
案例分析与评价:助人技术与阶段目标的匹配
案例2 养老院的阿婆想回家
案例分析与评价:公益服务中的心理咨询策略
第二章 心理动力学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心理动力学案例分析的三个层面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的构建过程
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四个步骤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短程治疗策略
案例3 海归白领的恋爱困局
案例分析与评价:客体关系与女身份认同
案例4 走出校门步履维艰
案例分析与评价:自体心理学与自尊调节
案例5 喜欢招惹女的古怪男生
案例分析与评价:创伤经历对个体发展的普遍影响
第三章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治疗概要
cbt专病模型与个案概念化
cbt的一般过程及策略
案例6 里外受气的“小媳妇”
案例分析与评价:抑郁的认知行为治疗流程
案例7 恐惧无所不在
案例分析与评价:广泛焦虑的核心恐惧
案例8 技术男的社交焦虑
案例分析与评价:社交焦虑的个案概念化与暴露技术
案例9 强迫检查的生
案例分析与评价:强迫症的暴露与反应阻止治疗
第四章 人本主义、心理发展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来访者中心疗理论及基本技术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案例10 不愿放弃的爱,何去何从?
案例分析与评价:青春期的角混乱与自我统合
案例11 在艺术创作中寻找自我
案例分析与评价:自我的力量与咨询师的爱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品相详情见图片展示,有划线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