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教育的技术知识生产路径研究(库存全新)
  • 高职教育的技术知识生产路径研究(库存全新)
  • 高职教育的技术知识生产路径研究(库存全新)
  • 高职教育的技术知识生产路径研究(库存全新)
  • 高职教育的技术知识生产路径研究(库存全新)
  • 高职教育的技术知识生产路径研究(库存全新)
  • 高职教育的技术知识生产路径研究(库存全新)
  • 高职教育的技术知识生产路径研究(库存全新)
  • 高职教育的技术知识生产路径研究(库存全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高职教育的技术知识生产路径研究(库存全新)

库存全新无瑕疵

8 全新

库存12件

江苏常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艳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9-12

上书时间2022-10-30

三味书阁古旧书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艳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12
  • 版次 1
  • ISBN 9787313258366
  • 定价 9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实证研究高职院校技术知识生产路径从实然到应然的著作,构建了个体技术知识的内在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对于个体技术知识生成的价值,进一步肯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技术知识生产中的积极价值,对推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遵循技术知识生成的规律,重新定位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路径和方法,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合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教师以及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相关人士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李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教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文化与社会发展、技术知识生产、传统文化、职业教育文化等。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三五”规划基金项目2项、省级课题5项,主持项目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2所高校共同参与创立的“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一等奖资助。参与编写《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参与的教学成果获二等奖。
【目录】
章  绪论 

节  引子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意义

第二章  问题发现: 量化研究 

节  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教师因素与教学效果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三章  技术知识观: 应用观与生成观 

节  技术知识应用观

第二节  技术知识生成观

第三节  技术知识的生成路径与构成

第四章  学习路径: 质性研究 

节  技术教育路径与教育效果

第二节  技术知识生成与技术教育路径

第三节  知识生成、教育路径和教育效果

第五章  路径追溯: 量化研究 

节  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第三节  能力、知识生成与教育效果

第六章  改革路径: 两种导向的知识生产 

节  知识“应用”型教育路径

第二节  知识生成型教育路径

第三节  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路径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节  结论

第二节  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插图目录

图1-1  技术知识的生成与应用举例025

图3-1  桑内特关于手脑并用与新发现的关系073

图3-2  个体技术知识的生成与构成085

图6-1  2006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构207

图6-2  教学进程计划及时间分配表阶段课程结构及实验(实践)课时

占比情况235

图6-3  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标准阶段课程结构及实验(实践)课程占比

情况236

图6-4  生成的知识、能力与胡格教育模式培养目标245

图7-1  个人技术知识生成路径及技术知识“应用型”教育路径249

 

  表格目录

表2-1  在校学生调查样本构成特点028

表22—表26  学生背景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回归分析030

表27—表210  学习主动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回归分析031

表211  学习主动因素与学习效果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32

表212—表215  教师教学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回归分析033

表216  教师教学因素与学生学习效果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35

表217—表220  实验实训设备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回归分析036

表221  实验实训设备因素与学生学习效果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37

表222—表225  理实教学衔接程度对学习效果的回归分析037

表226  理实教学衔接情况与专业理论学习效果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39

表227  班级类型与学生学习主动因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39

表228  班级类型与教师教学要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40

表229  班级类型与实验实训设备因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40

表230  班级类型与理实关系因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41

表2-31  教师调查样本基本信息情况042

表2-32  教师问卷信度与效度检测情况043

表2-33  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描述性统计资料044

表2-34  教师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模型摘要044

表235—表239  个人背景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回归分析045

表240—表244  学生学情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回归分析047

表245—表249  教师自我认知对教学效果的回归分析048

表250—表254  教学条件认知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回归分析050

表255—表259  教学效果检测认知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回归分析052

表260  企业工作年限与学生学习主动性因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55

表261  企业工作年限与教师教学认知因素的双变量显性相关系数055

表262  企业工作年限与教师教学条件认知因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56

表263  企业工作年限与教学效果检测认知因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56

表264  企业技术服务项目数量与学生学习主动因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57

表265  企业技术服务项目数量与教师教学状态认知因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57

表266  企业技术服务项目数量与教师教学条件认知因素的双变量显性相关系数058

表267  企业技术服务项目数量与教学效果检测认知因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058

表5-1  毕业生调查样本构成状况143

表5-2  教师问卷信度与效度检测144

表5-3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效果评价”描述性统计资料145

表5-4  毕业生教育效果反馈回归模型摘要145

表55—表59  背景因素对综合工作能力满意度的回归分析146

表510—表514  工作主动状态对综合工作能力满意度的回归分析147

表515—表518  毕业生工作能力要素对综合工作能力满意度的回归分析150

表519—表523  领导评价对综合工作能力满意度的回归分析153

表524—表528  学校教育效果评价对综合工作能力满意度的回归分析154

表529—表533  建议或看法要素对综合工作能力满意度的回归分析156

表5-34  各要素模块对毕业生综合能力满意度回归系数综合表159

表535—表538  背景因素对“领导对综合能力满意度”的回归分析160

表539—表543  主动工作状态因素对“领导对综合能力满意度”的回归分析161

表544—表548  工作素养要素对“领导对综合能力满意度”的回归分析162

表549—表553  专业能力要素对“领导对综合能力满意度”的回归分析165

表554—表558  领导评价对“领导对综合能力满意度”的回归分析167

表559—表563  学校教育效果因素对“领导对综合能力满意度”的回归分析169

表564—表568  建议或看法对“领导对综合能力满意度”的回归分析171

表5-69  各因素模块对“领导对综合能力满意度”的回归系数综合表173

表5-70  工作能力域要素对“综合工作能力满意度”的回归系数174

表5-71  工作能力域要素对“领导对综合能力满意度”的回归系数174

表572—表576  学校背景因素对工作态度的回归分析175

表577—表581  工作素养对工作态度的回归分析176

表582—表586  专业能力要素对工作态度的回归分析179

表587—表589  学校办学条件对工作态度的回归分析181

表590—表594  背景因素对专业技术能力的回归分析182

表595—表599  教学条件、教学效果对专业技术能力的回归分析184

表5100—表5104  背景因素对克服困难的能力的回归分析186

表5105—表5108  素养能力要素对克服困难的能力的回归分析187

表5109—表5113  学校背景因素对工作上手速度的回归分析189

表5114—表5117  工作素养、专业能力对工作上手速度的回归分析190

表5118—表5121  实践动手操作机会对专业理论知识印象的回归分析192

表5122—表5126  实践操作机会与综合工作能力的皮尔森相关系数194

表5127—表5130  学校背景因素对实践动手操作机会的回归分析198

表5131  班级类型与工作状态的皮尔森相关系数200

表5132  班级类型与毕业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因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200

表5133  班级类型与毕业生工作素养因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201

表5134  班级类型与工作状况毕业生工作能力因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202

表5135  班级类型与母校教育效果评价因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202

表6-1  1984级—2017级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结构变化情况209

表62—表67  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环节安排211

表68—表620  机械制造专业实践课时占比变化215

表6-21  教学进程计划及时间分配表阶段课程结构及实验(实践)课时占比情况235

表6-22  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标准阶段课程结构及实验(实践)课程占比情况236

表6-23  AHK毕业考试课程与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人才培养规格比较241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