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01 1.6折 ¥ 39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阎萍、梁春年 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2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12-23
牦牛(Bosgrunniens)主要分布在海拔高、气压低、冷季长、暖季短、严重缺氧,饲料短缺,生态环境极其严酷的高寒草原。养牛业是我国畜牧业的传统产业,而牦牛饲养业在我国高寒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是繁育牦牛历史悠久、拥有牦牛数量多的国家,现有牦牛2000万头左右,占全国牛总头数的16,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等省、自治区。由于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品种形成历史、生态适应性、外貌特征、生产性能等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牦牛遗传资源,包括17个优良的不同生态类型的牦牛地方品种。牦牛业产品包括牦牛肉、牦牛奶、牦牛皮和牦牛毛等,牦牛由于生活在高海拔,无污染的高原地区,其生产的产品备受人们的青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牦牛为其分布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牦牛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藏区社会的稳定。牦牛是一个古老的牛种,而牦牛科学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收集整理、品种遗传关系研究、活体和冷冻异地保护、保护和开发利用方案等方面工作。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了“畜禽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保存”项目,新发现了一批畜禽遗传资源,收集了畜禽种质资源动态变化信息,并且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数据库。2002年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网络信息系统,收集500余个畜禽品种的信息资料,初步实现了网络查询和共享。在牦牛科研领域,在遗传育种方面,利用现代生物新技术,在现代遗传理论指导下,进行了牦牛遗传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共同培育的“大通牦牛”新品种获得成功,是大家畜育种领域的一个创造。2005年3月8日农业部发布公告(第470号)并颁发了新品种证书。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牦牛没有人工培育品种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以我国独特遗传资源为基础依靠自己的技术培育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牦牛新品种,确定中国独特青藏高原的优良牦牛品种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牦牛的改良提供制种和供种来源和基地。在牦牛遗传资源方面,基本查清了我国优良地方牦牛品种、野牦牛的遗传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对牦牛的生物学特性、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品种改良、技术推广、产品加工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为牦牛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国际上的动物育种进入了分子水平,朝着快速改变动物基因型的方向发展,这便给牦牛分子育种带来了新的曙光。在国内外,相继有多种DNA分子遗传标记应用于牦牛遗传育种研究中,已开展了牦牛功能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牦牛的种质特性及起源、演化和分类等为重点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各族牧民群众和广大畜牧科技工作者,不畏艰苦的严寒、克服缺氧的生态环境,用汗水、用心血耕耘将我国的牦牛生产和科研推向世界地位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牦牛学专著,是各族群众和科研工作者共同用汗水滋润而成,本书编者只不过进行整理和综述。该书内容涵盖牦牛品种起源与形成过程、牦牛文化、牦牛优良遗传资源、牦牛遗传育种、牦牛繁殖、牦牛饲养管理、牦牛产品加工及疾病的防治等十二部分。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科学性、资料性和新颖性,突出综合分析性,是本书成为一部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知识性、实用性,可供政府相关部门、高等学校和研究科研院所等从事牦牛管理和科学研究的人员参考和借鉴。
阎萍,女,汉族(1963-),博士,三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555”创新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现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畜禽资源管理委员会牛马驼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牛业分会副理事长,全国牦牛育种协作组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常务理事和养牛学分会常务理事等。现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牦牛选育岗位专家,甘肃省牦牛繁育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20余项省部级项目。培育国家牦牛新品种1个,填补了世界上牦牛没有培育品种的空白。培养研究生15名,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著作6部。先后获得2003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甘肃省科技进步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