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戛纳
¥
103
8.7折
¥
11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蒂耶里·福茂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41296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18元
货号9243070xckq7
上书时间2024-12-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后记 【这趟旅行是值得的】 从一个闭幕式到另一个闭幕式。十二个月的电影生活与人际交往、读过的书和去过的地方。从戛纳、巴黎到里昂,从我投入其中的生活方式到关于日常生活的描述。对于其间发生的事件,我毫无隐瞒。虽然这是一本关于一届电影节的书,从上一届的结尾开始记录,但是并不那么长篇累牍!就像评论家安德烈·巴赞重版自己的文章时引用帕斯卡尔在《第十六封写给外省朋友的信》里的话:“我没时间写得简练。”我想描述一切是怎么运行的,介绍一个专业的、与许多其他领域不同却又相似的团队表现出的凝聚力、弹性、信念和才华。而且我想荣幸地引用罗伯托·罗西里尼说过的话:“我在这里不是为了夺取或评判,我在这里是为了给予。”这种前所未有的叙述,理应由全球*电影节的艺术总监讲出来。对于在文中总是“罗列名字”,时常提到韦科尔高原、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和奥林匹克里昂队,我表示衷心的歉意,这实为情不自禁。但是我希望本书就像《猛虎过山》里的一句台词:“这趟旅程是值得的。” 肯·洛奇的致辞是2016年戛纳电影节的尾声,而《我是布莱克》达到了世界性的成功——金棕榈效应一直以来就是如此。当所有电影公映后,人们将明晰地感受到2016年戛纳官方评选的质量,将报以十字大道上爆发的同等的喝彩声。闭幕式一结束,那些电影就离开了戛纳,不再属于我们。在世界各地,那些来自戛纳和其他电影节或其他地方的电影将在电影院和所在国家的要求之内提醒观众,电影依然充满活力,依旧步履不停地描绘着这个世界。我不想把什么都引向路易·卢米埃尔,但他的梦想远未 成。今年9月,我和皮埃尔·莱斯库尔在巴黎和戛纳同艾米丽街团队一起庆祝戛纳电影节70周年,这纯粹是为了大力宣传明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在里昂,我们与卢米埃尔中心的团队一起筹备电影《卢米埃尔!》,预计在今年冬天上映。我们还组织了新一届卢米埃尔电影节。继马丁·斯科塞斯之后,迷人而慷慨的卡特琳娜·德诺芙亮相了:她把奖杯献给了“法国的农民”。伟大的艺术家从来不会远离生活。接下来,第二天,卡特琳娜在“*电影”街执导了她的……*部电影:翻拍《工厂大门!》。 在巴黎,我一直住在里昂街,总是去同一家餐馆。在里昂,我和玛丽及孩子们搬家了。新家离旧宅并不远,但离火车站更近。我重新开始了高铁上的往返和骑自行车在巴黎穿行的日子。之后,我又开始要么赶飞机要么待在放映厅里的日子。下一届戛纳电影节很快就来 了。 今年冬天,我将前往非洲、中东、亚洲和美国。有电影的地方就值得去探寻。现在,我再次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圣特尔莫街区的一间酒吧里写这篇《后记》,那些独特的老式酒店和铺着石块的小路美得让人窒息。刚才我在自己的房间里观看贝特朗·塔维涅执导的《我的法国电影之旅》。圭特瑞、格莱米永和帕尼奥尔的电影刹那间与南美洲的热风混合在一起。 这两天,我*次连续重看这段时间里在这本日记里描写的经历。今天早上,我差一点儿忍不住把它销毁。不是矫情而是怀疑。这个“跟我相似的陌生人”过着一种奇特的生活,从事一份奇特的职业,以一股奇特的迷恋为前提……重读一遍之后,我衡量着那些记下重要事件的日历的价值——没有它们,我的回忆将不同。有朝一日,我们都应该强迫自己做这种日常的“精神练习”。我刚刚做了,并希望自己的这些主观记忆,对戛纳电影节的集体记忆是有用的,就像一栋大楼里的一块石头,超越了我的存在,而且比我存在得更久远。生活仍在继续,就像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名:他出发去拍摄天空,在那里找到了迈克尔·西米诺。这本书其实可以用他的那部电影命名:《天堂之 门》。我们又在筹备新的一届了。在这个12月,目前为止,没有评审团主席,没有海报,也没有开幕影片。我们在等待,很多事 情尚属未知,充满了不确定性。 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第70届国际电影节将于2017年5月17日周三至28日周日在戛纳举行。 蒂耶里·福茂 布宜诺斯艾利斯,2016年12月2日 译后记 【不一样的福茂,不一样的戛纳电影节】 2014 年,吉尔·雅各布担任戛纳电影节主席的*后一年,张艺谋的《归来》作为*的华语电影亮相了戛纳非竞赛单元展映;2015 年,戛纳电影节开始由皮埃尔·莱斯屈尔担任主席,同年,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作为*的华语电影被选入了主竞赛单元。在戛纳“易主”期间,站在影节宫的红毯的*迎接着各国*电影人的,始终是常年担任电影节艺术总监的蒂耶里·福茂。 在这本事无巨细的日记(回忆录)里,福茂记录了从2015 年到2017 年间每天的个人工作与生活点滴。他的生活很简单:会友,看片,阅读,骑行,吃饭,筹备戛纳电影节,主持戛纳电影节,参访其他各国电影节……在日记里,他形容自己曾经“只是爱看电影的里昂小伙子”,也感叹自己是“*易悲伤的太阳上升双子座”,字里行间是法国精英阶层的口吻,偶尔卖弄隐晦的法式幽默,*无法掩饰的则是他对“电影”的热爱和真诚。他的人生与“电影”签署了终身契约。 当译者面对大量的电影片单和影人名单时,往往边感叹翻译工作的难度,边佩服身为艺术总监的福茂的巨大阅片量和信手拈来。“电影节”远非电影节本身,站在各方立场上的角色都希望在它身上达成期望的目标和利益,而“戛纳电影节”在诸多游戏与规则中始终保持了“电影艺术”的水准,相信这离不开艺术总监自身的品质要求和审美品位。 译者有幸在戛纳电影节新旧主席交替的两年里参与了戛纳电影节的媒体影评工作,深刻感受到了属于电影的真正魅力,甚至由此正式地踏入了电影行业,所以当深焦平台的朋友提出翻译这本日记的工作时,几乎是立马答应。一方面,出于对戛纳电影节的感念;另一方面,能从电影节艺术总监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戛纳电影节台前幕后的点滴,不失为一件颇具吸引力的事情。相信各位读者透过这本书,不仅会对戛纳电影节有更全面真实的了解——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祛魅”的过程,而且也会发现作者本人作为一个影迷,在电影之外广泛涉猎的领域:既是阅片无数、熟识电影史、拥有丰富人脉的电影界“大佬”,也是里昂奥奥林匹克队的狂热球迷、自行车爱好者、斯普林斯汀的资深粉丝……这也是此书的有趣之处。 此书的翻译工作量庞大,加之作者文笔雕琢,某些段落难免晦涩难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尽量让文章更简练易懂。无奈时间精力及水平均有限,如果出现个别差错烦请读者原谅。感谢出版社老师的信任。翻译过程中,来自影评自媒体“深焦”的朋友们提供了诸多帮助,感谢彼得猫、柳莺、朱马查、云隐、李明航等老师协助校对和勘错指正,对此书的翻译和推广付出了诸多努力。希望读者们能通过此书看见不一样的福茂,不一样的戛纳电影节。 陈钰清 肖颖 2018 年4 月23 日
商品简介
2015年5月25日,戛纳电影节闭幕翌日,蒂耶里·福茂写下本书的*篇日记。接下来的每一天,直至下一届戛纳电影节闭幕,他用363天完成了这部首次由国际A类电影节掌门人执笔的编年史、断代史日记,带领读者进入戛纳电影节的中枢系统:从核心团队运作到评审团组建,从媒体大战到商业谈判,从私人选片到影展竞逐,更重要的是,要维护与全球电影创作者的友善关系,从当年报名的1869部电影中完成官方年度选片。这是冒险的旅程,也是电影的盛宴,堪称向第七艺术和心怀信仰者致敬的杰作。这部史诗般的日记出自一位精力旺盛的创作者,呈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文风极具辨识度。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将深切地体认:电影所引发的激情,既充满感性的魅力又充满理性的智慧,这种激情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共存,共赏。 从一个闭幕式到另一个闭幕式,十二个月的电影人生,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从戛纳、巴黎到里昂,从生活方式到日常琐事……我对发生过的一切毫无隐瞒。虽然这本书记录了一整届电影节,从上一届闭幕时开始记录,但并非事无巨细的长篇累牍!就像评论家安德烈·巴赞出版自己的文字时引用的帕斯卡尔《第十六封写给外省朋友的信》:“我没时间写得言简意赅。”我想清晰地描述这一切是如何运作的。我想介绍一支与其他领域不同却又相似的专业团队表现出来的凝聚力、承受力、信念感和才华。我想荣幸地引用罗贝托·罗西里尼的话:“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掠夺或评判,我来这里是为了给予。”……我希望本书就像电影《猛虎过山》里的那句台词:“这趟旅程是值得的。” ——蒂耶里·福茂
作者简介
蒂耶里·福茂(Thierry Frémaux,1960- ),法国演员、导演、制片人、电影评论家,成长于法国里昂市郊的韦尼雪曼盖特区,毕业于里昂第三大学电影社会学史专业。1990年,担任卢米埃尔电影资料馆管理工作,后创建卢米埃尔电影博物馆。现任里昂卢米埃尔中心总负责人兼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
主编推荐
1. 戛纳电影节掌门人蒂耶里·福茂年度日记,年度选片实录。2. 首次由国际A类电影节掌门人执笔的编年史、断代史日记。3.12天评审背后是363天的筹备、71年戛纳史和122年影史。4. 永葆强烈的好奇心,独具辨识度的个性文风,感性魅力与理性智慧交织。5. 这也是全世界*有特权的影迷朴实而个人的,几乎私密的日记。6. 来自掌舵者的*手的戛纳电影节历史档案,讲述当我们热爱电影时是怎样的状态,如何生活。【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