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西域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 大唐西域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 大唐西域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 大唐西域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唐西域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34 6.2折 55 全新

库存2件

天津南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董志翘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2968

出版时间2012-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5元

货号221093

上书时间2024-06-25

苏岚书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免费在线读】

导语摘要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辩机撰,记述了著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等状况,保存了七世纪时该地区社会宗教文化的大量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一区域古代史和宗教信仰,中外交通等专门史的重要文献。译注者董志翘在充分吸收前人对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和清晰顺畅的白话翻译,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较好普及读物。

商品简介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辩机撰,记述了著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等状况,保存了七世纪时该地区社会宗教文化的大量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一区域古代史和宗教信仰,中外交通等专门史的重要文献。译注者董志翘在充分吸收前人对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和清晰顺畅的白话翻译,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较好普及读物。这本《大唐西域记(精)》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系列之一。 

目录
前言
序一
序二
卷  三十四国
卷第二  三国
卷第三  八国
卷第四  十五国
卷第五  六国
卷第六  四国
卷第七  五国
卷第八  一国
卷第九  一国
卷第十  十七国
卷第十一  二十三国
卷第十二  二十二国
跋文
记赞

内容摘要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辩机撰,记述了有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等状况,保存了七世纪时该地区社会宗教文化的大量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一区域古代史和宗教信仰,中外交通等专门史的重要文献。译注者在充分吸收前人对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和清晰顺畅的白话翻译,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较好普及读物。

精彩内容
 【译文】  玄奘法师,是曾住在雷泽的大舜的后裔,是发源于妫水边的陈氏后人。体现出崇高品德才有的祥瑞,蕴含着中和的淳粹,遵循正道,合乎道德,平居贞正,品行端整。往世种下了福德之因,今生遇上了昌明的盛世。才能超越常人,久居学习场所,尊奉先师正确的教诲,钦仰前哲高尚的德行。背着书箱求学,周游四方请益学业,遍履燕赵之地,历经鲁卫地区,离开三河进入关中,前往三蜀,又抵达吴越。对学问通达的俊才,都能勤加请益;对天下一流的英贤,多次表达求教的志向。从旁了解别人的看法,考察大家的意见,竞相维护各自派别的教义,歧视不同的学说。于是想追寻原本,立志详细考察。恰逢大唐威震四海,八方安宁,在贞观三年八月初一,撩起衣角踏上道路,拄着锡杖开始远行。凭借着皇朝的教化去寻问教理,依赖着冥冥中的佑护孤身远游,经过铁门、石门这样的难关,越过凌山、雪山这样的艰险。屡经寒暑,到达印度。在不同风俗的地方介绍中国风俗,向异域之人晓谕大唐的教化。亲自学习佛学,向哲人讨教。多年的疑惑看到文献后就冰释,深奥的教理就广问博学之士,启发了心灵,穷尽了妙理,拓展了智慧,体悟了真理,听到了从未听到的,懂得了从未懂得的,成为佛教界的有益朋友,确实是佛学界的大师。玄奘法师风操美名远扬,德行崇高突出,在印度学习多年.声誉远播万里。印度学者,都敬慕他的盛德,有的称之为“装满经文的书箱”,又称作“佛教大将”。小乘僧众,称他为木叉提婆唐土称解脱天。大乘僧众,称他为摩诃耶那提婆。唐土称大乘天。这是敬重他的德行而传播的尊号,敬慕他的为人而商定的美名。至于三轮的深奥义理,三次请求佛祖才讲授的精妙言辞,彻底探清它们的源流,正确地辨明脉络,明白地晓悟,愉悦地理清,对于佛理的质疑商讨,详见于别录。法师不久便精通玄妙的佛理,美名如同清风传向四方,学问已经广博,德行已经盛美。于是遍览山川,往来城乡。走出茅宫城,又去鹿野苑,游览杖林,小憩于鸡园寺,回望迦维罗卫国,观览拘尸城。佛祖降生的故里,只能看到一片肥沃的平原;逝去的地方,空留茫茫的丘陵。观看圣人的遗迹增添伤感,仰慕高妙的风操而长叹,不只是像箕子咏《麦秀》悲悼殷朝;东周大夫吟《黍离》悯怀西周而已。因此详记佛祖的事迹,列举印度的盛美,也多记风土人情,记述奇闻异事。岁月如梭,屡经寒暑,虽然留念印度乐土,也未忘返乡。法师请得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一尊,连同光座高一尺六寸,模仿摩揭沲国前正觉山龙窟中影像;金佛像一尊,连同光座高三尺三寸,模仿婆罗疙斯国鹿野苑佛祖初转法 轮之像;刻檀佛像一躯,连同光座高一尺五寸,模仿怖赏弥国出爱王怀念如来刻檀制作的模仿真容之像;刻檀佛像一尊,连同光座高二尺九寸,模仿劫比他国如来从天宫降临宝阶之像;银佛像一尊,连同光座高四尺,模仿摩揭沲国鹫峰山佛祖讲说《法花》等经之像;金佛像一尊,连同光座高三尺五寸,模仿那揭罗曷国佛祖降伏毒龙所留影像;刻檀佛像一尊,连同光座高一尺三寸,模仿吠舍厘国佛祖巡城行化像。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一十四部;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论》三十六部;<声论》一十三部;一共五百二十夹,总计六百五十七部。为了弘扬无上之法,踏上艰辛的旅途,又调转车头,取道回国。途径舍卫国故地,离开伽耶城之旧郊,翻越葱岭崎岖的山坂,穿过沙漠中危险的道路。在贞观十九年春正月,到达京城,到洛阳觐见皇上。恭敬地接受圣明的诏书,奉旨翻译。于是召集学者,共成美好大业。佛法之云再度覆盖,智慧之日重发光明,京畿流布灵鹫山的教化,神州广习印度龙宫的佛法,佛教的兴旺,这时候达到顶点了。法师深通梵文,明晓深奥的经书,阅读梵文如同自己创作,翻译过来的语言仍然很有韵律。恭敬地秉承圣旨,不加辞藻修饰。如果唐土称没有对应表达,梵文没有现成的译法,一定经过推敲琢磨,参酌经典文献,推求考察,唯恐违背原意。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