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坛篇/中国古代风云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坛篇/中国古代风云录

17 6.1折 28 全新

库存2件

天津南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叶秀松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6044

出版时间2012-10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112182

上书时间2024-06-25

苏岚书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叶秀松所著的《中国古代风云录(文坛篇)》内容为以朝政为背景,围绕治政纷争这一主题,着重展现一批进入官场的著名文人所经受的政治风雨。本书选叙的都为历代较有影响的文官,其大多为忠正之士,但仕途坎坷,演绎出一个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全书每部分前以小序作为内容提要。每篇聚焦历代人物之宦海沉浮。作者于篇末就事论事,加以点评,以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叶秀松,男,1944年12月生,安徽六安人。1964年考入安徽大学政治系。大学毕业后长期在一党政机关工作。在职期间尽责尽力,业余时间爱好读书写作。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写出长篇小说《桃花流水》(2008年4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历史读物《中国古代官场风云》。 

目录
前言
一  正直不阿  仕途坎坷
  卢植独起驳董卓
  李密愤吟饯行诗
  范缜直陈己见
  卢思道耻于跑官
  刘知幾介直自守
  白居易敢于直谏
  王禹偁遇事敢言
  晏殊屡受贬斥
  朱熹坚持“正心诚意”
  王廷陈怒锁御史
二  追名逐利  身败名裂
  吕不韦悬赏改稿
  李斯耻于卑贱
  潘岳望尘拜贵
  范晔薄情寡义
  王融急求功名
  谢朓临刑叹悔
  陈子昂悲歌幽州台
  宋之问趋炎附势
  解缙毁于功名
三  志利相悖  水火不容
  淳于越主张“师古”
  王羲之发誓辞官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欧阳修高风亮节
  苏辙直陈己见
  于谦留得清白在人间
  方以智避世为僧
四  因文惹祸  声名弥彰
  班固写史入狱
  梁鸿慨作《五噫歌》
  骆宾王檄讨武太后
  韩愈谏迎佛骨
  李煜的亡国之愁
  苏轼豪唱悲歌
  萧观音咏诗寄情
  高启避祸遇祸
  孙蕡临刑长歌
  沈德潜死后丢官
  洪亮吉生为狂言投万里
五  狂放不羁  命运多舛
  蔡琰泪血凝成《悲愤诗》
  嵇康临刑慨弹《广陵散》
  阮籍长醉避权贵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
  谢灵运狂放不羁
  王勃穷且益坚
  李白醉咏山水
  张志和归隐江湖
  黄庭坚自号谪仙
  李贽以“异端”自居
  金圣叹戏谑就刑
六  从政失意  著述宣泄
  孔子风雨漂泊创儒学
  董仲舒被迫辞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王充闭门写书
  柳宗元长号谪乡
  司马光退著《资治通鉴》
  王守仁谪所立说
七  忧国忧民  常演悲剧
  屈原自投汨罗江
  贾谊居安思危
  东汉学 潮与党锢之祸
  杜甫穷年忧黎元
  范仲淹心忧天下
  郑侠绘奏《流民图》
  李纲忧国愁似锁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辛弃疾空流一腔热血
  张养浩心系民众
  晚明廷争及东林党难
  孔尚任的亡明之叹
  康有为力倡变法图强
  八舍生取义浩气长存
  子路死不免冠
  袁淑舍生取义
  颜真卿为国赴难
  文天祥丹心永照
  方孝孺死不拟诏
  杨继盛铁肩担道义
  夏完淳讥斥洪承畴
  瞿式耜吟诗待难
  张煌言抗清宋节
  谭嗣同洒血仰天笑
  秋瑾拼死为同胞
  林觉民民妻诀别
参考书要目
后记

内容摘要
 叶秀松所著的《中国古代风云录(文坛篇)》内容简介: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人的追求。科举制将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因而饱诵诗书、熟稔儒家经典的文人也往往厕身官场。为往圣继绝学的他们能否为万世开太平?以笔为枪的文人能否在深不见底的政治权争中全身而退?《中国古代风云录(文坛篇)》中这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现代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精彩内容
 范缜直陈己见
范缜是南齐(都建康,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南乡舞阴(位于今河南省
泌阳市西北)人,少年丧父,孤苦贫困。为了求学,他步行来到沛郡(位于今江苏省沛县),拜聚众讲学的大儒刘瓛为师。范缜穿着布衣草鞋,“卓越不群而勤学”。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他“博通经术,尤精‘三礼’”。在此基础上,范缜对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形成独自的见解,与当时盛行的佛经教义格格不入。范缜“性质直,好危言高论”,其观点常常不能为同学朋友所接受。由于用功过度,他二十九岁那年头发就全白了。范缜为之感伤,写了《伤暮诗》、《白发咏》,可惜此诗失传。
后来,范缜受任尚书殿中郎(朝廷部门内设机构长官),与竞陵王萧子良(齐武帝次子)交往密切。竟陵王笃信佛教,范缜不信佛,两人虽友情深厚,学术观点却截然不同。一次,竟陵王向范缜问道:“你不相信因果报应,为何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贱?”范缜回答说:“人生如同一株大树上开
的花,随风飘落,有的顺着拂起的窗帘落入高堂的地毯上,有的飞越篱笆掉进院外的粪坑里。落入高堂就像殿下您这样,掉进粪坑就像下官我这样。人们贵贱虽然差别很大,因果又在哪里呢?”范缜说得竟陵王无言以对,但并没有把他说服。
和竟陵王辩论后,范缜写了《神灭论》一文。他在该文中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范缜的这一观点引起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竞陵王邀集众僧人同范缜辩论,范缜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观点不动摇。太原(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有个叫王琰的人,写文章讥讽范缜说:“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范缜写文章回敬道:“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竟陵王请其文友中书郎(负责拟草诏书的官员)王融转告范缜说:“既然神灭论没有道理,你坚持这个观点不改变,恐怕会有损你的名声和学业。
以你的才学和美德,何愁不能提升为中书郎?时至今日,你该抛弃你的观点了!”范缜听王融这么说不禁哈哈大笑,回答说:“假如我范缜卖论取官,可能已经当上令仆(副宰相)了,何止中书郎呢?”南齐中兴二年(502年),相国(宰相)萧衍灭亡齐朝,建立梁朝(都建康),史称梁武帝,任命范缜为晋安(治所位于今福建省福州市)太守(行政长官)。范缜在晋安任职期间清正廉洁,私人各项开支完全出于自己的俸禄。
范缜在晋安任职四年后奉调回朝廷担任尚书左丞(相当于宰相助理,职位略低于副宰相)。上任前,范缜去看望革职为民的原尚书令(宰相)王亮,并给他带去一些钱物。当初,范缜和王亮同在齐朝做官,志同道合。
天监四年(505年)夏天某日,梁武帝在华光殿举行宴会,征求群臣对朝廷施政的意见。范缜起身说:“司徒(宰相)谢月出只有虚名并无实绩,陛下把他提拔到如此重要的职位上;前尚书令王亮颇有治政实绩,陛下却弃之不用。对此,我这个愚拙的臣下实在搞不明白!”梁武帝听了范缜这番话,脸都气白了,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范缜坚持他的意见不变。梁武帝当时虽然没有发作,心里却十分恼火。
之后,御史中丞(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任唠弹劾范缜“妄陈褒贬”,“曲学谀闻,未知去代;弄口鸣舌,祗足饰非”。于是,梁武帝下令将范缜罢官,流放广州(位于今广东省广州市)。
天监六年(507年),梁武帝将范缜召回朝廷,任命为中书郎。不久,梁武帝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诏书,组织僧人及权臣对范缜的“神灭论”进行围攻。尚书论功郎(最高行政机关主管奖惩的部门副官)曹思文写了《难神灭论》、《重难神灭论》,对范缜的神灭论大加批驳,并给他加上“欺天罔帝”、“伤化败俗”的罪名。范缜坚持真理,毫不畏惧屈服,写了《答曹舍人》一文,对其观点逐条进行反驳,使其承认“思文情识愚浅,无以折其锋锐”。
天监十四年(515年),范缜在国子博士(朝廷主办的最高学府教官)任上去世。P7-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