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作的坚持与探索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朱维群 新华正版
¥
7.34
1.5折
¥
48
全新
库存51件
作者朱维群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095719
出版时间2016-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94页
字数300千字
定价48元
货号xhwx_1201261808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目录:
我们办任何事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利益出发——涉藏问题答德国《焦点》杂志记者问(2009年9月22)
和未来是由全民决定的——在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答记者问(2010年2月3)
美国应尽早甩掉集团这个包袱——会见美国两党代表团时的谈话(2010年4月2)
努力推动统一战线工作的创新(2010年12月15)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结合新的实际(2011年4月28)
西藏和解放: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辉煌篇章——答《中国西藏》杂志记者问(2011年5月)
西藏是中华的有机组成部分(2011年8月20)
藏传要与我们的和一起前进(2011年10月20)
中国绝不会让分裂图谋得逞——在德国喇嘛转世等问题答《法兰克福报》记者问(2011年12月9)
中国有能力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利益——在比利时同欧盟、学者、记者谈等问题(2011年12月12)
员不能信仰(2011年12月17)
对当前民族领域问题的几点思(2012年2月13)
《十四世言行评析》序(2012年4月)
关于对集团斗争问题(2012年5月)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对援藏工作(2012年8月31)
改改我们的文风(2013年1月21)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2013年6月)
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2013年7月)
要更多关注“引导藏传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2013年7月19)
“我对新疆反分裂斗争充满信心”——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的谈话(2013年8月19)
为什么不问苍生问鬼神?——谈保持人世界观的纯洁(2013年9月16)
中国不容分裂——在比利时接受欧盟记者集体采访时的谈话(2013年10月17)
中国不会同讨论什么“题”——在瑞士接受《新苏黎世报》记者专访时的谈话(2013年10月18)
没有尊严也谈不上个人人权——在意大利同“自由社会”人权组织会见时的谈话(2013年10月22)
集团是煽动制造事件的罪魁祸首——在意大利接受《快报》记者专访时的谈话(2013年10月22)
政协的民族工作(2013年10月29)
西方为何在涉藏问题上与中国过不去(2014年2月19)
不能把昆明暴恐事件同特定民族挂钩——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时的谈话(2014年3月4)
如果是现在,还会见吗?(2014年3月20)
处理暴恐事件要从民族问题中脱敏——接受凤凰网资讯记者专访时的谈话(2014年4月2)
反对主义要综合施策(2014年5月27)
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坚持与探索(2014年6月)
关于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业问题的几点建议(2014年9月11)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反分裂的强有力武器(2014年10月17)
“党员不能信教”原则不可动摇(2014年11月14)
顺应民族交融的大势——由历史纪实文学《瞻对》引起的对话(2014年12月13)
关注“丝路经济带”的民族问题(2015年12月8)
“活佛转世”高决定权在(2015年11月30)
与暴力恐怖主义的关系能撇清吗?(2015年12月25)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了作者从2002年以来有关坚持和完善中国民族工作理论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以及全面贯彻党的工作基本方针、反对主义、坚持党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重大问题,发表的文章、所做的报告及答外国政要、记者问等。这些文稿紧密结合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中心任务,努力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深刻变化给予民族问题的影响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提出解决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文风硬朗,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可作和可读。本书对于广大读者,尤其是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研究人员和民族地区群众了解我国民族实际情况,认同我们党有关民族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朱维群,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正部长级),现任政协民族和委员会主任。作者长期从事党的民族工作,特别是深度参与了对集团、“”势力的斗争,具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素养和运用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作者有关民族问题的一系列见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精彩内容:
自 序
1988年我作为报记者参加“民族地区纪行”报道活动,先后深入云、贵、川少数民族地区采访;1991年为纪念“西藏和解放”40周年,又进藏采访40余天。回想起来,我涉足民族工作,是从这两次采访活动开始的。从西藏回到北京不久,我被调入调研室,职责所在,开始注重研究党的统一战线中的民族问题,并直接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际工作。1998年我被调入统战部,先后任副部长、常务副部长,在较长时间内联系民族工作,在理论政策研究和实际工作两方面承担的任务更重,责任也更大。2013年由于年龄关系,我转入政协任民族和委员会主任,尽管工作仍然繁忙,但终于有时间对以往工作做一点回顾与梳理。我把至今自己有关民族问题的文章、讲话、访谈等收集起来,居然也有数百篇之多,从中筛选出内容比较重要而文字也比较完整者,得四五十篇,其中大多数曾公开发表过,这是这本书的基础。我以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会仍将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各领域变化快速而深刻,这种变化不断给民族工作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而我们工作的理论、政策、措施和方法一方面需要坚持,保持其体上的连续和有效,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实际,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创新,并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我编这本文稿集,多少有一点不自信,带有期待自己和别人在今后新的实践中深化认识,予以纠正、批判的意思。
这本书所有文稿有一个共同点,是同这一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紧密结合,都在努力运用党的理论、政策对民族领域现实问题作出回应,具有较强的实用和时效。所选篇目大多出于2008年至今这个不长的时间段。因为这个时间段内发生了2008年拉萨“314”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等一系列分裂主义、暴力恐怖主义事件,同集团、“”势力及在背后怂恿、支持它们的某些国际势力进行了坚决而卓有成效的斗争。这场斗争至今仍在持续之中。利益要求民族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自觉把夺取这场斗争的胜利,维护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作为工作的重心。我有幸亲历了这场斗争,本书不少文稿是为解决某一时段、某一地域、某一事件的特定问题而匆匆草的。这样产生的文稿,政治上的现实针对强,而学理往往显得不足。但是我相信,它所体现的一般原则、策略和方法,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如果是符合当时工作与斗争实际的,则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后来者不会失其实用意义。正是由于这场斗争的启迪和需要,我对当前民族领域的一些理论、政策问题,从坚持与探索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再学和再思,于是有了2012年对当前民族领域问题的几点思等文稿发表。尽管其中一些观点受到民族学界一些人士的反对,但我认为这些观点是从民族工作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要否定它,只能以理论施行于实践的效果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为依据。
这本书中许多文稿出自这一时期我同西方政要、媒体中国民族政策尤其是涉藏问题的对话。应当说,对话者中多数人的态度是友好的,但是确有一些人士出于根深蒂固的种族优越感和对中国实际情况的隔膜,惯于咄咄逼人的指责、问罪的态度,更有一些人公开为分裂主义势力的暴力恐怖行为张目。没有哪一场争论是由我挑起的,但是面对这些人对中部事务的无端干涉,我不可能采取任何忍让、回避、谦逊的态度,只能以更加“直率”的态度,老实不客气地把对方的这一套顶回去。这使不少文稿内容具有很强的抗争。而每次谈下来,我都得出同样的结论:讲中国的事,无论是自由人权、民族、西藏新疆,我们都不亏理,没有任何理由说不过外国人,关键在于丢掉幻想,不怕交锋,同时要有充分的说理准备。民族问题今后长时期内仍将是某些国际势力对中国“找碴”的重点领域,我们有必要继续掌握和提升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包括面对面辩驳的能力。
在文稿工作中,我一直力争做到文字上尽可能简练、质朴,努力用少的文字表达多的内容,少一些没有错也没有用的空洞辞藻和套话,少一点四六句和排比对仗。本书所收录的文稿,除了几篇讲座提纲,篇幅都不算长。2013年改改我们的文风连同其他少数几篇同民族问题没有直接关联的文稿也收入这个集子,是因为我一向认为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统一战线工作,往往涉及党和的重大政治决策,这些决策又往往事关长远,必须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风和文风。这是使我们的工作和斗争立于不败之地的不可或缺的保障。我自己做得并不够好,但是愿意朝这个方向努力。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我坚持一项原则:除少量文字订正外,所有文稿均保持其发表或使用时的原样。有个别文稿重拟了标题或恢复了初发表时因篇幅所限被略去的段落。我认为,凡涉及重大政治问题的文稿,读者有权利了解它的本来模样,据此了解事物发展的整个客观过程,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是真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如果后来的实践证明文稿观点有错误,作者对由此引起的批评只能硬着头皮顶住:谁叫你当初见识浅又不慎重!由于我所从事工作的质,一些观点、事例会在不同场合反复使用,这造成一些文稿内容上有重复,这是需要请读者谅解的。
如果这本书对于今后民族工作还有一些借鉴作用,首先要感谢所有帮助、支持过我的同志,特别是统战部、政协同我一起度过那些富有挑战岁月的同志。在这本书里,我们的激情和心血是交融在一起的。
2016年2月
自 序
1988年我作为报记者参加“民族地区纪行”报道活动,先后深入云、贵、川少数民族地区采访;1991年为纪念“西藏和解放”40周年,又进藏采访40余天。回想起来,我涉足民族工作,是从这两次采访活动开始的。从西藏回到北京不久,我被调入调研室,职责所在,开始注重研究党的统一战线中的民族问题,并直接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际工作。1998年我被调入统战部,先后任副部长、常务副部长,在较长时间内联系民族工作,在理论政策研究和实际工作两方面承担的任务更重,责任也更大。2013年由于年龄关系,我转入政协任民族和委员会主任,尽管工作仍然繁忙,但终于有时间对以往工作做一点回顾与梳理。我把至今自己有关民族问题的文章、讲话、访谈等收集起来,居然也有数百篇之多,从中筛选出内容比较重要而文字也比较完整者,得四五十篇,其中大多数曾公开发表过,这是这本书的基础。我以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会仍将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各领域变化快速而深刻,这种变化不断给民族工作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而我们工作的理论、政策、措施和方法一方面需要坚持,保持其体上的连续和有效,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实际,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创新,并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我编这本文稿集,多少有一点不自信,带有期待自己和别人在今后新的实践中深化认识,予以纠正、批判的意思。
这本书所有文稿有一个共同点,是同这一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紧密结合,都在努力运用党的理论、政策对民族领域现实问题作出回应,具有较强的实用和时效。所选篇目大多出于2008年至今这个不长的时间段。因为这个时间段内发生了2008年拉萨“314”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等一系列分裂主义、暴力恐怖主义事件,同集团、“”势力及在背后怂恿、支持它们的某些国际势力进行了坚决而卓有成效的斗争。这场斗争至今仍在持续之中。利益要求民族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自觉把夺取这场斗争的胜利,维护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作为工作的重心。我有幸亲历了这场斗争,本书不少文稿是为解决某一时段、某一地域、某一事件的特定问题而匆匆草的。这样产生的文稿,政治上的现实针对强,而学理往往显得不足。但是我相信,它所体现的一般原则、策略和方法,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如果是符合当时工作与斗争实际的,则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后来者不会失其实用意义。正是由于这场斗争的启迪和需要,我对当前民族领域的一些理论、政策问题,从坚持与探索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再学和再思,于是有了2012年对当前民族领域问题的几点思等文稿发表。尽管其中一些观点受到民族学界一些人士的反对,但我认为这些观点是从民族工作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要否定它,只能以理论施行于实践的效果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为依据。
这本书中许多文稿出自这一时期我同西方政要、媒体中国民族政策尤其是涉藏问题的对话。应当说,对话者中多数人的态度是友好的,但是确有一些人士出于根深蒂固的种族优越感和对中国实际情况的隔膜,惯于咄咄逼人的指责、问罪的态度,更有一些人公开为分裂主义势力的暴力恐怖行为张目。没有哪一场争论是由我挑起的,但是面对这些人对中部事务的无端干涉,我不可能采取任何忍让、回避、谦逊的态度,只能以更加“直率”的态度,老实不客气地把对方的这一套顶回去。这使不少文稿内容具有很强的抗争。而每次谈下来,我都得出同样的结论:讲中国的事,无论是自由人权、民族、西藏新疆,我们都不亏理,没有任何理由说不过外国人,关键在于丢掉幻想,不怕交锋,同时要有充分的说理准备。民族问题今后长时期内仍将是某些国际势力对中国“找碴”的重点领域,我们有必要继续掌握和提升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包括面对面辩驳的能力。
在文稿工作中,我一直力争做到文字上尽可能简练、质朴,努力用少的文字表达多的内容,少一些没有错也没有用的空洞辞藻和套话,少一点四六句和排比对仗。本书所收录的文稿,除了几篇讲座提纲,篇幅都不算长。2013年改改我们的文风连同其他少数几篇同民族问题没有直接关联的文稿也收入这个集子,是因为我一向认为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统一战线工作,往往涉及党和的重大政治决策,这些决策又往往事关长远,必须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风和文风。这是使我们的工作和斗争立于不败之地的不可或缺的保障。我自己做得并不够好,但是愿意朝这个方向努力。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我坚持一项原则:除少量文字订正外,所有文稿均保持其发表或使用时的原样。有个别文稿重拟了标题或恢复了初发表时因篇幅所限被略去的段落。我认为,凡涉及重大政治问题的文稿,读者有权利了解它的本来模样,据此了解事物发展的整个客观过程,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是真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如果后来的实践证明文稿观点有错误,作者对由此引起的批评只能硬着头皮顶住:谁叫你当初见识浅又不慎重!由于我所从事工作的质,一些观点、事例会在不同场合反复使用,这造成一些文稿内容上有重复,这是需要请读者谅解的。
如果这本书对于今后民族工作还有一些借鉴作用,首先要感谢所有帮助、支持过我的同志,特别是统战部、政协同我一起度过那些富有挑战岁月的同志。在这本书里,我们的激情和心血是交融在一起的。
2016年2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