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新版)/牛津通识读本/(美)乔纳森.卡勒 外国现当代文学 (美国)乔纳森·卡勒 新华正版
¥
19.1
4.9折
¥
39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美国)乔纳森·卡勒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47981
出版时间2013-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12页
定价39元
货号xhwx_1201852176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主编:
美国有名学者乔纳森?卡勒继文学理论入门之后又一力作,带你走入罗兰?巴特语言和风格的美妙国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谁是罗兰?巴特作者汪民安作序。
目录:
【目录】
前言
1 多面手
2 文学史研究者
3 神话研究者
4 批评家
5 论战者
6 符号研究者
7结构主义者
8享乐主义者
9作家
10文人
11巴特身后的巴特
注释及参书目
索引
英文原文
内容简介:
罗兰?巴特(1915—1980)终其一生致力于研究人们是如何使他们的世界变得可知的。他的多重身份尤为引人瞩目:他是一位勾勒出“文学科学”之轮廓的结构主义者,一位符号学理论的大力推广者。他代表的不只是科学,还有愉悦,他认为文学使得读者独具创造。他称作者已经死了,号召我们不要研究作者,而要研究文本。他出版了许多别具一格的著作,展示了个人非凡的想象力。美国有名学者乔纳森?卡勒对巴特多样的理论贡献进行了梳理,描述了其探索的多个领域,促使我们改变了对于一系列现象的看法:从文学、时尚、摔跤和广告到对于个人、历史和自然的观念。
作者简介:
作者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康奈尔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世界文学理论学界的领物。20世纪很重要的英语文学家弗兰克?克默德曾盛赞其“无与伦比的阐释”。曾将关于解构和符号学的课程内容结集出版,另著有两大力作——结构主义诗学和论解构。 序言作者汪民安,1969年出生于湖北新洲,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理论、当代艺术和文学。出版著作有谁是罗兰?巴特、什么是当代等。主编理论丛刊生产。
精彩内容:
【序言】
序言
汪民安
,罗兰巴特的盛名似乎已经过去了。这使我们可以冷静地对待他的遗产。巴特当初是作为一个理论家引起世人关注的。他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一个符号学家,一个结构主义者,后也是作为一个后结构主义者而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巴特的时代,正好是文学批评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急于摆脱先前的老式的文学研究方法,寻找各种各样的文学阐释方式,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显赫的学科。而巴特始终是这个潮流中的先行者,他是将各种各样的哲学观念(尤其是他的法国同行的哲学观念)引入到文学批评中来,他将文学批评进行花样翻新,他在这个行当不断地挑衅、刺激和发明。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他野心勃勃,他相信文学批评值得倾注全力。他由此成为他那个时代为的文学批评家(他和老派批评家的一场热闹而尖锐的争论加剧了他的名声)。巴特重要的文学意图,是尝试确定一个关于文学的理论,一门文学的普遍知识,一门文学科学——为此,他先是建立符号学理论,后是建立叙事学理论,即便是他持的反体系的解构主义批评,他也尝试建立一种解构的技术范式——而所有这些,都同旧的批评方案针锋相对,他甚至也不断地同自己的过去针锋相对。他作为新派批评的开拓者和代言人而广受注目。他在学院里面,在文学课堂上被大量地阅读和讨论。
这样的结果是,他的这些理论遗产在已经被消化了,以至于人们有时候忘记了哪些是批评的常识,哪些是巴特当年的历史发明。像德里达的解构如此之为人们所熟知,以至于人们忘却了他是解构的发明者一样。另一方面,文学批评的显赫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单纯的文学研究者可能会被历史所抛弃。但幸运的是,在20世纪的批评家中,人们还能想起罗兰巴特的身影——或许是寥寥无几的身影之一。可以肯定地说,这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因为他当年文学研究的成。而更多地是因为他特有的写作方式。他的研究和批评本身已经是一门艺术:一门写作和语言的艺术。在这方面,也许只有本雅明像他这样追求一种语言的炼金术。他的批评家的成也是他作为作家的成,也是说,他是一个以批评家面貌出现的作家。一个热爱语言的作家。一个心灵敏感和目光锐利的作家。一个能够单凭文章能不朽的作家。
作为一个作家,除了文学批评之外,他还细致地写下他所见所闻的。他热爱细节更甚于热爱思想,热爱文学更甚于热爱哲学,热爱普鲁斯特更甚于热爱萨特,热爱经验更胜于热爱抽象。但是,他津津乐道于前者的时候,从来没有将后者抛弃到脑后。他是将文学转向哲学,将单一转向普遍,将经验转向抽象。反过来也是如此,他用文学驯化哲学,用细节驯化整体,用形象驯化抽象,用经验驯化理论。他是从细节和经验着手,然后将它们塞进结的格言和理论中。但是,马上又对这种结和理论进行质疑,用细节和经验对它们进行摧毁。哲学家说他太世俗,老派批评家说他太荒谬,普通读者有时候则觉得他太艰深。但是,回过头来看,似乎只有他同时赢得了学院内外的广泛读者。
这当然是因为他对细节和经验的书写。他在各种经验和现象的表面停留,在人们是熟视无睹的现象面前驻足。事实上,当人们是将目光对准各种各样的大事件的时候,巴特注意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小细节。他注意细节,人的细节,物的细节,常生活的细节。他很早提到了生活方式(这个词如今被可笑地滥用)的问题。人们也称他为社会批评家。尽管同是在思生活方式,但是,他同社会学家的调查方案截然不同。后者对数据的依赖,对一个广泛人群的科学察对于他来说是一件极其乏味的事情。罗兰巴特的出发点是自己的经验,他确信的也只是自己经验到的东西。他是能够对这些经验——许许多多人或许都曾感受过的经验——说出一些特殊的专属于他自己的体会。这是他有魅力的地方。他致力于揭示这些经验,而且,这些个人化的经验相对于普遍化经验而言并非无关紧要,因为个体经验是他的存在感。每个人的经验都是每个人的存在感。对于他来说,个人生活或许是由这些看上去庸无聊的常细节构成,而不是被各种各样的战争、政治运动、暴力和激情所控制。他喜欢中而不是歇斯底里的。尽管他的生活经历过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但是,他努力让这个时代变得中(他晚年在法兰西学院的一门课是中)。巴特从时期开始,一直处在动荡的:孩童时的丧父,时代的战争和疾病,青年时期的漂泊,中年时期1968年的动荡。也是说,他经历了许多“事件”,但是,这好像没有击中他的内心。他谈论了,唯独没有谈论战争,也很少谈及政治,仿佛这些离他很远。即便是他写过被左派推崇的具有批判意义的神话学,这种批判也是奠定在常生活经验上的资产阶级的神话学。与其说他要批判,不如说他真正追求的是快乐,来自个人经验的快乐。一旦这种快乐消失了,他会感到真正的悲哀。对快乐的追求是不可能停止的,但是,快乐的获取随着年岁的增长则越来越困难。这或许是他晚年郁郁寡欢的原因。晚年的记表明,他孤独,无助,缺乏爱情,濒临崩溃——他失去了快乐。这个一辈子追求快乐的作家,一旦快乐眼睁睁地离他远去,他想抓住快乐的愿望变得极其强烈。但是,快乐,一种意义上的快乐,是落空,这是他的晚年悲剧。这不是战争和政治的悲剧,而纯属个人意义上的悲剧——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人类的悲剧。
这种快乐的追求,一方面来自身体,另一方面来自语言。巴特热爱语言,这甚至是他强烈的也是显而易见的风格标志。他用美妙语言讲述。即便是粗陋的现实、毫无意义的对象、种种不快乃至于一些难以启齿的生理惯,他都能通过语言赋予它们一些特殊的风格。他从没有因为推崇文学科学,没有因为谈论那些所谓的学院主题而杀死语言的微妙感(看看从美国到中国愈演愈烈的学院八股文吧,这种语言官僚主义越来越令人感到窒息。人们正以严谨、科学和研究的名义在杀死语言的无限)。巴特在语言中找到了快乐——既在作家的语言中,也在自己的写作语言中。正是这一点,这一“文本的快乐”,让巴特获得了统一和稳定。事实上,他没有流派(他没有学术上的追随者),没有体系(人们是说他善变),没有原创理论(人们只是说他运用理论和消费理论),但他有朋友(他一直在思如何同朋友一起共同生活),有非凡的洞见、有革新事物的目光,有追求快乐的永恒意志——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安置这种快乐的语言国度。理论、体系和流派是转瞬即逝,但是,一个语言的美妙国度却是永恒的,也是的。或许,罗兰巴特将不是作为一个理论家,而是作为一个作家而不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