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学:1954 诗歌 孙玉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红学:1954 诗歌 孙玉明

诗歌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23.78 6.8折 35 全新

库存2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玉明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82858

出版时间2011-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362页

字数100千字

定价35元

货号xhwx_11734809

上书时间2021-11-23

浩子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当个人的历史成为社会史的一部分,私人记忆与公众记忆重合的时候,个人史的抒写、私人回忆的辑录,显示出重大的意义和无取代的价值。“人与岁月”丛书于是应运而生。

目录:

章 俞伯误入“红尘”
一 人生路上的“错误抉择”
二 从《红楼梦辨》到《红楼梦研究》
三 引火烧身的《红楼梦简论》

第二章 两个小人物意外走“红”
一 《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
二 《评(红楼梦研究)》
三 一举成名天下知

第三章 亲自发动并了这场运动
一 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二 运动终于爆发
三 他一直控制着运动的方向

第四章 他们被推到了风浪尖
一 “贵族老爷”冯雪峰
二 批判运动中的胡风

第五章 《文艺报》成了替罪羊
一 “替罪羊”罪有应得
二 万炮齐轰《文艺报》
三 自相戕戮自张罗
四 “丁、陈事件”的

第六章 风暴中心的俞伯
一 “红极?时”反招祸
二 一次奇特的座谈会
三 他陷人了风暴的中心
四 风暴中的孤独者
五 严寒中的一丝温暖

第七章 胡适与“新红学”
一 “新红学”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二 破“旧”立“新”的《红楼梦证》
三 实事求是的治学方
四 “作茧自缚”的“自叙传说”

第八章 “胡适思想”批判
一 他注定了被批判的命运.273
二 阵容强大的批判大军.284
三 大洋彼岸的胡适..303

第九章 运动中的几个“难友”
一 周汝昌引火烧身
二 顾颉刚“在劫难逃”
三 文怀沙“罪有应得”
四 吴恩裕的惶恐
五 王佩璋的人生悲歌 

内容简介:

红学:1954以翔实的史料,全面地描述了1954年秋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发生的前因后果。实际上,这是一场连环套式的大运动,由几个彼此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的小运动组成,可谓“戏中有戏,山黑套山”。如此丰富复杂的内容,要用一个名掌准确简练地涵蓝它,委实很难。作者着意叙写了知识分子群体在这场运动中的表现。面对历史的狂潮,人性的复杂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捉摸,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运动规模的越来越大,斗争手段花样翻新,与知识分子阶层的积极参与,又是密不可分的。

精彩内容:

    “如关于后四十回续书的问题。胡适从俞樾的《小浮梅闲话》中‘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一句话找出了续书的线索,俞伯又从内容的对比上给以证实,使这个问题更加明确起来”。这“对于认识红楼梦多少是有些益处的。这可说是‘新红学派’第二点小小的功绩”;三、“胡适和俞伯根据脂批和其他材料,校勘出前八十回原稿的残缺情形,使读者较易于辨别哪些不是曹雪芹的原作。他们又根据脂批对证出八十回后还有曹雪芹未写完而迷失了的原稿”,他们“能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一些线索,仍可说是‘新红学派’第三点小小的功绩”。
    无论凡、蓝翎对“新红学派”的结有着多么浓厚的主观彩,也不管他们的评判是否符合实际,但他们没有像其他批判文章那样,对“新红学”作“全盘否定”,这已经是很难能可贵了,也可以说是他们在这场批判运动中的“一点小小的功绩”。
    凡、蓝翎在有保留地列举了“新红学派”这三点“小小的功绩”之后,又“着重说明”:“‘新红学派’、尤其是俞伯的这些,并不是自觉地作出的,而是在不正确的观点指导下,为了达到企图歪曲并进而否定红楼梦的目的而客观上不自觉地形成的。所以,他们都没有能够在这基础上得出任何积极的结论。因此,肯定他们的并不等于肯定其研究方的正确。‘新红学派’歪曲红楼梦很重要的武器是庸俗的、琐细的‘实验主义’的证方。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混淆起来,不可避地会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不能识别‘新红学派’的特点。”
    他们所罗列的“新红学派”的“过”是:“他们利用了红楼梦不是一人所写成的空子,利用了红楼梦中消极落后的一面,用‘实验主义’的烦琐的证方来代替文学批评,歪曲和否定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成,宣传的唯心论的观点、方,把读者引到俞伯所制造的‘太虚幻境’中去,直接地抵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传播和运用,他们的罪过在这里。……


精彩书评:

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1954年,作为学术的红学受到了怎样的创伤。一位红学界的人士曾说过,1954年之后,“红学扫地尽矣”。这一评论大体是公允的。而今,批判运动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当年弥漫着浓烈味的批判硝烟早巳散尽,尘埃亦已落定。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艰辛与曲折,付出了那么惨重的代价,我们有理由也有条件对这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做一理性的回顾与反思。——宋广波孙玉明的诠释只是这场运动和这个历史事件的本质化的诠释,真正值得关注并引人思的,是这个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戏剧性的变化,当时深陷其中的精英知识分子命运的变化,成为由历史苦难积累起来的思想史资源。这场大批判所造的历史苦难,是当代思想史永远无吞咽的苦果。——刘继保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