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
  • 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
  • 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
  • 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
  • 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
  • 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
  • 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

75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叶中强 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8

版次1

印刷时间2010-08

印次1

装帧平装

货号B-4

上书时间2024-08-06

博华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折旧有发黄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叶中强 著
  •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8
  • 版次 1
  • ISBN 9787532631742
  • 定价 6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91页
  • 字数 45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
【内容简介】
越晚清至民国,上海曾连续不断、日臻规模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先自周边终及全国的文人。文人迁徙的历史图绘,不仅呈示出近代中国文化要素的一种地域流向,复亦见证了传统士人,从“仕途经济”走向职业空间,从庙堂依附者,蜕变为一个以近代知识生产体系为存身空间,拥有文化权力的社会阶层的历史过程。而近代上海——一个处于不断建构中的市民社会,在体现其文化包容性的同时,为中国文人转型,提供了从物质、制度、知识到观念的支持。《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聚焦于构成在沪文人生活的“内环境”,即由文人通常行走的那部分城市空间(实体空间),以及相关的文学机制、职业空间、交往领域、经济背景、衣食住行等,兼及文人的心理空问和文本生产。这些“内环境”,不仅印证着文人的城市实践,亦构成了文人的“上海社会”。但有“内”必有“外”,《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亦试图连接城市社会的大背景,并沟通文学史研究关心的话题。
【作者简介】
叶中强,男,祖籍浙江舟山,出生于上海。1990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当代研究室主任。近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与都市文化。发表有文学、文化研究专著:《从想像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寻找家园》、《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合著,任主编),并参与撰写《上海文化通史》(任分篇负责人)。发表论文有:《论“五四”小说中“孤独者”的文化心理》、《以走出社会的方式介入社会——论“五四”文学思潮中的“个性主义”》、《齐美尔、沃思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城市空间与晚清上海叙事——从<王韬日记>到(海上花列传)》、《民国上海的“城市空间”与文人转型》、《游走于城市空间: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公共交往》、《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经济生活与身份转型》等
【目录】
总序
引言
第一章晚清上海:场域的开辟与演变
一、开埠之初的“北门”内外:王韬行走上海的路线
(一)开埠初期的“北门”内外
(二)王韬心目中的“城市
二、19世纪90年代:韩邦庆眼中的“城市”方位
(一)从“邑城”到四马路
(二)《海上花列传》中的城市地图
马路、马车、名妓与城市“公共性
马路与女性:渗透日常的开新容异之风
三、张园:上海政治生态之缩影

第二章民国上海:城市空间的再生产
一、航运、金融发展与社会生活新变
二、从四马路到大马路:空间新变中的文人
三、逸出文派界分的“城市共同体”
四、“三楼情结”的消退与士大夫身份的疏离
五、“大马路”精神与上海文化机制

第三章近代稿酬制度与文人职业化
一、近代稿酬制度之滥觞
(一)“润笔”与“润格
(二)稿酬制度之形构
二、近代版权制度在晚清上海的实践
(一)从《淞隐漫录》到《大清著作权律》
(二)李伯元为版权而争
三、小说期刊、稿酬制度与作家集结
(一)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与作家集结
(二)稿酬“基价”与“名”之效用
(三)吸纳“过剩”知识劳力
四、身份、人格转型:稿酬制度的“现代性”意义
(一)清末民初居沪文人的“卖文”意识
(二)“仕途情结”的淡化与新归宿感的产生
五、新文学作家与稿酬制度

第四章职业空间与文人多栖
一、厕身报刊、书局
二、沈德鸿与商务印书馆
三、任职各行各业
四、市场机制中的职业写手
五、作为文化斡旋的翻译
六、结缘电影:文学书写的扩大
(一)早期染指电影的文人
(二)明星影片公司对左翼文人的接纳

第五章王韬、包天笑的沪居生活及经济来源
一、王韬的城市生活与经济状况
(一)早期在沪生活与经济状貌
(二)基本收入、生活形态与“献策当道
(三)晚年在沪生活与经济来源
二、包天笑的城市生活与经济状况
(一)职业、收入与移民计划
(二)衣食住行与城市空间
(三)对“新事物”的尝试

第六章胡适、鲁迅的沪居生活及经济来源
一、胡适早年居沪生活与经济状况
(一)由“乡巴佬”而“新人物”
(二)早年居沪时的经济状况
二、胡适再度居沪时的经济来源
(一)政治与经济庇护所
(二)蛰居时期的经济来源
三、鲁迅居沪时期的经济来源

第七章晚清民国居沪文人的交往与结社
一、晚清上海的文人圈子
(一)晚清早期的文人圈子
(二)晚清后期的文人圈子
海上文社
二、清末民初上海的文人社团
(一)城市生活视野中的南社
(二)遗老文社、《青鹤》杂志
三、文人交往与公共空间
(一)私家园林开放
(二)从愚园到半淞园
(三)张园:文人世俗化的载体
(四)张园与《游戏报》、《官场现形记》
四、清末民国上海的几个文人聚会点
(一)《时报》馆息楼
(二)大世界寿石山房
(三)慈安里钻楼
(四)内山书店
(五)新雅茶店与新雅大酒店东厅
(六)DDS咖啡馆
(七)法国公园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第八章晚清民初的文人冶游与文学生产
一、晚清民初文人的冶游之风
(一)晚清民初冶风之盛
(二)传统投影与名士遗习
二、开花榜:一种“社会仪式”原型
三、文人冶游与文学生产之关系

第九章与媒体市场同构:创造社与新月派
一、泰东图书局:创造社的摇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折旧有发黄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