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丛书:生产系统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丛书:生产系统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丛书:生产系统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丛书:生产系统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丛书:生产系统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丛书:生产系统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丛书:生产系统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丛书:生产系统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丛书:生产系统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丛书:生产系统工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丛书:生产系统工程

临江镇书店 正版、现货、实物图片、当天发货

108 八五品

仅1件

四川南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李京山(Jingshan Li)、[美]谢米扬·密尔科夫(Semyon M.Meerkov) 著;张亮 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7

版次1

印刷时间2012-07

印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14

临江镇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李京山(Jingshan Li)、[美]谢米扬·密尔科夫(Semyon M.Meerkov) 著;张亮 译
  •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7
  • 版次 1
  • ISBN 9787564060688
  • 定价 6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7页
  • 字数 42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译丛
【内容简介】
生产系统工程(ProductionSystemsEngineering,PSE)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个:工程分支。:它旨在揭示生产系统的基本性质和运行规律,并利用这些性质和规律对生产系统进行严谨的性能分析、持续改进和精益设计。本书作为生产系统工程领域的第一本教材,主要面向广大工程专业以及对生产制造系统感兴趣的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另外,本书也适合实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李京山博士,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硕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电机工程系统科学博士学位,2000-2006年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发中心制造系统研究所担任主任研究员,2006-2010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任助理教授,2010年至今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工业与系统工程系副教授。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00篇,并曾获得2010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教授奖、2006年度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颁发的工业/政府青年人才奖以及IIETrans-actions和IEEETransactionsorAuto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最佳论文奖等。目前担任多家学术期刊编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制造系统的建模、分析、设计与改进。
谢米扬·密尔科夫教授,1962年获乌克兰哈尔科夫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66年获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控制科学研究所系统科学博士学位,并在该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至1977年,1979-1984年执教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1984年至今为美国密西根大学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终身教授。其间密尔科夫教授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本·古里安大学访问研究。密尔科夫教授曾担任多家学术期刊的主编和编委工作,并因其在系统控制领域的突出贡献当选为IEEE学会终身会士。密尔科夫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系统与控制理论及其在生产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以及理想行为的数学理论及其在弹性监控与控制中的应用。
张亮博士,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04年获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200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电机工程系统科学
博士,2009年至今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工业与制造工程系助理教授。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并曾获得2001年机器学习与控制论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004年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最佳论文奖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制造系统的建模、实时控制与高能效制造等。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制造系统的主要研究领域
1.2生产制造系统的主要研究问题
1.2.1复杂现象
1.2.2生产系统的性能分析、持续改进和精益设计问题
1.2.3生产系统工程中的基本法则
1.2.4本书使用的研究方法
1.3小结
1.4练习题
1.5参考文献

第2章生产系统的数学建模
2.1生产系统的类型
2.1.1串行生产线
2.1.2装配系统
2.2结构化建模
2.3机器的数学模型
2.3.1计时问题
2.3.2机器可靠性模型
2.3.3机器模型辨识
2.3.4机器合并及其参数计算
2.3.5机器加工质量模型
2.4缓冲区的数学模型
2.4.1建模
2.4.2缓冲区参数辨识
2.5机器与缓冲区的交互模型
2.5.1离散时间模型
2.5.2连续时间模型
2.6性能指标
2.7模型验证
2.8生产系统建模、分析、改进与设计的步骤
2.8.1建模
2.8.2分析、改进与设计
2.9指数模型转化为伯努利模型的简化方法
2.9.1引言
2.9.2指数生产线和伯努利生产线
2.9.3指数-伯努利变换
2.9.4伯努利-指数变换
2.9.5装配系统的指数-伯努利变换和伯努利-指数变换
2.10案例分析
2.10.1汽车点火线圈加工系统
2.10.2汽车喷漆车间生产系统
2.10.3汽车点火模块装配系统
2.11小结
2.12练习题
2.13参考文献

第3章伯努利生产线的性能分析
3.1双机生产线
3.1.1数学模型
3.1.2稳态概率分布
3.1.3性能指标的计算公式
3.1.4性能指标的渐进性
3.2多机生产线
3.2.1数学模型与分析方法
3.2.2迭代合并过程及其性质
3.2.3性能指标估计的计算公式
3.2.4多机生产线的渐进性
3.2.5性能指标估计的精度分析
3.3系统性质
3.3.1生产系统的稳态定律
3.3.2可逆性
3.3.3单调性
3.4案例分析
3.4.1汽车点火线圈加工系统
3.4.2汽车喷漆车间生产系统
……
第4章伯努利生产线的持续改进
第5章伯努利生产线的精益设计
第6章闭环伯努利生产线
第7章伯努利生产线中的产品质量问题
第8章连续时间生产线的性能分析
第9章连续时间生产线的持续改进
第10章连续时间生产线的精益设计
第11章连续时间生产线的顾客需求满意度分析
第12章伯努利机器装配系统
第13章连续时间机器装配系统
第14章生产系统工程的主要结论总结

符号汇总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