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第2部) 第二部 卢红梅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2.8
¥
32
全新
库存100件
作者卢红梅编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62252
出版时间2008-08
版次1
印刷时间2008-08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页数352页
定价32元
货号9787307062252
上书时间2015-10-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图书描述】:
本书共十一章,就华夏文化进行了概述,并就官制文化、家族文化、婚姻习俗、丧葬文化、传统节日风俗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戏曲文化等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的汉英翻译进行了探讨。
【内容简介】:
“文化”一词已渗透到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以极平常的面孔呈现,但其所承载的内涵和信息却异常丰富多彩,值得学界永久地关注和研究。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聚了华夏儿女千百年来的勤劳和智慧,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尚未能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和认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华夏文化又一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人不谙中国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因此,正确认识华夏文化并通过翻译途径,向世界推介华夏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外语工作者以及新一代莘莘学子的使命。
另外,在文化领域内的引进与输出方面,我国同西方国家之间已出现“逆差”现象,即西方国家的大量作品及其思想文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等均能及时、快捷地被译介到中国,但中国文学、文化和哲学等领域内许多好的或新的学术成果却没能够及时介绍到国外,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许多精华内容也没有能够及时而充分地译介到国外,这不能不令人忧虑。长此以往,华夏文化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甚至有可能失去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或在东西方文化的趋同过程中被融合乃至消亡。这是非常危险的!但回过头去走闭关锁国的道路拒绝外来文化显然行不通,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当今全球化的潮流,在努力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努力弘扬华夏文化、译介华夏文化、传播华夏文化,让世界了解华夏文化,让华夏文化走向世界。
本书以及已经出版过的姊妹篇《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编写的。在《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文化、语言同翻译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就汉语中的称谓文化、人名文化、地名文化、饮食文化、色彩文化、动植物文化、数字文化、方位文化以及汉语里的习语、典故、委婉语、新词等里面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在汉英翻译中再现这些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引用了大量例证进行阐释。《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第二部)则就华夏文化进行了概述,并就官制文化、家族文化、婚姻习俗、丧葬文化、传统节日风俗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戏曲文化等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的汉英翻译进行了探讨。全书共十一章,除第一章对华夏文化进行了概述外,其余各章分别就相关的文化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就如何在翻译中再现这些文化信息进行了探讨,必要时,还对相关文化背景或某种文化现象的内涵进行注释和说明。
本书特别适合于大学翻译专业学生作为翻译教材使用,也适合于大学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作为文化翻译教材或辅助材料使用,还可作为广大英语教师和其他英语爱好者了解华夏文化英译的必备教材。
【作者简介】:
卢红梅,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与英语教学。主编参编著作15部,代表性著作有《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独立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大学英汉汉英翻译教程》(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英语口译实务二级》(独立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商务英语翻译(汉译英)》(第一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东方之珠——中国香港》等,在《现代外语》、《外语教学》等核心刊物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篇,发表译作2篇。
【目录】:
第一章 华夏文化概述
第一节 文化的界定
一、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之含义
二、文化的概念
三、文化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华夏文化产生的条件及华夏文化的特点
一、华夏文化产生的条件
二、华夏文化的特点
第二章 官制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宰相制度
一、秦汉的三公制
二、隋唐的三省制
三、明清的内阁制
第二节 督察制度
一、御史制
二、台院制
三、督察院制
第三节 地方官制
第四节 官职的文化内涵及汉英翻译
一、意译
二、直译
三、释义翻译
四、音译加意译
第三章 家族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家族的产生与家族观念
一、家族的产生
二、家庭结构与家族观念
三、宗族制度的逐步完善
四、家族教化——家族文献
五、家族伦理道德的范式化
第二节 家族文化内容的英译处理
一、意译
二、释义翻译
三、直译
第四章 婚姻习俗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古代婚姻的概念及目的
第二节 人类婚姻的变迁
第三节 订婚与成婚
一、父母之命
二、媒妁之言
三、门当户对
四、婚姻六礼
五、“七出”与“三不去”
第四节 婚姻风俗在汉英翻译中的传递
一、意译
二、直译加解释
三、直译
第五章 丧葬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繁缛的丧礼
一、初死
二、告丧与奔丧
三、殓
四、铭旌
五、作佛事
六、出殡
第二节 居丧与守孝
一、五服制度
二、居丧守制
第三节 祭祀
第四节 丧葬文化在汉英翻译中的传递
一、意译
二、意译加注释
第六章 传统节日风俗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节日风俗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一、节日风俗的起源:神秘的原始崇拜与禁忌
二、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
三、节日风俗的特点
第二节 传统节日
一、春节
二、元宵节
三、清明节
四、端午节
五、中秋节
六、重阳节
第三节 传统节日名称的汉译
第四节 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汉译
一、直译
二、意译
第七章 建筑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
一、群体的和谐性
二、组合的内向性
三、阴阳的融合性
第三节 中国园林的种类和特点
一、中国园林的种类
二、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建筑文化与汉英翻译
一、释义翻译法
二、意译
第八章 服饰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纺织业的发展
一、麻织
二、丝织
三、棉织
第二节 传统服饰的演变
一、从上衣下裳、从深衣到长袍的演变
二、配饰、首饰与面妆
第三节 服饰的文化内涵
一、服饰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服饰的民族性
三、服饰的家族文化内涵
第四节 服饰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
二、意译
三、改译
四、解释性翻译
第九章 茶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饮茶的历史与茶的种类
一、饮茶的起源与发展
二、茶叶的分类
三、中国名茶
四、茶具——“茶道”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茶馆
六、茶俗
七、品茶三要素的体现者——水
八、茶的功能
第二节 茶文化与汉英翻译
一、茶名、茶道的翻译
二、茶的烹制方法的翻译
三、茶具的翻译
四、与茶相关内容的翻译
第十章 酒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酒的历史流变
一、果酒
二、谷物酒
三、酒的发展史
第二节 酒“道”
一、酒名
二、酒具
三、酒令
四、酒的功效
五、斟酒
六、醒酒
第三节 社会习俗与酒文化
一、社会习俗与酒
二、家庭礼仪与酒
第四节 酒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的体现
一、意译
二、直译
三、解释性翻译
四、音译
第十一章 戏曲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脸谱
一、中国戏曲脸谱概说
二、戏曲脸谱的艺术特征
三、戏曲脸谱简史
四、脸谱的分类
五、京剧脸谱
六、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节 多种多样的中国戏曲——地方戏
第四节 中国戏曲的欣赏
一、中国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戏曲欣赏的方法
第五节 戏曲知识与汉英翻译
一、戏曲名的翻译
二、其他戏曲知识的译法
参考文献
【文摘】:
第一章 华夏文化概述
数千年来,华夏文化一方面始终保持住自己的主导地位,不为外来文化的冲击所瓦解;另一方面,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基础上,不断地发展自身。——毛荣生
第一节 文化的界定
历史悠久的华夏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瑰丽多姿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成为世界三大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虽经艰难和沧桑,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且代有高峰,蔚为壮观,成为世界文化的奇迹。她自成体系,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令世界范围内的炎黄子孙备感自豪和骄傲。
一、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之含义
文化一词,既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又是一个在近代被赋予新义、且内涵丰富而复杂的科学概念。
“文”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比文明、文化出现得要早。它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日文。”《礼记·乐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载:“文,错画也,象交文。”指的都是这个含义。此后又被引申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尚书·序》记载伏羲氏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也”,《论语·子罕》记载:“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学而》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指的就是这个含义。之后,“文”进一步引申为“装饰、彩绘、修养”之意,与“质”、“实”相对。《尚书·舜典》称“经纬天地日文”,《论语·雍也》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上述基础上,“文”进一步引申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字的本义为变易、造化、生成,《易·系辞下》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化”是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又被引申为教化、从善之义。
“文”与“化”合并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为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人文”指人伦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句话是说,治国者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个整词,如《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之诗》载:“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其含义是“以文化辑和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这里的文化就具有“文治教化”的含义,即指用诗书礼乐去教化天下,既含有政治主张,又寓以伦理意义。另外从古汉语表达系统来看,“文化”还具有与武力、武功、野蛮、质朴相对举的意思。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即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的礼节。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范畴。
二、文化的概念
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西方语言中“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为动词,有耕种、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居住、联系、注意等多重意义。与拉丁文同属印欧语系的英语、法语、德语中的Culture(即“文化”)一词,有栽培、种植的含义,并引申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文治教化”的内涵比较接近。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文化”一词,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西方的“文化”一词则更偏向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后才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其内涵比“文化”更为广阔,却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另一词汇“文明”更为接近。但“文明”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显现,“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上的文化涵义。
文化与人类同步诞生,然而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被许多学者从多视角、多学科予以研究与解读。近几百年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开始对文化进行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与解读。但在西方,自从中世纪起,文化概念的含义一直被神学观念所压倒。直到17世纪,才由德国法学家普芬多夫(1632—1694)把文化作为独立的概念提出并使用。他认为,文化即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最早给文化下科学定义并把文化作为专业术语使用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32-1917)。他在其1871年出版的名著《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出的界定是:“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泰勒因为对文化学的杰出贡献而被誉为“西方文化学之父”,自此以后,西方学术界从多视角、多学科对文化展开了科学研究,对文化的深入研究探索蔚然成风,先后涌现了众多的学术流派并创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200多种“文化”的定义。各国学者分别从符号学、价值论、功能性、规范性等各个侧面对文化作了不同的界定。1952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及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书对西方从1871年至1951年间80年间关于文化的164种定义进行了梳理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给文化做出了综合定义: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获取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克拉克洪还认为:“文化一词意味着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和个人集团所得到的社会遗产。”他们的定义论述了文化的外显和内隐、传授和获得,尤其是文化的基本核心问题,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地阐释了文化的含义,他们对文化的定义被现代学者所认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文化”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因而也就决定了其外延的广泛性,文化研究正因为这一特点而增加了它对研究者的吸引力。这一点正如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洛威尔(1856—1942)所描述的那样: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以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规范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我国文化或文明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梁启超为其首倡者。他于1899年在日本发表《文明之精神》一文中说:“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是他首先使用了文明一词,并对其进行了形质和精神的剖析。1922年,他在《什么是文化》一书中进一步提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工业也。”系统介绍了西方文化学理论,主张在社会学外另建文化学。1983年他又出版了《文化学及其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一书,成为这方面的著名学者。中国对文化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此之前,对文化的定义,一直沿用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其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无产阶级文化是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和总结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经验而创造发展起来的。(见《辞海》1989年版,文化释条)
广义的文化是从人的意义上讲,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归纳入“文化”的定义域,即“自然的人化”:凡是人类的物质生产、社会组织、精神生活、科学技术、思想观念以及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的行为文化都是广义文化的研究对象,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一切创造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狭义文化仅把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视为文化,它包括社会伦理道德、政治思想、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民情风俗、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因此,本书所涉及的文化既指广义的文化,也指狭义的文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