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机心理学
  • 动机心理学
  • 动机心理学
  • 动机心理学
  • 动机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动机心理学

32 3.3折 98 八五品

仅1件

河北石家庄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爱德华·伯克利(Edward Burkley);[美]梅利莎·伯克利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11-3

上书时间2025-01-08

群山书院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爱德华·伯克利(Edward Burkley);[美]梅利莎·伯克利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3
  • 版次 1
  • ISBN 9787115530028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7页
  • 字数 400千字
【内容简介】
《动机心理学》作为一本经典、全面、科学和前沿的心理学学术专著,解释了动机这一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机制:我们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希望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以及我们能从这件事中获得什么。在本书中,作者对动机的研究不仅没有囿于生物学,还强调了认知、情绪、目标、神经科学和潜意识的综合影响;另外,作者还强调了动机研究的跨学科性质,涉及了心理学、教育、健康、商业和体育等方面的大量知识,让读者感觉这些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
爱德华·伯克利(Edward Burkley)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心理学博士,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动机和自我调节,近期研究侧重于自我在动机中的作用和动机量表的研制。 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和《自我与认同》(Self and Identity)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和《美国心理学会通讯》(APA Monitor)曾对其研究进行报道。 梅利莎·伯克利(Melissa Burkley)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心理学博士,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隐性偏见、污名、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 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和《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多家全国性媒体(如《纽约时报》、奥普拉电台)曾对其研究进行报道。她也为《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和《今 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撰写博客。 郭书彩 * 英语应用语言学博士,教授,河北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主任。 * 2013年起担任公共外语教学部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 研究兴趣为应用语言学、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曾主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发表论文17篇,译著10部。
【目录】
第 1 章 动机科学 / 001

1.1 什么是动机 003

1.1.1 动机是面向未来的 / 004

1.1.2 动机的定义 / 005

1.1.3 目标与动机 / 006

1.2 为什么动机重要 007

第 2 章 动机的哲学起源 / 011

2.1 古希腊哲学家 013

2.1.1 柏拉图 / 013

2.1.2 亚里士多德 / 015

2.1.3 斯多葛学派 / 016

2.2 中世纪和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 018

2.2.1 圣 奥古斯丁 / 018

2.2.2 圣 托马斯 阿奎那 / 018

2.2.3 勒内 笛卡儿 / 019

2.2.4 托马斯 霍布斯 / 021

2.2.5 约翰 洛克 / 022

2.2.6 大卫 休谟 / 023

2.3 启蒙时代 024

2.3.1 杰里米 边沁 / 025

2.3.2 伊曼纽尔 康德 / 026

2.3.3 亚瑟 叔本华 / 027

第 3 章 动机的心理学起源 / 029

3.1 意志 030

3.1.1 詹姆斯对意志研究的贡献 / 031

3.1.2 其他先驱者的贡献 / 031

3.2 本能 033

3.2.1 达尔文对本能研究的贡献 / 033

3.2.2 詹姆斯对本能研究的贡献 / 035

3.2.3 麦独孤对本能研究的贡献 / 035

3.2.4 其他观点 / 036

3.2.5 本能的衰落 / 036

3.3 驱力 037

3.3.1 弗洛伊德对驱力的贡献 / 038

3.3.2 赫尔对驱力的贡献 / 040

3.3.3 本能与驱力 / 040

3.4 人格 041

3.5 激励 042

3.6 认知 045

3.7 动机科学的衰落与崛起 048

第 4 章 人类核心动机 / 051

4.1 核心动机驱动人类行为 052

4.1.1 生理需求 / 053

4.1.2 心理需求 / 053

4.2 核心动机的标准 055

4.3 自决理论 056

4.3.1 自决理论与目标 / 056

4.3.2 我们需要同时拥有自主、能力和归属动机吗 / 058

4.3.3 对自决理论的批评 / 059

4.4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060

4.4.1 内在动机 / 060

4.4.2 外在动机 / 061

第 5 章 自主 / 063

5.1 自主需求 065

5.1.1 紧急按钮效应 / 066

5.1.2 控制比金钱更重要吗 / 066

5.1.3 自主需求引发行为 / 068

5.1.4 自主需求产生积极的结果 / 068

5.1.5 自主具有普遍性 / 069

5.2 归因理论 070

5.2.1 归因类型 / 071

5.2.2 影响归因的因素 / 073

5.3 过度合理化效应 074

5.3.1 过度合理化效应举例 / 075

5.3.2 过度合理化效应的原因 / 076

5.4 控制幻觉 078

5.4.1 选择对控制幻觉的影响 / 079

5.4.2 结果序列对控制幻觉的影响 / 079

5.5 奇幻思维 080

5.5.1 蔑视命运 / 081

5.5.2 心控术 / 082

5.6 对失去自主的反应 083

5.6.1 逆反 / 084

5.6.2 习得性无助 / 085

5.7 放弃控制 086

第 6 章 能力 / 089

6.1 能力需求 090

6.1.1 能力需求引发行为 / 091

6.1.2 能力需求产生积极的结果 / 092

6.1.3 能力需求具有普遍性 / 093

6.2 能力需求表达的差异性 094

6.2.1 学习目标与成绩目标 / 094

6.2.2 本质论与递增论 / 096

6.2.3 自我效能感 / 098

6.2.4 心流 / 102

6.3 自我的作用 105

6.3.1 目标融合 / 106

6.3.2 自尊 / 106

6.4 自我评价动机 108

6.4.1 社会比较理论 / 109

6.4.2 自我评价:做真实的自己 / 110

6.4.3 自我验证:肯定自己 / 110

6.4.4 自我增强:让自己感觉良好 / 112

6.4.5 自我提高:让自己变得更好 / 112

6.4.6 这么多的动机,这么少的时间 / 113

6.5 对丧失能力的反应 115

6.5.1 自利归因偏差 / 116

6.5.2 自我设阻 / 116

6.5.3 找借口 / 117

第 7 章 归属 / 119

7.1 归属需求 120

7.1.1 归属需求引发行为 / 121

7.1.2 归属需求产生积极的结果 / 122

7.1.3 归属需求具有普遍性 / 124

7.2 社会计量理论 126

7.3 如何获得并保持归属感 128

7.3.1 亲和力 / 129

7.3.2 能力 / 129

7.4 在群体中满足归属需求 130

7.4.1 社会认同理论 / 131

7.4.2 恐惧管理理论 / 131

7.4.3 最 优特性理论 / 134

7.5 在网络空间满足归属需求 135

7.5.1 网络空间对归属感有利还是有害 / 135

7.5.2 网络空间是否会减少面对面的接触 / 136

7.6 对失去归属的反应 137

7.6.1 研究者如何研究排斥现象 / 138

7.6.2 对排斥的内部反应 / 139

7.6.3 对排斥的行为反应 / 143

7.6.4 对排斥的长期反应 / 145

第 8 章 目标设定 / 147

8.1 目标 148

8.1.1 什么是目标 / 148

8.1.2 为什么目标很重要 / 149

8.1.3 目标从何而来 / 150

8.1.4 目标是如何组织的 / 151

8.2 目标特征 154

8.2.1 期望与价值 / 154

8.2.2 目标难度 / 155

8.2.3 目标具体性 / 156

8.2.4 目标难度和目标具体性的共同作用 / 157

8.2.5 目标距离 / 158

8.2.6 趋近目标与回避目标 / 160

8.2.7 非动机因素 / 162

8.3 目标承诺 163

8.3.1 目标承诺的原因和结果 / 163

8.3.2 提升目标承诺度的心理策略 / 164

8.3.3 对不间断目标的承诺 / 165

8.4 动机过程 165

8.4.1 四个动机阶段 / 165

8.4.2 目标心态 / 166

8.5 目标冲突 168

8.5.1 目标冲突的类型 / 168

8.5.2 目标屏蔽 / 169

第 9 章 目标规划 / 171

9.1 动机过程的目标规划阶段 172

9.2 从意向到行动 173

9.3 执行意向 177

9.3.1 执行意向的益处 / 179

9.3.2 执行意向的代价 / 184

9.3.3 加强执行意向的因素 / 185

9.4 改善目标规划的因素 187

9.4.1 灵活性 / 187

9.4.2 问责制 / 189

9.5 目标规划中的常见错误 190

9.5.1 规划谬误 / 190

9.5.2 感知专业性 / 192

9.5.3 损失规避 / 193

9.6 当规划失败时 195

第 10 章 为目标奋斗 / 199

10.1 目标奋斗阶段 200

10.2 自我调节 201

10.3 标准 202

10.3.1 可能自我 / 203

10.3.2 自我差异理论 / 204

10.3.3 调节焦点 / 205

10.3.4 自我意识理论 / 207

10.4 监控 209

10.4.1 控制论机制 / 210

10.4.2 TOTE 模型 / 210

10.4.3 监控的益处 / 212

10.4.4 监控困难 / 212

10.5 力量 213

10.5.1 延迟满足 / 214

10.5.2 有限资源模型 / 215

10.5.3 避免自我控制失败 / 218

10.5.4 提高自我控制 / 218

10.6 目标解除 219

10.6.1 无法解除目标的原因 / 220

10.6.2 促进目标解除 / 220

10.7 动机过程的神经科学 221

10.7.1 目标设定的神经科学 / 222

10.7.2 目标规划的神经科学 / 223

10.7.3 目标奋斗的神经科学 / 224

第 11 章 自动动机 / 227

11.1 潜意识的影响 228

11.2 显意识思维系统与潜意识思维系统 231

11.3 自动激活模型 233

11.3.1 自动目标激活 / 233

11.3.2 自动目标管理 / 238

11.4 自动目标追求的意外触发 240

11.4.1 内隐自我主义 / 240

11.4.2 拟人化 / 243

11.4.3 具身认知 / 244

11.4.4 他人的影响 / 247

11.5 自动目标追求的结果 250

11.5.1 无意识目标对情绪的影响 / 250

11.5.2 无意识目标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 251

11.6 让目标变自动 251

第 12 章 情绪 / 253

12.1 什么是情绪 254

12.2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255

12.3 生物学观点 257

12.3.1 詹姆斯 - 兰格理论 / 257

12.3.2 坎农 - 巴德理论 / 261

12.4 认知观点 262

12.4.1 辛二氏认知标签理论 / 263

12.4.2 评价理论 / 266

12.5 先有认知还是先有情绪 267

12.6 情绪的神经科学 268

12.6.1 前扣带回 / 268

12.6.2 杏仁核 / 268

12.7 情绪有哪些类型 270

12.7.1 核心情绪 / 271

12.7.2 积极情绪 / 275

12.8 情绪的目的是什么 276

12.8.1 情绪提供反馈 / 276

12.8.2 情绪促进归属感 / 277

12.8.3 情绪指导思维 / 278

12.8.4 情绪指导行为 / 279

12.9 情绪调节 281

第 13 章 个体差异 / 283

13.1 个体动机差异 285

13.2 成就动机 285

13.2.1 成就动机的测量 / 286

13.2.2 成就动机的结果 / 287

13.3 行动导向与状态导向 290

13.4 趋近气质与回避气质 291

13.5 评估与行动 292

13.6 冲动 293

13.7 特质自我控制 295

13.8 毅力 296

13.9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298

13.9.1 尽责性 / 299

13.9.2 外倾性 / 299

13.9.3 神经质 / 299

13.10 乐观与悲观 300

13.11 求知动机 303

13.11.1 闭合需求 / 303

13.11.2 认知需求 / 304

第 14 章 环境的影响 / 307

14.1 环境的力量 308

14.2 行为主义 310

14.2.1 行为主义原则 / 310

14.2.2 运用行为主义原则 / 313

14.3 驱力理论 314

14.3.1 驱力理论的原则 / 314

14.3.2 对赫尔驱力理论的批评 / 316

14.4 唤醒理论 316

14.4.1 唤醒理论的原则 / 316

14.4.2 对唤醒理论的批评 / 320

14.5 社会环境 320

14.5.1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 321

14.5.2 去个性化 / 324

14.5.3 社会惰化 / 326

14.5.4 社会权力 / 327

14.6 个人与环境因素 331

第 15 章 动机科学与健康 / 333

15.1 保持健康体重 335

15.1.1 环境影响 / 336

15.1.2 享乐型饥饿与自我控制的斗争 / 337

15.1.3 节食 / 339

15.2 酗酒 340

15.2.1 把喝酒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方式 / 342

15.2.2 喝酒改变动机 / 343

15.3 有效的健康干预 345

15.3.1 减少冲动的欲望 / 345

15.3.2 加强自我控制 / 347

15.4 压力与应对 351

15.4.1 压力产生的原因 / 351

15.4.2 压力带来的后果 / 352

15.4.3 应对压力 / 353

15.5 寻找幸福 354

15.5.1 培养积极情绪 / 355

15.5.2 减少通勤时间 / 357

15.5.3 应该把幸福作为目标吗 / 358

第 16 章 动机科学与财富 / 361

16.1 购买行为 363

16.1.1 影响消费冲动的因素 / 363

16.1.2 对消费冲动加强控制的因素 / 369

16.2 财务决策中的不理性 372

16.2.1 无意识思维与财务决策 / 373

16.2.2 损失规避 / 374

16.2.3 禀赋效应 / 376

16.2.4 是否只有人类会做出不理性的财务决策 / 377

16.3 金钱激励 379

16.4 金钱与幸福 380

16.4.1 购买回忆,而不是物品 / 382

16.4.2 把快乐分解 / 383

16.4.3 现在付款,以后享受 / 383

16.4.4 不要保修 / 384

致 谢 / 38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