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公共空间
  • 回归公共空间
  • 回归公共空间
  • 回归公共空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回归公共空间

29 九品

仅1件

黑龙江绥化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许纪霖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0

为是斋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许纪霖 著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5
  • 版次 1
  • ISBN 9787214043757
  • 定价 1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1页
  • 字数 21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现代政治译丛
【内容简介】
  这本《回归公共空间》,是作者2002年回到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任教之后,作文狐狸文章的结集。这些文字,大都发表在非专业类的报纸和公共刊物上,是作者在学院研究之余,介入日常生活、思考当下世界所形成的思想副产品。这是作者的第四本思想文化评论集。前面三本分别是《第三种尊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暧昧的怀旧》(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和《新世纪的思想地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有趣的是,过去的三本旧作,较多的是一些学术文化评论,书卷气、文艺腔比较浓,而这本新的集子,更多的是社会思想评论,虽然文字变得“难看”,却多了几分沉重。
  《回归公共空间》是作者在学院研究之余,介入日常生活、思考当下世界所形成的思想副产品。涉及当代思想观察、大学体制改革反思、对“9·11”、“非典”等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深层透视,以及对日常文化生活的批判性分析等。
【作者简介】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思想史、知识分子及城市文化研究。出版有《无穷的困惑》(1988)、《智者的尊严》(1992)、《中国现代化史》(主编)(1995)、《寻求意义》(1997)、《另一种启蒙》(1999)、《中国知识分子十论》(2003)等著作。
【目录】
一反思大学体制
1北大改革的多维分析
北大新政:激活高校改革
学术自主:知识分子的自我立法

2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
从质询政治到商议性政治
商议过程中的公共理性
转型政治中的商议性民主

3比较视野中的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何妨多元
小的就是好的
“没有男人的长春藤”

4大学教育的反思
研究生导师的“三难”
谁该享受公费?
研究生教育,哪些人该由国家买单?
大学生们为什么逃睡在外?
善待学生,方是大学风范
博导为什么成了非驴非马?

5从考试看社会分层制度
考博制度中的两种正义
学院精英与社会大众的断裂
考研变高考的深层困境
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为什么被合理化了?
高考制度:迫不得已的荒谬?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哈佛女孩”?

6知识生产体制的审视
知识生产体制的“再度国家化”
计划学术何时休?
大办文科与“高大全”
学术不端如何防范?
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

二突发危机透视
1近距离体验9·11
今秋流行星条旗
“Saynotowar!”

29·11事件与全球正义
“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
如何建构正义秩序

3全球正义的伦理基础
万民法的底线人权法则
人权的多元文化渊源
万民法的伦理依据

4两个美国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困境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此消彼长
自由主义在夹缝中的尴尬
理性的美国与情感的美国

5从非典危机反思民族、社群和公民意识
危机中的民族国家认同
社群的缺席
仟么是公民意识?

三日常生活批判
1上海文化传统与现状的反思
颠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二元模式
多元的中西文化传统
当代上海文化的单一化

2都市的文化空间
文化都市如何营造
想象的乌托邦
新上海人的天下
不方便的现代化
文化比法律更有尊严

3技术理性统治下的社会
数目字管理下的数字化生存
赢者通吃的逻辑
说英语的上流社会
高考状元碑背后的科举幽魂
职业精神的内在资源
何谓大国?

4焦点事件中的内在悖论
女排让球背后的理性悖论
从刘涌改判看两种正义
要金牌大国,还是体育大国?
戳穿“超女民主”的神话

5社会生活的背后
还熊德明普通公民之本色
从梅艳芳看“界”
药方里的秘密交易
读经的困境
三联的文化品牌
盖棺论定可以休矣

6多元化的阅读空间
网络时代的业余知识分子
公共舆论的传统
过去的《读书》
史学如何走向公共知识?
世间已无罗尔斯
日神精神的再现
人性的炼狱:我看《孔雀》

四当代思想观察
1启蒙的命运
新启蒙运动的由来
公共思想界的出现
新启蒙运动的同一性
潜在的批判性反思
90年代的分化

2启蒙的自我瓦解
90年代的启蒙分化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
作为主体性的人的解体
全球化中的民族国家认同
世俗社会的神圣性问题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