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 藏书家 胡思敬 精刻本 《清江三孔集》初印本 线装14册全
  • 民国 藏书家 胡思敬 精刻本 《清江三孔集》初印本 线装14册全
  • 民国 藏书家 胡思敬 精刻本 《清江三孔集》初印本 线装14册全
  • 民国 藏书家 胡思敬 精刻本 《清江三孔集》初印本 线装14册全
  • 民国 藏书家 胡思敬 精刻本 《清江三孔集》初印本 线装14册全
  • 民国 藏书家 胡思敬 精刻本 《清江三孔集》初印本 线装14册全
  • 民国 藏书家 胡思敬 精刻本 《清江三孔集》初印本 线装14册全
  • 民国 藏书家 胡思敬 精刻本 《清江三孔集》初印本 线装14册全
  • 民国 藏书家 胡思敬 精刻本 《清江三孔集》初印本 线装14册全
  • 民国 藏书家 胡思敬 精刻本 《清江三孔集》初印本 线装14册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 藏书家 胡思敬 精刻本 《清江三孔集》初印本 线装14册全

50000 八五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孔文仲 孔武仲 孔平仲

出版人胡思敬

年代民国 (1912-1948)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木刻

装帧线装

尺寸26 × 14.7 × 9.5 cm

册数14册

上书时间2023-09-29

观古堂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初印,墨钉尚存,34卷,14册全。
原装  自然旧  外皮、边角等略有磨损。
第一册(图片2-6)天头有水渍痕迹,不影响阅读 。
具体可参见图片。
整体品相较好,约85品。
商品描述
“清江三孔”指北宋临江军新淦县(今江西峡江县)孔文仲(1033一1088),孔武仲(1042一1098),孔平仲(1046或1047一1103?)三兄弟[2],他们是北宋中后期文坛知名人物,曾被黄庭坚誉为“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诗》)。
    三孔著述颇丰,约有二十种数百卷之多[3],但散佚甚夥,今存者仅有孔平仲《续世说》十二卷、《孔氏杂说》(又名《珩璜新论》)四卷、《孔氏谈苑》五卷及三孔诗文集四十卷。其中的诗文集部分不仅展现了三孔的生平思想、人格魅力及文学成就,还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如从孔文仲的《制科策》、孔平仲的《铸钱行》、《还杨秘校赋》等诗文中不难看出王安石变法的一些负面影响:孔平仲的《夏旱》诗则真实记载了元丰四年的一场大旱:甚至苏轼紫瞳长眉的奇特相貌,也通过孔武仲“华严长者貌古奇,紫瞳奕奕双眉垂”(《渴苏子瞻因寄》)的诗句得以凸现。另外,三孔还与苏轼、苏辙、黄庭坚、晃补之等宋代诸多著名文人有过诗文酬唱。这些,对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对于这么重要的一部诗文集,于其版本考镜源流,细加比勘,无疑能促进人们对宋代文化的深人理解。但是,由于三孔诗文集长期以来刊印次数极为稀少,传世者多为抄本,且零落四方,颇多异文,相互间源流莫辨,优劣难知,以至于后人整理时因不明版本虚实,造成了文献上不小的缺憾和失误。

 三十四卷本
    三十四卷本即豫章丛书本《清江三孔集》,系胡思敬于民国六年(1917)刊刻行世,含舍人(文仲)集二卷,宗伯(武仲)集十七卷,朝散(平仲)集十五卷,共三十四卷,与四十卷本相比,内缺平仲文六卷。此书刻本,据胡思敬跋可知,是依据嘉庆二十二年孔氏水北刻本,参校清八千卷楼丁氏抄本而成。该本经胡思敬精校,“凡丁本误者从水北,水北误者从丁,两本俱误辄以己意断之,”文字较为顺畅可读,但因胡思敬“辄以己意断之”(如他擅自调整了若干篇目顺序),从结构上显得更加合理。

胡思敬(1869年-1922年),字漱唐,号退庐,江西新昌人。
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祖父胡元英,官至贵州省镇远知县。胡思敬早年就读于治阳胡氏家塾,1893年中举,光绪乙未(1894年)会士,次年补殿试,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2],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辽沈道监察御史、广东道监察御史,御史任内,上疏七十多道,被弹劾的权贵包含袁世凯、善耆、赵尔巽、赵尔丰。辛亥年(1911年)三月,知国事不可为,愤然南归隐居,有藏书二十万卷。民国成立后,奔走金陵、徐州、兖州之间,与刘廷琛、于式枚等密谋恢复帝制。1922年,移居南昌,建新昌三君子祠,祀姚勉、邹维琏、吴甘来三人,是年4月30日病逝南昌。著有《国闻备乘》、《盐乘》、《退庐疏稿》四卷(附《附录》一卷)、《驴背集》、《丙午厘定官制刍议》、《戊戌履霜录》、《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等。

《国闻备乘》等一部书,是在京都十年的从政生涯中,他利用"趋职之暇,时有所纪"的成果,其中"见而知之者十之七八",不啻于一部现场的目击现实,其史料价值显然为一般的野乘稗史所无法比拟. 

要感受维新中坚们那救亡图存的强烈忧患,盛倡革故鼎新的战斗激情,后人们应该去看看浙江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广东人梁启超的《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湖南人谭嗣同的《仁学》,福建人严复的《原强》……而想要了解与此同时的守旧派又尤其是保守官僚们,对于戊戌变法的不满与攻击,后人则必须看看胡思敬的《国闻备乘》——— 

盛宣怀办洋务三十余年,电报,轮船,矿山皆归掌握,揽东南利权,奔走效用者遍下,官至尚书,资产过千万,亦可谓长袖善舞矣. 

本朝最重科目……江西人嫁女,以予秀才.吉安土俗,非士族妇人不敢蹑红绣丝履,否则哗然讪笑,以为越乱.新翰林乞假南归,所至鼓吹欢迎,敛财帛相赆,千里不赍粮……今不然矣.诸生焚弃笔砚,辗转谋食四方,多槁死.翰林回籍措赀,俗名"张罗",商贾皆避匿不见.科举废,学堂兴,朝局大变,盖不独江西为然也. 

凡文士轻率浮躁,好为大言,建奇策,欲以功名自见,用之不慎,皆足以误国殃民,其失职无聊者尤可惧也.陈宝箴以信用梁启超而败,翁同和以信用张謇,文廷式而败……当新政盛行,各督,抚奉承新事,奔走急急不暇,其实皆三五少年狡狯之技.天下兴亡,不亡于长枪大剑,而亡于三寸毛锥.吁,可怪矣!近世倡革命者,恒借君主专制一言为口实,其实诬也.总管太监李莲英有养子四人,曰福恒,福德,福立,福海,各捐郎中,分列户,兵,刑,工部候补,亟请于孝宗谋实授.一日,刑部尚书葛宝华入见,孝钦以福海托之,宝华曰:"与以小乌布则可,补缺当遵部例,臣何敢专?"孝钦默然,不敢言破例也.鲁伯阳进四万金于珍妃,珍妃言于德宗,遂简放上海道.江督刘坤一知其事,伯阳莅任不一月,即刻罢之.是用人之权,君主不能专也……孝钦初兴园工,游百川,屠仁守先后入谏,几罢者数矣.李鸿章等虽善迎合,不能不借海军报效之名,掩饰国人耳目.是用财之权,君主亦不能专也…… 

从讥讽盛杏荪办洋务,到痛惜科目盛景不再,从抨击朝臣延揽不当,到不厌其详辩君主专制之诬……举凡那些令古老的中国终于有了虎虎生气的日子,对胡思敬来说,都像是有条绳索勒在了他的脖子上.他的又一部《戊戌履霜录》,书名便满透着沁骨的寒气.这绝对是个没有掺水的原装汉人,可也绝对是个清腐朽王朝的铁杆保皇派. 

1912年6月,胡思敬不避劳苦,东行上海,借用寓居上海的遗老们举行名曰"五角会"的聚餐饮酒的形式,在愚园举行了一次有较大规模的前朝遗老聚会.经过事先的串联和准备,各地的复辟分子趋之若鹜,纷至沓来.见诸记载的有:从广州来的梁鼎芬,秦树声,左绍佐,麦孟华;从福州来的陈衍;从苏州来的朱祖谋;从南京来的李瑞清,樊增祥,杨钟羲;从广东来的何天柱;从江西来的胡思敬,杨增荦,梅光远,熊亦园;从四川来的胡铁华,胡孝先;从北京来的赵熙,陈曾寿,吴庆坻;以及本来就寓居于上海的郑孝胥,沈曾植,李岳瑞等26人. 

他们从全国各地赶赴上海,当然不是仅仅为了聚餐饮酒,而是胸怀着共同的政治目的,有胡思敬的追忆为证:"今日之乱,古所未有;今日避乱之方,亦古所未闻.诸子怆念故物,缅怀旧京,于斯,粥于斯,即当歌哭于斯,使四邻闻之,知中国尚有人在也." 

他所谓的"使四邻闻之",即是指他们这批人的亡国之音,复辟之志,得通过制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事件而传去海外,以赢得德,日等国的支持. 

胡思敬还做过一首七绝《咏雪》,将他对民主与共和的敌视表露无遗,诗云:"茫茫一片无昏暗,没尽田园掩尽关;看汝飞扬能几日,朝曦隐隐露西山."他用旋飘旋溶的雪花比喻和诅咒刚刚破晓的中华民国,而把隐居"西山"的复辟分子比作古代隐居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以期"重见天日". 

民国成立后,一直"岁出游无定止",与蜷伏于各地的图谋复辟人物暗中联系的他,深得江西同乡张勋的赏识,在"辩帅"终于穿起一身蟒袍的日子里,他被授予副左都御史,可未等到上任,复辟已经成泡影…… 

1922年,胡思敬迁居南昌,是年4月30日病逝,终年53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初印,墨钉尚存,34卷,14册全。
原装  自然旧  外皮、边角等略有磨损。
第一册(图片2-6)天头有水渍痕迹,不影响阅读 。
具体可参见图片。
整体品相较好,约85品。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