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签名本
  •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签名本
  •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签名本
  •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签名本
  •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签名本
  •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签名本
  •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签名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签名本

35 8.3折 42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嘉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骥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

上书时间2024-05-07

添運書局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郭骥 著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1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61047
  • 定价 4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4页
【内容简介】

    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形成的都市大众文化。海派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东西文化呈现差异,生产技术出现代差的时代;也是整个世界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中国全面迈向近代化的当口。作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蕞高的城市,上海逐渐形成一种与中国传统城市文化、地域文化都不相同的新兴文化。这一新兴文化既能与西方世界进行对话和交流,同时又具有中国文化的形式和特质——被称为“海派文化”。

 

    在对海派文化的研究现状加以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本书首先从文化学的角度对研究主体作了界定。本书的研究对象即“海派文化”,研究的时间范围大致为近代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研究的内容范围以狭义文化概念为主,也就是包括美术、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在内的精神层面的文化。

 


【作者简介】

郭骥,上海人,研究馆员,博士。现任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助理,《博物馆·新科技》期刊执行主编,国际博协、中国博协会员,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学、博物馆学、文化学等,著有《上海考古第一人:黄宣佩传》(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高校博物馆发展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中心》(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主编《近代上海小报图录》(获上海市社会力量举办博物馆扶持资金资助)、《二十四史鉴赏辞典》(第二作者,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史记鉴赏辞典》(第二作者),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近20篇。

【目录】

绪论

 

一、 海派文化研究述评2

 

二、 海派文化的研究范围17

 

三、 海派文化研究的方法、目标和框架21

 


 

第一章  “海派”与“海派文化”24

 

一、 “海派”概念的出现24

 

二、 “海派”概念和评价的演变34

 

三、 “海派”与“海派文化”的关系42

 


 

第二章  海派文化的萌生(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46

 

一、 19世纪中期以前上海地区文化的表现47

 

二、 19世纪下半叶上海文化的表现51

 

三、 世纪之交上海社会文化的转型表现68

 

四、 三界革命——维新派和梁启超的主张76

 

五、 20世纪初上海文化的改良实践与转型83第三章海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上半叶)100

 

一、 上海城市现代化的进程101

 

二、 上海文化的流行内容——基于《申报》文化类词汇的

 

词频数据分析104

 

三、 20世纪上半叶海派文化的流行主题118

 

四、 1937年以后海派文化的分流与变迁133

 

五、 文化转型的推动因素及其影响141

 


 

第四章  海派文化的特征与转型路径150

 

一、 海派文化的特征——以“海上画派”与“海派”美术为例153

 

二、 海派文化的转型路径——以传统戏剧改良为例159

 

三、 近代文化转型的路径选择——再论文坛的“京海之争”170

 

四、 海派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两条线索187

 

五、 文化转型中的矛盾与调和193

 


 

第五章  社会转型中的海派文化201

 

一、 海派文化再审视——置于大众文化的视角202

 

二、 海派文化的案例——置于文化转型的视角213

 

三、 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兼论海派文化的未来走向

 


 

结语——兼论广义的海派文化223

 


 

附录:1930年代“京海之争”相关文献编年226

 


 

主要参考文献231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