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丕烈校跋本子昂集—国家图书馆藏古籍善本集成》古籍新善本 原大原色原样(2020年4月一版一印、仅印400部、手工宣纸全彩印刷、一函四册附线装出版说明一册、据明刻本影印、定价4100元、此书共计222筒页)
¥
2900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唐)陈子昂 撰
出版人文物出版社
年代2020-04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影印
装帧线装
四部分类集部>别集
尺寸28.5 × 18 × 6 cm
册数4册
上书时间2024-03-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此书重1.63 公斤。
品相以照片为准,我会尽量多上些照片,照片尽量清晰。如有疑问,请站内发消询问。
- 商品描述
-
《子昂集》或稱《陳伯玉文集》、《陳拾遺文集》,是唐代文學家陳子昂的詩文集。分十卷本和二卷本。五代劉昫《舊唐書》、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皆著錄《陳子昂集》十卷。
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少以豪俠使氣,及冠,折節爲學,精究《墳》籍,耽愛黃、老《易象》,尤善屬文。文明初,舉進士,因其上書論政,得武則天賞識。拜麟台正字,右拾遺。曾兩次隨軍邊塞。唐聖曆元年(698),居喪期間,為射洪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陳子昂為初唐傑出文學家,晁公武曾言:文章承徐、庾餘風,天下祖尚,至是始變雅正。故雖無風節,而唐之名人無不推之。柳儀曹(柳宗元)曰:“張說以著述之餘攻比興而莫能極;張九齡以比興之暇攻著述而不克備。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怍者,子昂而已”。
這部《子昂集》共十卷,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王廷刻本,十一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單邊。分裝成四冊。有清黃丕烈校並跋。
卷首有:黃門侍郎盧藏用《子昂集序》;次長洲劉鳳《陳子昂集序》;次明嘉靖乙丑(四十四年,1565)王廷《陳子昂集序》;次《子昂集目錄》。其內容:第一卷詩賦、第二卷雜詩、第三卷表、第四卷表、第五卷碑文、第六卷墓誌銘、第七卷雜著、第八卷雜著、第九卷書、第十卷書、附錄。
清代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四庫館臣將此書收入。《四庫全書總目》著錄:
《陳拾遺集》十卷(內府藏本)
唐陳子昂撰。子昂事蹟具《唐書》本傳及盧藏用所為別傳。唐初文章,不脫陳、隋舊習。子昂始奮發自為,追古作者。韓愈詩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亦謂“張說工著述,張九齡善比興,兼備者子昂而已”。馬端臨《文獻通考》乃謂子昂“惟詩語高妙,其他文則不脫偶儷卑弱之體”。韓、柳之論不專稱其詩,皆所未喻。今觀其集,惟諸表、序猶沿排儷之習,若論事書疏之類,實疎朴近古,韓、柳之論未為非也。子昂嘗上書武后,請興明堂太學。宋祁《新唐書傳贊》以為“薦圭璧於房闥,以脂澤汙漫之”,其文今載集中。王士禎《香祖筆記》又舉其《大周受命頌》四章、《進表》一篇、《請追上太原王帝號表》一篇,以為視《劇秦美新》殆又過之,其下筆時不復知世有節義廉恥事,今亦載集中。然則是集之傳,特以詞采見珍。譬諸蕩姬佚女,以色藝冠一世,而不可以禮法繩之者也。此本傳寫多訛脫,第七卷闕兩葉。據目錄尋之,《禡牙文》、《禜海文》在《文苑英華》九百九十五卷,《弔塞上翁文》在九百九十九卷,《祭孫府君文》在九百七十九卷。又送崔融等序之後,據目錄尚有《餞陳少府序》一篇,此本亦佚,《英華》七百十九卷有此文。今並葺補,俾成完本。《英華》八百二十二卷收子昂《大崇福觀記》一篇,稱武士彠為“太祖孝明皇帝”,此集不載其目,殆偶佚脫。今並補入。俾操觚揮翰之士,知立身一敗,遺詬萬年,有求其不傳而不能者焉。
此書經清代著名藏書家、版本校勘學家黃丕烈收藏並批校題跋。
黃丕烈(1763—1825),字紹武,號蕘圃或蕘夫,又號復翁、佞宋主人、知非子、廿止醒人、抱守老人等。江蘇吳縣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藏書處名“士禮居”。
第一冊原封衣有黃丕烈題“嘉靖重刊本戊寅冬孟收,士禮居藏”以及書名題款“陳子昂集 卷一至卷五前集”;第三冊原封衣有黃丕烈題“嘉靖重刊本戊寅冬孟收,士禮居藏”以及書名題款“陳子昂集 卷六至卷十後集”。
第一冊正文前有黃丕烈跋文一道,稱:往聞前輩論古書源流,謂明刻至嘉靖尚稱善本,蓋其時猶不敢作聰明以亂舊章也。余於宋元刻本講之素矣。近日反留心明刻,非降而下之。宋元板尚有講求之人,前人言之,後人知之,授受源流,昭然可覩。若明刻,人不甚貴,及今不講明而切究之,恐澌滅殆盡。反不如宋元之,時代雖遠,聲明益著也。即如此書,刻于吳中,餘未知之而儲藏之,先於吾者亦未之知也。余故於是書之得,極為欣賞云。嘉慶戊寅(二十三年;1818)初冬望後六日,復翁識。
附錄後有黃丕烈跋文二道:
唐人文集舊刻甚少,《陳伯玉文集》其一也。往得弘治本,止前集五卷為刻,而後集五卷已抄補,則罕見可知。戊寅初冬望後一日,路過胥門憩酉山堂書坊,插架有《權文公詩集》,詢之,知近收諸洞庭山周氏。有書一單具在同業中。有堂歸途訪之適檢及此嘉靖重鋟本,並知吾鄉名賢校勘,亦一快事。燒燭記此一段情事。行款略同弘治本,稍有異云。復翁。
己卯(二十四年;1819)仲春晦日,校晉本畢。此冊六至十及附錄皆晉本抄補者。仍稱晉本者以卷端有“新都楊春重編,謝洪楊澄校正”字樣也。廿止醒人記。
黃丕烈批校題跋多見於宋元刊本,此書雖為明本,黃丕烈題跋卻多達三篇,且稱:“有堂歸途訪之適檢及此嘉靖重鋟本,並知吾鄉名賢校勘,亦一快事。燒燭記此一段情事”。可見黃丕烈對此書的鐘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