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导论
¥
9.52
¥
29.6
八五品
库存30件
作者盛连喜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56451
出版时间2009-01
版次2
印刷时间2009-0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419页
定价29.6元
上书时间2016-09-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图书描述】:
本书分10章,第一章介绍环境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学科任务以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至第四章介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至第十章,着重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编辑推荐】:
其他版本请见:《环境生态学导论(第2版)》
本书作为环境科学类非生态学专业(或生态学专业的导论性)教材,自2002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其重要原因可能是,教材依据生态学原理,着力阐述和介绍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受损后的变化过程、规律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反映了学科发展的特点,突出了学科间的交叉和生态学理论的应用。作为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次重新修订出版,在教材内容的整合上继续坚持并更凸显了这一特点。 全书共10章,第一章介绍环境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学科任务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至四章介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至第十章分别介绍人类在自然景观破碎化中的作用,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内容。
【内容简介】:
《环境生态学导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专门为非生态学专业本科生的生态教育而编写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生态过程的基本规律、自然界生命系统与其支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生产活动对生物圈各类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生态系统的保育,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所开展的生态建设等知识。
全书共10章,第一章介绍环境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学科任务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至四章介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至第十章分别介绍人类在自然景观破碎化中的作用,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内容。
《环境生态学导论》内容丰富,注重生态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不仅是非生态学专业本科生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保护与管理等专业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作者简介】:
盛连喜,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男,汉族,1952年10月生,吉林抚松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教育部环境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府决策专家咨询组成员,《应用生态学报》编委。曾获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长春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标兵称号等。
科研成果: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受损生态系统的研究,并在生态学基本理论、恢复生态学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000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或参加科研项目15项,发表专著5部,并参加多本教材和学术著作的编写工作。其成果曾获得国家能源部、国家教委和吉林省科委的科技进步奖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境生态学的诞生和发展
一、生态圈
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
三、环境生态学的诞生及学科发展
第二节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与学科任务
一、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二、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第三节 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
二、环境生态学与环境科学
三、环境生态学与景现生态学
四、环境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
五、环境生态学与其他相关学科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二、生物多样性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Bia假说
第二节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环境的概念
二、环境的类型
三、环境因子的分类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五、其他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六、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第一节 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一、分子
二、基因
三、细胞
四、组织与器官
五、个体
六、种群
七、生物群落
第二节 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一、种群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二、种群的增长及其数量变动
三、种群调节理论
第三节 种群关系
一、种内关系
二、种间关系
三、种群的遗传与生活史对策
四、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
第四节 生物群落及其动态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及特征
二、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四、生物群落的演替
五、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变化的因素
第五节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一、群落的分类
二、群落的排序及应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二、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四、生态系统的空间和时间结构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第三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一、基本原理
二、生态系统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应用
第四节 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一、世界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二、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特点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
第一节 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与研究进展
一、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一、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
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
三、调节气候
四、减缓灾害
五、维持土壤功能
六、传粉播种
七、控制有害生物
八、净化环境
九、感官、心理和精神调节
十、美学和文化创作的源泉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价值及其评估
一、环境经济学与资源价值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
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分类
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
第四节 全球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价值
一、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二、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实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
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景观及景观生态学
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三、景观生态学中常用基本术语及定义
四、斑块
五、廊道
六、基质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中的几个重要理论
一、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二、复合种群理论
三、渗透理论
四、等级理论
第三节 自然景观变化特征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
一、景观异质性与稳定性
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及影响
三、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第四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
一、干扰及其特征
二、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三、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文摘】:
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第二节 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一、种群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含人口或人民的意思“population”这个术语是由拉丁语派生的,一般译为人口。以前,有人在昆虫生态学中将其译为“虫口”等,我国大陆生态学家统一将其译为种群或“居群”,台湾学者则译为“族群”或“繁群”,日语中译为“个体群”。种群研究的空间边界往往是人为划定的。例如,实验室饲养的一群小家鼠,可称为一个实验种群。如果种群的栖息地具有天然的分界线,这个天然的分界线就是该种群分布的空间边界,如岛屿、湖泊等都可作为栖息于其中的种群与其他种群划分的边界。
一般认为,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分类学中,门、纲、目、科、属等分类单元是学者按物种的特征及其在进化中的亲缘关系来划分的,唯有种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①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这是所有种群都具备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越多、密度越高,种群就越大,种群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也就越大。种群的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基本参数,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同时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了解种群的特征有助于理解种群的结构,分析种群动态。②空间分布特征。它包括内分布格局和地理分布格局,前者是指种群内部的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还是均匀分布(图3-2),后者则指种群分布在什么地理范围内。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种群的遗传特征是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