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第二版)一二三四卷1-4册 袁行霈全套四4册本
¥
66.5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袁行霈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64824
出版时间2005
版次2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15-08-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作 者:袁行霈主编 正版二手书 有少量笔记和勾画 不影响阅读!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本: 2005年第二版
字 数: 570000
版 次: 2
页 数: 490
印 次: 7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040164824
包 装: 平装
出版时间: 2005-7第2版
定价:第一卷¥26.9 第二卷¥42 第三卷¥35.2 第四卷¥46.9
《中国文学史》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深入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这次修订,在保持原来的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特色、结构和篇幅的前提下,弥补已发现的缺失,使之更加完善。修订工作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一、修正明显的错误;二、审慎地增加新的资料,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三、进行必要的增删,使体例和文风进一步统一。
内容简介
本书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深入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这次修订,在保持原来的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特色、结构和篇幅的前提下,弥补已发现的缺失,使之更加完善。修订工作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一、修正明显的错误;二、审慎地增加新的资料,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三、进行必要的增删,使体例和文风进一步统一。
本书适合作为高校中文系的通用教材,亦可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学习参考。
书名1:高教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
目录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七章 汤显祖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八编清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第四章 《聊斋志异》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六章 《红楼梦》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文学史年表
研修书目
后记
第二版后记
书名2:高教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
目录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文以
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
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辽金诗文的成就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二章 柳永与北来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四章 苏轼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二章 关汉卿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九章 元代诗文
文学史年表
研修书目
书摘插图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在唐末五代一度衰颓之后,得到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更加紧密地把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倾向于通俗化,这两种趋势也得到继续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词这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整个文学史的大视角来看,宋代文学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它是中古文学第二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公元960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恭帝年幼,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利用手中的兵权,乘机发动陈桥兵变[1],建立了宋王朝。此后20年间,宋王朝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宋王朝决定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太祖即位的次年,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禁兵统帅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引,封他们为仅有虚衔的节度使,从而根除了将领拥兵自重乃至割据叛乱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宋王朝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
……
书名3:高教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
目录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体辨析到
总集的编纂
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的文学思潮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乱世与乱世文学
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寒士的不平
文学家族
宗族与伦理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
自然与真
言意与形神
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
从玄言到理趣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
文人与佛教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
故事性的加强、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正始文学
两晋文学
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
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
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
曹丕与七言诗
第二节 曹植
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五言
诗的发展
后世诗人的认同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七子之冠冕”王粲
仗气爱奇的刘桢
陈琳、阮璃等
蔡琰与《悲愤诗》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
人生短暂的哀叹
强烈的个性表现
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
苦闷与旷达
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
嵇康与应璩的诗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政治旋涡中诗人们的浮沉
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
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
第二节 左思、张协与刘琨
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寒士的不平与抗争
典以怨的诗风
与建安风骨的再现
张协兄弟的诗
刘琨的诗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溯源
乖远玄宗与坎(土禀)咏怀
文采富艳寄托高远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兰亭诗的主题及审美价值
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文人的心态
玄释合流
心隐与适意:因循自然与玄理的阐发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
仕与隐的选择
贫与富的交战
……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七章 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南北朝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三章 李白
第四章 杜甫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诗人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十一章 李商隐
第十二章 词的初鐊及晚唐五代词
文学史年表
研修书目
书名4:高教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
目录
总绪论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写和体制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第四节 《战略策》的文学成就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第三节 《离骚》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七章 东汉文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