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30 九品

仅1件

河南信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城山智子、唐磊、孟凡礼、尚国敏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3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24

师院旧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城山智子、唐磊、孟凡礼、尚国敏 著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3
  • 版次 1
  • ISBN 9787214060297
  • 定价 2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0页
  • 字数 23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每一个与国际金融与商品市场相联系的经济体都受到了冲击。《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不仅意在表明中国无法逃避资金流动和贸易急剧下降的后果,而且还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中国历史的新视角。大萧条是现代中国的分水岭。在以金本位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中国是唯一使用银本位的国家。国际银价的波动侵蚀了中国的货币体系,并破坏着中国的经济稳定。为了应对严重的通货紧缩,国家对市场从自由放任转向调控干预。用不同的外汇标准构建新的货币体系,要求审慎的政府管理;最终经济复苏与币制改革的进程导致了整个中国经济政治化。通过对大萧条冲击与其后经济复苏过程的分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考察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关联下,国家—市场关系的转变。
【作者简介】
城山智子:日本东京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曾为美国富布赖特、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现为一桥大学副教授,专攻现代中国经济史,特别是金融与银行、商业合同与法律、以及贸易港口城市之经济等。其博士论文为《萧条下的中国:1931—1937年间长江三角洲下游的地区经济》(哈佛大学, 1999); 最新研究成果为“负债中的公司:1895-1937年间长江三角洲下游纺织业财务安排之研究”(见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298-326)。目前,城山智子博士正在共同主持日本多所大学合作大型研究课题“帝国与网络: 亚洲地区经济秩序” 。
【目录】
译者的话导论
银本位的中国: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大众预期与金融危机
市场、政府和货币体系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两次危机及其后本书结构上卷通货膨胀与自由放任的年代:1931年之前的经济趋势
第一章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
中国的银本位
作为货币或商品的白银
作为白银交易商的银行:平价与市场汇率
白银价格及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小结

第二章工业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
棉纺业
缫丝业小结

第三章公司负债:资本积累问题
资本积累:企业家的初始问题
寻求贷款与银行贷款合同条款
债务与公司管理
小结下卷萧条年代,1931-1937年:经济与政治的转变

第四章农村崩溃
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农村地区的贸易状况
农村金融机构的崩溃
农村的崩溃:一个城市问题小结

第五章工业萧条
缫丝业
棉纺业小结

第六章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
城市繁荣的幻象:1929年10月至1931年8月
银行延误清偿:1931年9月至1934年6月
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1935年11月小结

第七章应对危机:1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的外交背景
1935年11月4日的币制改革
从大萧条中复苏小结2

第八章成就与局限:经济政策与国民政府再考查
缫丝业的复苏
棉纺业的复苏
农村金融的重建
小结结论
银本位与中国的工业化
货币体系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与世界经济译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