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再生能源展望2016
¥
36
1.3折
¥
280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仲颖、单国瑞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1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仲颖、单国瑞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1
-
版次
1
-
ISBN
9787030514134
-
定价
28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72页
-
字数
9999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中国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是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战略的研究智库,已经确定每年出版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展望报告。报告将为中国的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分析基础,促进可再生能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充足的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成为中国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基于对整体能源系统自下而上的详尽分析,研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有效接纳的解决办法,探讨能源转型对中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综合影响。今年的展望报告通过两个情景的对比,将重点研究未来中国2030年能源体系的发展变化,分析不同政策手段对于促进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影响。
- 【目录】
-
前言作者说明执行摘要第一部分形势篇一、能源发展总体形势(一)基本情况1.中国能源发展有效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增速趋于平稳3.非化石能源占比虽然仍旧不高,但比重明显增加4.能源供应仍以煤为主,但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几十年来的水平5.石油表观消费量整体呈上升趋势6.天然气表观消费量明显增加7.工业部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二)面临的问题1.粗放低效的能源开发利用导致资源大量浪费和耗竭2.长时间高强度能源资源开发造成诸多严重的生态环境灾害3.大规模的化石能源粗放式利用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4.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形势(一)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始进入大范围增量替代、区域性存量替代的新阶段(二)中国已成为大的风电市场(三)自2013年开始中国新增光伏应用规模成为(四)近年来中国生物质能一直均衡稳步发展(五)中国可再生能源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六)中国已建立了完整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支持政策体系三、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问题及挑战(一)中国可再生能源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二)可再生能源处于困境的原因分析1.用电增速大大低于预期2.电源增长处于历史新高四、可再生能源未来发展新动力(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提供巨大动力(二)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非化石能源指出发展方向和要求(三)应对气候变化要求更高非化石能源中长期发展目标(四)全面深化经济和能源电力改革为可再生能源政策和制度环境提供巨大改善空间第二部分情景篇五、能源系统转型发展的原则暨指南(一)情景设计的指导思想1.“三线”思维发展理念2.“非零和”发展宗旨(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的社会经济约束1.社会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2.生态环境——再现碧水蓝天的“美丽中国”3.能源发展——低碳绿色电力拥有未来(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的前提假设1.经济社会发展假设2.生态环境约束假设3.非化石能源目标假设4.终端用能高比例电气化假设5.中国不开放内陆核电假设6.可开发风能太阳能资源满足率假设7.火电机组调峰假设8.需求侧响应技术假设9.友好型电网发展假设10.电力市场化进程假设(四)总体分析思路及研究方法六、端能源需求和结构调整方向(一)终端能源需求分析方法(二)终端能源消费现状和结构调整要求(三)工业部门1.工业化进程与能源消费2.工业部门终端能源需求分析框架3.技术产业进步和能源强度变化4.用能技术和能源品种结构5.工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耗(四)建筑部门1.城镇化与能源消费2.建筑部门终端能源需求分析框架3.建筑用能技术4.建筑部门终端能源需求(五)交通运输部门1.交通用能趋势和分析框架2.道路交通与汽车销量3.非道路运输4.交通部门能源需求(六)农业和建筑领域(七)终端能源总需求七、电力和热力生产转型(一)电力部门情景分析1.政策驱动因素2.调度运行规则驱动因素3.成本驱动因素(二)各类发电技术容量部署约束1.基于政策的约束2.基于资源的约束3.基于市场的约束4.水力发电、核能和天然气的开发5.电力系统发展(三)电力消费量需求预测(四)风电1.资源潜力2.成本下降预测3.总体发展规模和布局4.分省发展规模和布局(五)太阳能发电1.资源潜力2.成本下降预测3.发展规模和布局4.分省太阳能发电布局(六)生物质能发电1.资源潜力2.发展现状3.技术经济情况4.总体发展规模和布局5.分省发展规模和布局(七)煤电1.2015年部署情况2.新增容量约束3.机组退役4.新增燃煤机组容量5.发电装机过剩会导致设备利用效率低下6.重点发展具备灵活性的新技术7.不同地区电厂的作用和类型存在差异8.2030年燃煤机组的分布9.中国煤电的未来(八)天然气发电(九)储能、电动汽车智能充电及工业需求响应1.抽水蓄能2.电动车辆和智能充电3.电动车辆电池的回收利用4.新电池技术和压缩空气蓄能5.热泵和电热锅炉6.需求响应7.市场环境中的储能和需求响应运行(十)电力传输1.2020年之前规划的电网输电通道情况2.2021~2030年基于模型的电网输电通道情况3.2015、2020和2030年电力省间输送情况(十一)区域供热和储能1.通过区域供热提供的灵活度2.区域供热生成的用电(十二)电力系统的排放和经济成本八、能源系统转型及影响(一)其他能源加工转换领域(二)一次能源消费1.总体情况2.煤炭消费3.可再生能源及非化石能源占比(三)能源转型的环境和宏观经济效益1.环境影响2.宏观经济影响……第三部分政策篇
作者介绍
序言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