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夫卡现象学(签名本)
  • 卡夫卡现象学(签名本)
  • 卡夫卡现象学(签名本)
  • 卡夫卡现象学(签名本)
  • 卡夫卡现象学(签名本)
  • 卡夫卡现象学(签名本)
  • 卡夫卡现象学(签名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卡夫卡现象学(签名本)

30 7.1折 42 八五品

仅1件

山东威海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志明 著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3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以图为准品自定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胡志明 著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3
  • 版次 1
  • ISBN 9787503931932
  • 定价 4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00页
  • 字数 410千字
  • 丛书 人文博士论丛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以文学为使命的作家,卡夫卡应当属于当代主义文学,卡夫卡文学表面上看很传统,实质上却是具有着对于现代理性的一种颠覆性的解构功能。他的精神品质似乎更接近后现代思想家,他文学的审美品格也更像是后现代的经典。卡夫卡确实处在“现代与后现代相遇之处”,处在现代与后现代两种文化品格的交汇处。
卡夫卡是一个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长起来的“游牧文学”的代表。卡夫卡文学的“解构”特征,既不同于现代主义,其解构的力度远远地超出了现代主义范畴,其强劲的颠覆性,可与后现代主义相媲美;卡夫卡文学的“解构”特征,也不同于后现代主义,其解构的效应是间接地发生的。卡夫卡在文学中总是把自己作为直接的、唯一的解构对象,是一种“自我性解构”,卡夫卡文学解构的意义或许更为深远,更符合人类文化自我发展中所必需的一种内在机制。
《卡夫卡现象学》是一部力作,这部著作是从卡氏作品中寻觅特殊的文化意义,可以称为一部思想史研究著作。作者将卡夫卡放到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来考察,发挥卡夫卡文学世界所蕴藏的文化乃至哲学意义。在这一视角中,作者对卡夫卡作品中“弱者”形象予以特别注意,为他的文化解码绘制一幅“弱者”生存图,显示出卡氏作品中突破威权的政治寓言。这部著作思路开阔,立论高远,分析细致而透辟,尤其在涉及思想史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上有精邃的见解,可称是国内卡夫卡研究的翘楚之作。
【作者简介】
胡志明,男,上海人。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分会事。曾著有《文化学导论》(与人合著),《中华艺术文化辞典》(编委、“比较篇”主编)。2000年以来,主要从事卡夫卡研究和大江健三郎研究,发表论文30篇,仅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就发表了5篇。
【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章当代性的“神话”现象学
第一节坚不可摧的“原罪”--卡夫卡的犹太文化渊源
第二节沉默的理性--卡夫卡与西方现代文化理性
第三节绝望的祈祷--卡夫卡与“布拉格”的悖谬式生存

第二章“恐惧”的精神现象学
第一节恐隕:信仰的依据与生存的体验--卡夫卡对克尔凯郭尔的接受与批判
第二节孤独:傲世与避世--卡夫卡与尼采的一种比较
第三节存在:无言所是与极言所非--卡夫卡的存在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之比较
第四节自由:趋向“介入”与自我“束缚”--卡夫卡的自由观与萨特的自由论

第三章“弱者”的生活现象学
第一节被放逐的人--解析《美国》的多重寓意
第二节被剥夺了继承权的儿子--“儿子们”系列作品中的“父亲情结”
第三节“地下人”的后代--《地洞》与《地下室手记》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永远地等待判决的被告--K.们的两种生存状态
第五节“未完成的人”--卡夫卡创作中的动物主题

第四章“城堡”的社会政治现象学
第一节威权政治的文化图像--卡夫卡笔下的父亲形象
第二节一个来自心灵孤岛上的政治预言--《在流放地》的一种读法
第三节官僚政治的图形学--卡夫卡创作中的“办公室”形象

第五章“变形”的文学现象学
第一节“第三时”的小说美学--卡夫卡与米兰·昆德拉小说美学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另类的语境--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
第三节严无”意味的形式--卡夫卡小说的拟寓言结构

第六章“自我性解构”的文化现象学
第一节绘出“椭圆”的世界图像--本雅明论卡夫卡创作
第二节“斟字酌句”与“非同一性”--阿多诺的卡夫卡批评
第三节“少数族文学”的奠立者--德勒兹(与瓜塔里)欲望政治哲学中的卡夫卡
第四节卡夫卡的省略与省略的卡夫卡--德里达《在法的前面》的解读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