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劇宫譜 鼎盛春秋 第一集
  • 譚劇宫譜 鼎盛春秋 第一集
  • 譚劇宫譜 鼎盛春秋 第一集
  • 譚劇宫譜 鼎盛春秋 第一集
  • 譚劇宫譜 鼎盛春秋 第一集
  • 譚劇宫譜 鼎盛春秋 第一集
  • 譚劇宫譜 鼎盛春秋 第一集
  • 譚劇宫譜 鼎盛春秋 第一集
  • 譚劇宫譜 鼎盛春秋 第一集
  • 譚劇宫譜 鼎盛春秋 第一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譚劇宫譜 鼎盛春秋 第一集

第一集,鼎盛春秋(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浣纱记、鱼藏剑)

1500 八五品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试渊 署

出版社线装书局

年代不详

装帧线装

页数60页

上书时间2024-07-08

书香开悟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此书木刻版,长:21CM,宽17CM。筒子页,共计:30筒60页。第一集,鼎盛春秋共有: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浣纱记、鱼藏剑,5折曲谱。封面书口上下缺一小角。内页上部有水渍,封底页有字迹。详看图。
商品描述
再谈《谭剧宫谱》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戏曲艺术的流传还有赖于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这种方式固然有其优点,但很多时候,师傅的“敝帚自珍,秘不外传”或者是有心相传,不得其人,很多优秀的技艺便就此湮没无闻。明清时期出现了用工尺谱记录昆曲乐谱的方法,这是昆曲传播的一大法宝,这使得昆曲艺术在其创立成熟之后数百年里虽屡有兴衰之起伏而犹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相对于昆曲,其他戏曲样式则显得过于落后,直到解放初期,大多还仅靠有唱词无乐谱,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京剧,贵为中国的国粹,它的形成固然脱胎于汉调和徽调,但其发展与成熟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于昆曲经验的继承与吸收,这其中,对于昆曲工尺谱记谱方式的引进与学习便是一例。早期的京剧演员大多是学习过昆曲的,即便现在,在京剧传统剧目中仍保留有大量改编自昆曲的剧目,京剧的武戏大多用昆腔演唱,还有很多剧目压根就是完全照搬了昆曲的演出,所以早期的京剧演员熟悉昆曲的工尺谱,很多还能自己为京调打谱,用工尺谱来规范演唱,所以在后来保留下来的京剧剧本中也常能看见工尺谱的身影。而下文所记之《谭剧宫谱》,虽然出现较晚,但仍不失为用工尺谱注释京剧折目的样本文献。

    说起《谭剧宫谱》,便不能不说京剧名票陈彦。陈彦衡,又名鉴,字新铨,人称“陈十二爷”,四川宜宾人,京剧名票。擅胡琴,对京剧生旦唱腔深有研究。他与京剧界众多知名人士如谭鑫培、梅雨田、孙春山、林季鸿等均有交往,梅兰芳、余叔岩、言菊朋、孟小冬等都曾得到过他的指点。陈彦衡曾用工尺谱记录谭腔,被梅兰芳称为“创举”。迁居上海后,主编《戏曲月刊》专栏《戏曲丛谈》。晚年以教戏为业,门徒逾千,如王少卿(梅兰芳琴师)、李佩卿(余叔岩琴师)、杨宝忠(马连良琴师)等均是陈氏的门人。陈彦衡宗谭,是谭派的拥趸,又长期向梅雨田请教胡琴技艺,交往密切,梅雨田为谭鑫培操琴多年,对谭派精髓见解独到,梅陈二人曾以工尺谱的形式合作记录了大量谭派乐谱,开工尺谱记录京剧唱腔之先河。1914年梅雨田逝世,此后又三年,1917年,谭鑫培逝世。一时间,出于对谭派艺术的喜爱,和对谭派艺术随谭鑫培之死湮没无闻的担心,社会上很多人均希望谭派乐谱能够编辑出版,公之于众,而能担此事者“舍陈君又谁属乎”(林季鸿语)?于是,1917年5月,在谭鑫培逝世当月,由陈彦衡牵头,作新社负责印刷,《戏选》第一册面世,“名为戏选,亦如文选采择精华之微意”。是书本拟将陈彦衡手中的众多谭派乐谱分期出版,每期排印四种,每册之中“其词句老生部分悉依据谭氏原稿,不加删减,其他配角词句唱调,亦依当时著名伶人为据,以存其真。唱词旁缀胡琴工尺及各种曲牌,又当年梅氏(梅雨田)之遗音也。至剧中唱念做派,以及锣鼓点之起落,板眼之标记,无不记载详明,纲举目张,与普通剧本之简略廻非同日而语x1”。书中《弁言》,署知非子,其中详记编行是书的初衷以及书中的版式规范,其中谈及戏剧之道“说白、唱工、身段、神情四者不能偏废。身段神情在乎形式,说白唱工尤重字音。唇舌牙喉鼻,谓之五音,而每字有尖团之分;平上去入谓之四声,而平有阴阳之别,阳平沉着,阴平清越,上声高亢,去声低柔,入声短促,不易之理x2”,可谓颇有见地,虽至当下,读之亦受教益。《戏选》一书原定将谭派精髓数十种次第出版,但因为种种因素的制约,仅出版了一册,即告中断。一年后,陈彦衡又开始筹备《说谭》一书的出版,目前所见的谭派《说谭》一书,共收录谭鑫培《武家坡》《天雷报》《清风亭》三种。此后又过了13年,陈彦衡编,潜乐社出版之《燕台菊萃第一辑——全本探母回令》问世,这是陈彦衡谭派文献的最后一部。以上三种堪称后世研究京剧发展及谭派京剧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料。1933年,陈彦衡于成都逝世,享年65岁。

    此后又二十年,寓居香港的京剧票友王玉书与仍在国内的京剧票友罗亮生、许良臣等人有感于当时京剧老生一派宗余(叔岩)者多,宗谭(谭鑫培)者少,谭派乐谱湮没无闻,昔年陈彦衡“虽有陆续谱出之志,惜未竟全功”,于是兴念“爰继陈子之志,有谭剧宫谱之作”x3。王玉书,京剧名票,曾参加上海京剧票房“振声社”,后寓居香港。罗亮生(1889—1971),京剧名票,有“票界老谭”之称,广东大埔人,旅居上海,民国初年主持雅歌集票房、工老生。20年代研究谭派,为陈彦衡十大弟子之一,著有《上海京剧票房及票友》 、《戏曲唱片史话》等。许良臣,著名票友,“谭派四大金刚”名列第一,曾参加上海乐天票房,晚年在上海从事京剧研究,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京昆实验剧团的顾问。程京荪,谭派京剧票友程君谋的长子,亦擅谭派,且能操琴。朱光蓉,生平不详,或也是一位京剧票友。此次刊行的《谭剧宫谱》,选用王玉书、罗亮生、程京荪等藏陈彦衡谭派宫谱为底本,每一集前均有王玉书、罗亮生等人的序言,详述刊行谭剧宫谱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各剧的版本来源。仅就目前所见,此书共刊行了七集,第一集刊行于1954年,第七集刊行于1957年。所收剧目如下:第一集,鼎盛春秋(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浣纱记、鱼藏剑);第二集,法场换子、举鼎观画、定军山、阳平关;第三集,武家坡、天雷报;第四集,卖马当锏、辕门斩子、王佐断臂、梅龙镇;第五集,连营寨、天水关、桑园寄子、洪羊洞;第六集,捉放曹、南阳关、清官册、状元谱;第七集,失空斩、李陵碑、击鼓骂曹、打棍出箱。其中如第三集,大体直接照搬了陈彦衡之前刊行的《说谭》,但《说谭》中原只收录了谭鑫培一人的老生单片唱段,为了方便阅读,王玉书还与程京荪一道补入了陈德霖的青衣单片及王长林的老旦单片,这更增加了本书的资料价值。《谭剧宫谱》全书采用的是手写上版,油印线装的方式,印数无多,流传甚罕,近十年间仅见过一套半,不过区区十数册,实在难得。

    《谭剧宫谱》第七集于1957年刊行,此后数年(1959年-1962年),陈彦衡订谱,郑隐飞、陈富年整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音乐出版社(后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谭鑫培唱腔集》(一至三集)正式面世,这其中抑或也有《谭剧宫谱》一书的功劳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书木刻版,长:21CM,宽17CM。筒子页,共计:30筒60页。第一集,鼎盛春秋共有: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浣纱记、鱼藏剑,5折曲谱。封面书口上下缺一小角。内页上部有水渍,封底页有字迹。详看图。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