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1.59 4.4折 ¥ 4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萧涤非著;萧光乾、萧海川编
出版社文津
ISBN9787805547268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31577470
上书时间2024-12-31
001?/?追求生存尊严的绝唱
??? ?——谈汉乐府《东门行》
014?/?孤儿遇生 命独当苦
??? ?——说汉乐府《孤儿行》
021?/?一反传统 尽情烘托
??? ?——谈汉乐府《陌上桑》
029?/?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
??? ?——谈左思《娇女诗》
045?/?贤相慈母:常回家看看的唐代版
??? ?——谈张九龄《耒阳溪夜行》
054?/?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谈杜甫《望岳》
059?/?附:再谈《望岳》
065?/?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谈杜甫《春望》
073?/?痛并奉献着:平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悲壮诗史
??? ?——谈杜甫《石壕吏》
083?/?附:谈《石壕吏》
095?/?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 ?——谈杜甫《新婚别》
105?/?投杖出门为国殇
??? ?——谈杜甫《垂老别》
116?/?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谈杜甫《蜀相》
125?/?忧国愿年丰 好雨润无声
??? ?——谈杜甫《春夜喜雨》
137?/?不是爱花即欲死:爱美的颠狂之歌
??? ?——谈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158?/?对祖国的无限关怀:每依北斗望京华
??? ?——谈杜甫《秋兴八首》(其二)
162?/?故国平居有所思
??? ?——谈杜甫《秋兴八首》(其四)
165?/?不眠忧战伐
??? ?——谈杜甫《阁夜》
170?/?关于杜甫诗《漫成一首》
??? ?——兼谈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古典诗歌赏析题的失误
174?/?堂前扑枣任西邻:充满伟大的人道精神的心曲
??? ?——谈杜甫《又呈吴郎》
181?/?人生苦旅 苍凉之吟
??? ?——谈杜甫《登高》
184?/?群英零落 盛会难再
??? ?——谈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
188?/?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 ?——谈刘禹锡《金陵怀古》
190?/?反“天命”的宣言
??? ?——谈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193?/?国家统一的赞歌
??? ?——谈刘禹锡《平蔡州》(其二)
196?/?玄都观里桃千树 前度刘郎今又来
??? ?——谈刘禹锡咏玄都观二绝
200?/?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 ?——谈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0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 ?——谈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7?/?国破家亡的凄凉景色
??? ?——谈李后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211?/?推翻历史三千载 自铸雄奇瑰丽词
??? ?——学习*《贺新郎·读史》
225?/?附录一?谈中学读诗
236?/?附录二?杜甫与自学
253?/?编后记
本书在“心赏”上,随情适性,不拘一格。并没有多么严格的体例,但也有几点需要说明一下:
*,关于风诗。风诗,就是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哀乐的写实的诗歌,就是民歌和受民歌影响的诗歌,也就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文学珠玉。
《诗经》中“大部分是风诗,是老百姓的民歌”。风诗就是“风”。萧涤非先生说:“什么是‘风’?这便是《诗经》中的‘二南’和‘十三国风’,这便是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辞。一句话,这便是生动活泼的人民的语言——民歌。什么是骚和雅?这便是接近民歌受民歌影响的文人制作。”(《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上编)黄节先生有《汉魏乐府风笺》,专指《相和歌》和《杂曲》。闻一多先生有《风诗类钞》,专指《国风》。萧涤非先生早年在清华读书,黄节先生开了六门课,对他影响*的就是《诗经》和《汉魏乐府风笺》。因此,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历代风诗选》,把从《诗经》以下直到清末黄遵宪,所有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诗,做了一番检查。孤儿寡母之哭声,沧浪黄泉之叹息,在他心里留下不泯的印象。由此先生研究古典诗歌主要侧重于风诗,并树起他一生学术研究的两座高峰:汉乐府和杜甫诗。从《风诗类钞》《汉魏乐府风笺》到《历代风诗选》(及其研究院毕业论文《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呈现出一种继承与创新的顺延的关系。风诗以忧患意识为风标,乃“发愤之所为作”者,是中国历代诗歌的精华,“为后世创造性文学的源泉”(范文澜《中国通史》),“可当社会史料、文化史料来读,对于文学的欣赏只有帮助无损害”(《闻一多全集·风诗类钞·序例提纲》)。风诗传统,源远流长,足可赏鉴。“一件东西之所以能够流传很久,往往不是因为它复杂,而是因为它简明。”“背后却有很深厚的积淀。”因此本书编辑的思路是在通俗性前提下,力求为普通读者在有限范围内显现风诗从古代到当代一脉相承的粗线条轮廓。主要选录萧先生有关汉魏六朝隋唐宋以及当代风诗名篇的鉴赏文字,金元明清部分尚未发现有先生的赏析,暂付阙如。
第二,关于心赏。心赏,本谓心所爱乐也。谢灵运诗:“满目皆古事,心赏贵所高。”这里取自萧先生诗《哭朱自清先生》:“敢云心赏绝,实有意寒时。”此两字唐人常用。张九龄诗:“良辰不可遇,心赏更蹉跎。”白居易也有“心赏期在兹”“可怜心赏处”之句。萧先生说,卢思道《从军行》“此篇固唐人之所心赏者”。心赏,这里就是欣赏,就是用人道的精神、历史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去解读写实作品。萧先生说:“分析、理解是欣赏的基础,有时它本身就是欣赏,比如你解释得对,有说服力,读者都点头,这就是欣赏。”(吴明贤《恩师萧涤非先生二三事》)这主要是从对面、从效果来说的。从自身的过程而言,萧先生的心赏风诗,和杜甫的“亲风雅”“近风骚”正相一致,就是要向民歌学习。杨伦《杜诗镜铨》说:“惟设身处地,因诗以得其人,因人以论其世,虽一登临感兴之暂、述事咏物之微,皆指归有在,不为徒作。”这就是以诗为主的知人论世法。其关键在于“设身处地”,就是“感情移入”,推心置腹地与诗人做思想情感的交流,达到“但觉为吾诗,而忘其为子美诗也”的境界。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摄吾之心印杜之心,吾之心闷闷然而往,杜之心活活然而来,邂逅于无何有之乡,而吾之解出焉。”这就是心赏。然而诗歌乃是一种情感的东西,浅尝辄止,易存一种玩忽诗歌之心,所以推究先生之心之所以爱乐风诗者,“乃将以启发人之善心,使百姓同归于和,而非以满足个人耳目之欲望”(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就是培养人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人道精神和忧患意识,而不仅仅是个人审美感受。这也就是闻一多、朱自清两先生倡导的“用白话注解古典文学”的学术研究通俗化的路子。余冠英先生说:“朱自清先生曾提倡用白话注解古典文学,他自己曾作过《古诗十九首释》。闻一多先生也曾经发愿要做这样的工作,他的《风诗类钞》里的一部分注解是用白话作的。本书注释曾参考他们的方法。”(《乐府诗选》)让风诗的倩影,在今人的心赏中鲜活起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先进文化。这就是本书编选的目的。
第三,关于编排。古往今来,鉴赏体式林林总总。袁行霈先生《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序言》说:“宋代以后的诗话、词话以及戏曲、小说的评点,大多以鉴赏为主要内容。”“考据和批评的作用在于帮助鉴赏。”本书正文为历代风诗心赏二十八篇,按当初发表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电台播讲的原稿编入。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向以“辞章优美”为人称道。故非甚有碍,不加点窜,以存真相。但个别地方,据原意在文字上稍作技术性处理,不是擅改。其中谈《孤儿行》《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是先生为培养而与光乾合作的。谈《东门行》(本词)和《耒阳溪夜行》两篇是我们*近用先生原文改写的,如有不妥,我们负责。谈杜诗的有十四篇,杜甫热爱民歌而且学得*好。《秋兴》和《登高》为合作,分别由刘乃昌、王洲明先生执笔,《漫成一首》《阁夜》两篇,是光乾因家学熏陶和工作关系而撰写并公开发表过的,作为纪念就都收入了。刘禹锡的诗清新通俗,富有民歌特色,在唐诗中别开生面,这里谈了七篇。蔡清富教授说:“讲解*《贺新郎·读史》词作的文章,不下数十篇,但以萧老的*好,故将其选入了《名家赏析》中。”*同志作为伟大诗人的诗词创作,是中国革命的诗史,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是主张学习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故作为当代风诗,选析他的这篇上乘之作。
第四,关于写作。萧先生写鉴赏里面有他的人在。这是*突出的一点。虽然“*要紧的是把该作品吃透”,但却“非徒注目游心于文字之间”。例如他学术性论文的绝笔《学习*〈贺新郎·读史〉》,是在相濡以沫五十三年的老伴刚刚去世,身体状况、生活条件大不如前的情况下,足足写了一个月,连春节都没过,有时甚至破戒抽了烟才写成的。老友臧克家先生在病榻读到这六千字,眼泪欲流,感慨万千。我们从中不仅可见他的史识、学养、沧桑之感,更依稀可见他力疾伏案的身影,他的顽强!又如《谈左思的〈娇女诗〉》,李剑锋教授指出:“从形式上来看是一篇赏析文章,但事实上是一篇因学术含量高而将传之不朽的学术论文。”“到今天为止,学术界对《娇女诗》的整体理解基本上还没有走出萧先生的视野。”(《萧涤非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上的贡献与启示》)其实这里面也深含他抗战期间幼女夭亡之悲和终无女可念之叹。这就是“先生为人做事的讲究、重情和细致”(王洲明《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的方法论意义》),他治学和为人的高度一致性的明证。所以写鉴赏往往是检验一个人学术与人品高下的试金石。林继中先生说:“赏析往往是‘软考证’,是活的考证,是对诗心的准确把握。”还说:“我还想提醒读者注意,萧先生的乐府研究,对作品的艺术鉴赏是很独到的,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决不可轻易放过。”(《萧涤非说乐府·导言》)确是经验之谈。陈祖美先生“比之以‘用钢琴演奏通俗歌曲’,实非率尔操觚者所能奏效”(《萧涤非先生风范小识》)。前年(2006),萧涤非先生百年诞辰,山东大学隆重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大家赞扬他以心血治文、坚持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肯定他爱国爱民在学术研究上的不朽贡献。这是大家对他的心赏,我们深受教益。
第五,关于章法。浦起龙说:“解之为道,先篇义,次节义,次语义。”准此,本书正文部分,一般先介绍作者、本事、背景、诗旨;再顺序串讲,随文注解;*后小结思想艺术特点或值得研究的问题。但各篇结构,或有小异,可免千篇一律之虞。倘若“偏遇艰处奥处,不肯一字放过,不敢一言牵率”,尽量寻根究底,提出意见。这也就是闻先生《风诗类钞》说的“以串讲通全篇大义。自上而下依次解释的直贯读法”。
……
谨述于济南山大东区新校3号楼
2008年3月25日
2008年4月9日修改
这首词写于1964年春,*早发表于1978年第9期《红旗》。1978年发表时所署写作时间,是根据原在*同志身边做医护工作并帮他保存诗稿的同志的回忆。
《贺新郎·读史》这首词,正如题目所标明的,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当然,*不是为读史而读史,而是为了“古为今用”,为了教育今人。
*诗词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概括性强。这一特点,在《读史》上表现尤为突出。仅用一百一十五个字,便囊括了、咏叹了以中国历史为主体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从人类诞生到归宿,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跨度长达几百万年。真是“大笔如椽”“笔能扛鼎”。
现在,就从词的上阕说起。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这三句是写人类起源和人类历史*初出现的原始社会。世界上原没有什么人类,是劳动创造了人的双手,从而也就创造了人类本身,由类人猿进化为类猿人、猿人、原始人。“人猿相揖别”,便是从猿到人的一种形象化说法。揖别就是拜别,表示珍重。虽不必实有其事,但写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不能用其他什么“别”来替代。这首句五个字,飘然而来,用以写人类的从无到有,风调尤觉十分相称,应是诗人的得意之笔。“几个石头磨过”,喻指石器时代。“石器”原是考古学名词,*把它还原为自然形态的“石头”,这就冲破了这一专门名词对创作所带有的局限,大大地开拓了词句的容量。因为无论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也不管是打制石器还是磨光石器,总而言之,都是“石头”。这样,就把长二三百万年的整个石器时代纳入六字之中了。“小儿时节”,也是个比喻的说法,指人类的童年时期。
*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致陈毅》)我以为这三句便是*好的范例。它全是用的形象化的“比兴”,而不用直说的“赋”。因而能以小摄大,举重若轻;以俗为雅,亦庄亦谐;如话家常,别饶风趣,给读者以巨大的美的享受。
……
词的下阕,紧接上文。作者进一步指明读史的方法,要运用阶级斗争观点来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要让古人牵着鼻子走。上阕基本上是敷陈其事,不加可否,而下阕则是大发议论,爱憎分明;上阕基本上是不动声色,而下阕则是情绪激昂,大声镗,上下之间的表情是很不相同的。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这一句,在结构上占有重要位置。在词的创作上有所谓“过片”。“片”即“阕”,“过片”就是由上片过渡到下片,也就是下阕打头的*句。词论家认为这一句要写得如“藕断丝连”,又如“奇峰突起”,使读者至此精神为之一振。我们现在很少填词,但这种不失为经验之谈的言论对欣赏仍不无帮助。这里的“一篇读罢头飞雪”,就是一个兼二者而有之的绝妙“过片”。读到这一句,不禁使我们猛吃一惊:什么原因,一篇读罢竟然使得诗人如此悲愤,不仅头白如雪,而且这如雪的白发还仿佛要飞了起来上冲霄汉?大家全熟悉,*是曾以“江山如此多娇”这样壮丽的词句歌颂了我们祖国大地的。牟融诗《春日山亭》:“搔首惊看白发新。”然而恰恰就是在这样美好的祖国大地上“流遍了,郊原血”。从“铜铁炉中翻火焰”以后几千年来,不管是奴隶、农奴还是农民又都处于一种被奴役、被剥削的境地。试想,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位热爱祖国的伟大诗人,读着这样一部人民血泪史,能不“忠愤气填膺”吗?把“头飞雪”仅仅归之于我国史籍的浩繁,读上一遍,白了人头,是不够的,不够阐明“飞”字所蕴含的作者的精神面貌(这句标点,主席手迹原为逗号。这里改用句号,主要是根据主席重书的另一首《贺新郎》手迹)。“斑斑点点”是指的个体文字,但似具有双重性,是文字,也是血泪。读到这两句,使我们不由地想起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借狂人之口所说的那几句话:“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歌未竟,东方白。”这是一个语带双关、意在言外的结尾,真是“看似寻常*奇崛”。它具有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性,从写实角度看,是说我这首《读史》的词还未写完,但东方已发白。*日理万机,为国操劳,经常通宵达旦,这个结尾便是无意中给我们留下一个活生生的纪录镜头。写这首词时,*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从象征的角度看,则是说,对“陈王”以后那许多同样可歌可泣的起义英雄我还没来得及一一歌颂,而中国革命已告胜利了。这样一来,就把两千多年前的农民起义和今天的中国革命很自然地焊接在一起。不仅结束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过去,而且把我们引向遥远的光明未来。有同志把“东方白”还原为象征“陈王”的起义,并说正是由于这一起义,东方的中国出现了亚洲的黎明,推翻了秦帝国,出现了两汉创造的灿烂的封建文化,这说法很值得商榷。它不像个结尾,也根本结不住这样一篇《读史》,有似悬疣。非常明显,这里“东方白”的“白”,和《浣溪沙》“一唱雄鸡天下白”的“白”,都是象征中国革命的胜利的,不能做别的理解。其区别只在,后者属于“索物以喻情”的“比”,因写作的当时是在丰泽园的灯下;而前者则兼属于“触物以起情”的“兴”,因为写成时正当东方发白,是所谓“兴而比也”。清人沈德潜评李白的七言绝句说:“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令人神远。”这对我们领会这首词的结尾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有启发。
“长夜漫漫何时旦!”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所发出的浩叹。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如果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期、壮烈的阶级斗争,这“东方白”是不会出现的。因此,牢记并运用阶级和社会观点观察人世间的一切问题,分清敌友,明辨真伪,不做那蒙欺受骗的“无涯过客”,自觉地跟党走,走国家富强、人类共同幸福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这就是我们今天读《读史》一词所应领会的弦外
之音。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这是已故南社诗人柳亚子先生赠*的诗句,可作千秋定评!我们为伟大的祖国诞生*这样的风流人物而深感自豪!
1990年1月22日
乾按:此系萧先生论文绝笔,世称好文。非常难得的是,他在夫人黄兼芬老师刚去世不久的悲痛中,在春节时间,仍秉笔疾书,甚至破例抽了烟。如此认真忘我,世间学问焉得无成!臧克家先生写道:“特别使我感动的是萧涤非同志。这位杜甫研究权威,已经83岁了,一气写了6000言!看了他仔细认真的写作态度,看了他的两句话,我百感丛生,眼泪欲流。”我愿再引蔡清富教授所说:“讲解*《贺新郎·读史》词作的文章,不下数十篇,但以萧老的*好,故将其选入了《名家赏析》中。”故弥足珍贵。“斯人已寂寥”,精神永志!
2019年3月29日
《风诗心赏》为古典文学大家萧涤非先生有关汉魏六朝隋唐宋以及当代风诗名篇的鉴赏文字,分为正文、附录、编后记共三个部分。正文为历代风诗欣赏,按萧涤非先生的自述、手稿和当初发表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讲的原稿编入;附录一为“谈中学读诗”,结合萧老自己的读诗体验娓娓道来古诗编选的“知人”“论世”“明体”三原则;附录二为“杜甫与自学”,根据萧老就“自学成才”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精心研究而留下的详细纲目和资料笔记,由其三子萧光乾承先生遗愿、持先生初衷、继先生风格而执笔成文,从“俊杰思自致”“穷未坠素业”“读书破万卷”“后贤兼旧制”“毫发无遗憾”等五方面高度概括了诗人杜甫的自学人生。
萧涤非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辞章优美,我们从中可以见识他的史才与文才。加之萧涤非先生本人特殊的人生阅历,常常能情感移入,即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与诗人做思想情感的交流,从而让风诗的倩影,在今人的心赏中鲜活起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