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长征的川籍女红军978722013841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7.55
6.3折
¥
59.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王友平|
出版社四川人民
ISBN9787220138416
出版时间2025-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32241311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友平,历史学博士,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教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等。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关于长征中川籍女红军群像的图书。本书主要从长征前夕川籍女红军的基本概况、红军各主力部队中川籍女红军的长征历程、川籍女红军参与红西路军西征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占整个长征女红军总人数90%以上的川籍女红军群体的长征历程及其重要革命作用和贡献,深刻分析评价了川籍女红军对长征精神的丰富和传承,描述展示了其巾帼英雄的风姿,同时书中还有较为丰富的人物图片,进一步丰富了图书的内容,也为进一步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提供了丰富翔实史料。
精彩内容
川籍女红军虽然主要集中于红四方面军,但她们的长征历程,与红军的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都密切相关。
1934年至1936年,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都有女红军参加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干部、战士共有32人;红二方面军(即包括原红二、红六军团)参加长征到达陕北的女红军有女干部30余人;红二十五军参加长征的女战士共有7人。这三支部队中的女红军战士大多走出了雪山草地,到达了目的地。而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红军人数最多,经历十分曲折,伤亡也最为惨重,大部分牺牲在长征和随后的西路军西征中。
川籍女红军在红一方面军中只有两名——李伯钊和甘棠,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中均无川籍女红军。李伯钊、甘棠两人的革命经历各异,但都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红色戏剧家李伯钊的三军历练、三过草地李伯钊(1911—1985),原名李承萱,出生于重庆巴县的一个书香之家。她的父亲李汉周是前清秀才,曾任县令,参加过同盟会,母亲粗通文墨,爱好文学,从小给李伯钊以一定影响。1924年,李伯钊考入重庆的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受到在此执教的早期中共领导人张闻天、萧楚女的革命思想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1925年,李伯钊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成为当地学生运动的一名骨干。同年因参加爱国学生 运动而被学校开除,后由重庆共青团组织安排赴上海大学学习,并改名为李伯钊。 1926年,李伯钊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军阀 孙传芳当局拘捕关押,同杨尚昆一起关押 在同一个拘留所的木笼子里,被杨尚昆认出。不久,杨尚昆被保释出狱后,把李伯钊被捕的消息告诉在上海大学学习的廖苏华。廖苏华对杨尚昆说:“李伯钊是在浦东的工人区担任平民夜校的教员,共青团组织正在通过济难会营救她。”①李伯钊在狱中坚贞不屈,后被组织营救出狱,1926年冬由共青团中央派送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在莫斯科与同样由党组织安排在此留学的杨尚昆结婚,从此携手走上他俩共同的革命人生之路。1930年底,李伯钊由苏联回国到上海从事革命工作。次年春,杨尚昆也由苏联回国。
1931年春,李伯钊从上海绕道香港进入闽西革命根据地。她热衷于从事文化艺术工作,被暂留闽粤赣军区政治部任宣传科科长兼闽西彭杨军事学校的政治教员,从此成为红军中的一员。同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党组织派往中央苏区瑞金。在中央苏区,她先后担任中央红军学校政①《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治教员、《红色中华》报编辑、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中华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等职,曾以“戈丽”为笔名经常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文章。1933年,她担任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所艺术学校即“工农剧社蓝衫团”学校的校长及团长,充分利用鲜活的宣传来扩大党的政治影响。1934年1月,她参加了在瑞金举行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庆祝文艺演出,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接见。同年初,蓝衫团学校改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李伯钊仍担任校长。该校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
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李伯钊借鉴留苏时看到的歌舞活动形式,创作演出了一批歌舞节目,为战斗紧张、生活艰苦的中央苏区军民提供了难得的文艺享受和珍贵的精神食粮。她由此成为革命根据地党和红军文艺宣传工作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红军戏剧界的“赤色明星”。
收起全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