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语文阅读名师导读丛书-论语故事9787558428265
  • 中小学语文阅读名师导读丛书-论语故事978755842826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小学语文阅读名师导读丛书-论语故事978755842826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0.8 5.4折 20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侯承相

出版社江苏少儿

ISBN9787558428265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0元

货号31556022

上书时间2024-12-16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侯承相,山东枣庄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长沙理工大学文新学院教师。曾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论语故事》和译著《闽国》(合译)等。

目录
\"《论语故事》导读

第一篇 仲由:孔子喜欢的“坏”学生
第二篇 端木赐:孔子最富有的学生
第三篇 颜回:好学生的样子
第四篇 卜商:《论语》的编纂者是其弟子?
第五篇 颛孙师:不受欢迎的同学?
第六篇 冉求:多才多艺与文武兼备
第七篇 曾参:承上启下的人物
第八篇 言偃: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
第九篇 冉雍:靠父母不如靠自己
第十篇 樊须:喜欢提问的“司机”
第十一篇 宰予:烂泥扶不上墙?
第十二篇 闵损:孝子应该这样吗?
第十三篇 公西赤:知与行的关系
第十四篇 有若:相貌引发的故事
第十五篇 冉耕:最早的传染病隔离案例

《论语故事》阅读检测
参考答案\"

内容摘要
《论语故事》是一部以中国古典名著《论语》为题材撰写的《论语》人物故事集。编著者精选《论语》一书中出现频次最高的15位人物——仲由、端木赐、颜回、卜商、颛孙师、冉求、曾参、言偃、冉雍、樊须、宰予、闵损、公西赤、有若、冉耕,用通俗、明快的现代汉语讲述他们在与老师孔子,与自己的同学及弟子学习、生活、传道、工作等的重要故事,论述他们的立身处世之道,并结合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情况、新时代对少年儿童立德、立言、立身的新要求,用深入浅出的故事演绎和明白易懂的说理,向孩子们阐释《论语》蕴含的儒家重点思想理念,帮助孩子早早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待人接物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让经典滋养孩子的一生。本书还约请一线语文教学名师随文进行难字注音、难词释义,扫除阅读障碍;并设计撰写导读、知识链接、成长启示、思考要点、写作积累、阅读检测题等栏目,针对每个章节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适当拓展,助力写作学习,提高阅读效率,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和思维发散,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积累与语文训练。

精彩内容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生于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比孔子小九岁,他可能是孔子的弟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卒于公元前480年,终年六十三岁。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列在“孔门四科”的“政事”科。他的老家在古时的卞地,也就是如今山东省泗水县以东的泉林镇卞桥村,那里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fù)只有大约二十五公里,和孔子一样,子路也是鲁国人。因此,当孔子声名鹊起之时,子路就很容易得知孔子的为人与事迹,这也是他能够跟从孔子学习的便利条件。
求学之路子曰:“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子路出生那一年,孔子也只有九岁。由于很小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孔子这时候正跟随外祖父颜襄学习。
少年时期的子路并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根据《史记》的记载,他常常在头上戴一顶和公鸡的鸡冠类似的帽子,或者是将公鸡的毛插在自己的帽子上,腰里佩着一把用公猪的皮装饰的宝剑,或者是将公猪皮做成剑鞘(qiào),总之,他总是喜欢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放纵不羁(jī)爱自由的性格。我们可以想象,在两千多年前的山东农村里,年少的子路带领着一群顽皮的孩童,整日在村里追逐打闹。对于子路来说,这种生活或许是无忧无虑的,但对望子成龙的父母而言,看到儿子的这些行为,或许只能叹一口气,失望地摇摇头吧。
终于有一天,子路的父母听说离自己不远的曲阜有一位名叫孔丘的老师,愿意教平民家的孩子,而且不管学生的素质如何、是否聪明,他都一视同仁(不分厚薄,同样看待),不会将家庭条件不好或者性格顽劣的学生拒之门外,因此他们就打定了主意,要把子路送到孔丘那里去学习。可是当他们把这个想法告诉子路后,刚刚进入青春期、性情极为暴躁的子路表现出极不耐烦的神色,大声朝自己的父母叫道:“孔丘就是那个整天只会摆弄祭祀(jìsì)用品的中年人吗?我听过这个人,非常讨厌他,肯定不会跟他学的!”父母听到后也只得摇摇头,默默走开。有意思的是,孔子只比子路大九岁,这个时候也不过二十多岁,但在子路口中竟然成了“中年人”!
就像所有的孩子都拗(niù)不过自己的家长一样,顽劣的子路最终还是被父母说服,来到孔子家里先“试学”几天。不过他心里打定了主意:我虽然来了,但肯定会想办法让老师讨厌我,最后让他把我赶走,这样我回家就能跟父母交代了。
孔子的家在美丽的曲阜小沂(yí)河北侧,家门口有一条更小的河,叫洙(zhū)水河,是小沂河的一条支流。春天河水哗哗啦啦地流过村庄,村里的女人们都在河边洗衣服。河边的柳树随风扬起,舞着新绿的枝条,村子里的孩童们都在黄土路上跑着,追着,喊着,释放着无穷的活力。跟着父亲前来拜师的子路正垂着脑袋顺着村外的路走来,边走边用脚踢着路中央的石子,显出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还没等子路的父亲前去打听孔子的家在哪里,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就随着春风飘了过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循着读书声,子路抬起头来,跟着父亲快走了几步,不一会儿就到了孔子家门前。大门敞开着,门槛(kǎn)比平常人家的稍高,大门内的院子里有十几个总角孩童正在摇头晃脑地背着这篇《诗经·小雅·鹿鸣》。一位身高九尺的先生在学生旁边踱着步,手背在身后,他的头顶和平常人很不一样,平常人的颅骨都是中间高四周低,而他竟然四周高中间低,像是在两座小山中间有一个低谷。子路的父亲心想:这位应该就是孔丘先生了,难怪他的名字叫丘,原来是从头顶的样子得来的呀!
这时候,孔子也注意到了门外的父子俩,缓缓向他们走来。父亲赶忙带着子路迎上前去,表明来意。听罢子路父亲的介绍,孔子打量了一下这个带着傲气却又稚气未脱的孩子,微微一笑,“那就让他先留下吧。”虽然已经进了老师的门,每天跟着老师一起读书学习,但子路还是压不住自己的性子,看到老师不急不缓、从从容容的样子,他就觉得烦。因此他常常顶撞孔子,甚至有时候还能抓住孔子话里的漏洞,当着同学的面嘲笑孔子。慢慢地,同学中也有几个调皮的跟子路做了朋友,还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大”,似乎要故意跟老师对着干。孔子把这些都看在眼里,却不批评他们,而是设计出了一些礼乐仪式,比如祭天、祭祖、婚丧嫁娶的礼仪。这些对于富有好奇心的子路来说简直是另一个天地,他每到这个时候都安静地看着孔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把这些都记在心里。
终于有一天,子路探亲回家时让自己的母亲缝制了一套儒服,模仿着孔子的衣着动作,来到了孔子面前,深深地向自己的老师行了一礼,并且向老师献上了父亲早已准备好的“学费”——一捆肉干。这捆肉干有十条之多,是家里省吃俭用很长时间才买回来的,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那个时候,学生拜师必须带着拜师礼,当时叫作“束脩”,后来这个词就成为老师薪水的代称了。子路的家里并不富有,他要经常帮着母亲上山去挖野菜回来佐餐,而肉干更是一年中只有祭祖时才有机会解解馋的珍贵之物。因此当子路看到父亲准备这一捆肉干时,他的眼神里似乎多了一丝成熟,感受到了父亲对这位老师的敬重和对自己成才的希望。
孔子看着眼前这个曾经顽劣的学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从此,子路就在孔子家里学习生活,日后又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学生有很多,但有些人来得晚,有些人中途离去,从始至终跟着孔子不离不弃的就只有子路等几个学生而已。孔子曾经颇为感慨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就是说,如果孔子的德政与礼制的主张得不到各国国君的采纳,无法施行的话,孔子可能会决定乘一艘小船漂洋过海,从此隐居不出,而到了这种境地,仍然跟着自己的可能只有子路一人了。这句话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子路这位爱徒在孔子心中的地位,而子路听到孔子这么说之后也是开心不已。
在跟着孔子学习的时候,子路还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听完老师的话之后不马上去做,而是再等一会儿,看看老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嘱咐,这也能体现出子路外粗内细的性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