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评传(修订本)978754581694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2
6.7折
¥
4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张作耀
出版社上海书店
ISBN9787545816945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9787545816945
上书时间2024-12-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魏的实际建立者。他出身于既有权势,又其富有的家庭。祖父曹腾是汉末有名的宦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出钱买官,竟至太尉。曹操自幼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因而从少年时代起即为世人所注目。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进入仕途。他在镇压农民起义军和军阀混战过程中壮大了自己,进而迎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鞍马劳顿,倥偬军旅数十年。平袁术,擒吕布,消灭袁绍父子,收降张鲁,战马超,北讨乌桓,南击孙权,西战刘备,终于打下了北方一片天下。
张作耀著的《曹操评传(上下)》对于曹操总体评价的历史定位是,肯定其事功,非难其为人。因而,他的功业及其思想大都得到了肯定,为人谲诈的一面也如实作出反映和评论。该肯定的,充分肯定、该否定的,用语也不乏尖刻。
目录
导言
上篇
第一章 社会、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
一、动荡的社会背景
二、模糊不清的家世源流
三、任侠放荡的少年时代
四、初入仕途,急立名誉
第二章 在大乱中谋发展
一、称疾归里,待机乡间
二、间行东归,起兵讨董卓
三、谋不为用,“我自西向”
四、在镇压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
五、中原始逐鹿
第三章 迎帝都许
一、酬夙志,迎帝都许
二、揽权力,百官总己以听
三、权时宜,重用贤能
四、行屯田以资军食
第四章 用兵东南
一、先打弱近之敌,南征张绣
二、以敌制敌,东讨袁术
三、先抚而后击,长驱伐吕布
第五章 统一河北
一、以弱制强,官渡胜袁绍
二、乘敌内乱,讨平袁氏兄弟
三、北征乌桓
第六章 兵败赤壁
一、间行轻进取荆州
二、延误军机,初战失利
三、料敌不当,兵败赤壁
四、惨痛的教训
五、挫折后的冷静
第七章 计破马超与韩遂
一、声讨张鲁以速马超、韩遂反
二、渡蒲阪,据河西,结营渭南
三、巧施离间计
四、用奇破联军,乘胜而归
五、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第八章 统筹谋敌,屡次击孙权
一、阮瑀捉刀胁孙权
二、军败叹赞孙仲谋
三、士马不能逞其能,密教张辽破敌军
四、不失为正确的战略决策
第九章 得陇不复望蜀
一、遥制兵,夏侯渊建功西北
二、亲督将,张鲁畏服封侯
三、失掉一次“望蜀”的机会
四、汉中不复再有
第十章 最后的岁月
一、战略观念上的转变,联吴击关羽
内容摘要
张作耀著的《曹操评传(修订本)》全面评述曹操的一生。上篇对其事功进行总结,作出评价;下篇将其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重要思想给予梳理,力求
作出客观的分析和研究。《评传》认为,曹操是一代军事大家,对中国军事思想作出重大贡献;曹操谋求
集权,礼刑并用,唯才是举,不信天命等主张,和行屯田以资军食、抑刑并用,唯才是举,不信天命等主张,和行屯田以资军食、抑兼并无令弱民兼赋等诸多经济主张,以及力除社会陋习、以先王之道为教和文学主张,都是对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精彩内容
第二章在大乱中谋发展一、称疾归里。待机乡间曹操在济南相任上做了两件事之后,虽然并不后悔,但也感到后怕。《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当时“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主动提出辞去济南相,并请求留在京城做官禁保卫方面的差事。曹操在十几年后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追述他当时的心情也说,“故在济南……违迕诸常侍,以为豪强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曹操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诸常侍和豪强怎么能容忍他如此损害他们的利益呢?曹操乞留宿卫,纯属以退为进,实非本意。但就是这点心愿,宦官和贵戚们也不能让他得到满足。权贵们的心计是既要把他调离济南相位,又要把他排挤在京师以外。于是“征
还为东郡太守”。东郡太守与济南国相地位相等,用现在的话说是同级调动。且就当时的地域重要性而言
,东郡地位和济南国地位也不相上下。曹操由这次调动验证了自己的担心,因此托疾不就。因为不去做东郡太守,朝廷便再次给了他一个闲差事,任命他为议郎。此时他的头脑很清醒。他既要躲祸,又要试图从另一个方面建立自己的名誉。因此对于议郎一职也是“常托疾病,辄告归乡里”。据记载,曹操回到家乡谯之后,“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应该说,鉴于当时的情势,曹操称疾归乡里,实乃韬光养晦,沽名钓誉的绝好机会,也是充实头脑、锻炼身体的好机会。曹操常以“非岩穴知名之士”而自憾,如果能得机会做一段“隐士”,当是莫大快事。由此看来,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的另一段话也是可信的。他说: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指同年举孝廉者)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无疑,曹操确曾做过长时间隐居的准备。第一,既然“不能违道取容”,隐居当是最好的选择;第二,天下大乱之势已定,既然不能立即驰骋沙场,“待天下清”后而再举亦是最安全之策。当然,绝不能认为曹操已经准备终生做隐士。如果那样,他就不成其为曹操了。他的落脚点是即使不得已等二十年再做官也不算晚。所以说,曹操“称疾归乡里”的最终目的是待机乡间。他作了长时间隐居的思想准备,但更重要的是隐居乡间窥视局势,等待时代的召唤。
说实在的,曹操称疾乡里,的确有屡屡干忤宦官和贵戚的原因,怕为家族带来大祸。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曹操正是利用了自己的家族地位才敢于“不就”官而装病乡下。据记载,曹操约在三十岁时(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为济南相,当年或次年辞官,三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