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互助:群众文艺的案例与经验978756971357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城乡互助:群众文艺的案例与经验978756971357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7.76 5.7折 6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慧瑜,王洪喆主编

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713572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6元

货号31567534

上书时间2024-12-0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论群众文艺与公共文化服务

第一章 文学与写作

一、群众写作

二、非虚构写作

三、案例:文学写作小组的故事

第二章歌唱与生活

一、群众音乐

二、新工人艺术团的音乐实践

三、案例:新工人乐队的故事

第三章戏剧与流动的剧场

一、流动演剧队

二、新工人戏剧的文化实践

三、案例:新工人戏剧的故事

第四章市民农园与城乡互助教育

一、城乡互助文化

二、“文艺下乡”推动新乡村建设

三、案例:小毛驴市民农园的故事

第五章社区重塑与新工人文化

一、新工人融人城市空间

二、公共空间与工人文化社区的形成

三、案例:公益文化社区的故事

第六章群众联欢与文艺演出

一、群众联欢的由来

二、群众联欢和民间节日

三、案例:群众春晚与大地民谣音乐会的故事

第七章村歌与村史

一、返乡书写

二、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实践·

三、案例:村歌计划的故事

第八章新媒体素养与女工文艺

一、女工文化的自觉

二、新媒体与新平台

三、案例:女工服务中心的故事

结语建设朝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

后记




内容摘要

群众文艺是20世纪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服务于群众、群众创作的文艺形式。与大众文化、商业文化不同,群众文艺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群众文艺以群众为主体、群众参与创作的文艺类型,群众不是被动的受众,而是主动的文艺生产者;二是群众文艺的主题是反映基层生产和社会政策,把与群众发展相关的主题用文艺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一种基层文化宣传的手段;三是群众文艺带有公益性,群众免费参与和共享,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具有均等化和普惠性的特点。群众文艺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基层动员和群众运动的产物。群众文艺制度一方面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给普通百姓提供基本的文化、艺术产品,以及文学、戏剧、电影等文艺服务,另一方面扮演着社会治理的功能,用文艺的方式进行社会政策宣传。群众文艺的实践来自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根据地,文艺、文化是农村地区进行革命动员、社会宣传的中介,形成了一套文艺工作者参与基层社会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群众文艺的理论来源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指出了文艺工作与革命工作的关系,指出了文艺为人民、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并建议专业化的知识分子要做文艺普及工作,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充分利用群众熟悉的文艺形式,为群众创作、帮助群众创作。“我们的专门家不但是为了干部,主要还是为了群众。我们的文学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通讯文学。我们的戏剧专门家应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小剧团。我们的音乐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歌唱。我们的美术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美术。一切这些同志都应该和在群众中做文艺普及工作的同志们发生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一方面又向他们学习,从他们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使自己的专门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由于农村根据地缺乏现代大众媒介,这就形成20世纪中国革命过程中文艺参与宣传工作的传统,通过文艺的方式来填补大众媒介的既乏状态。因为农村缺少报纸、电影、广播等现代属性的媒体,在乡村最有效和低成本的宣传手段是话剧、文学、音乐、美术等,如话剧工作者通过到不同村庄进行流动戏剧演出的方式来实现党的政策和现代观念的普及。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依靠成千上万文艺工作者下基层,深人开展话剧、美术、音乐等群众文艺活动,使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文化、新文艺成为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媒介,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群众文艺既是现代文化、革命文化向基层传播的过程,也是基层群众用文化实现从经济、社会“翻身”到政治、文化”翻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文艺需要完成双重改造,一是,把都市化的媒介如文学、电影、戏剧等改造为适应农村环境的媒介,如通过流动演出形成“演员流动,观众不动”的农村传播模式;二是,改造使用媒介的人,这些从城市流向农村的文艺工作者,是“逆向流动”的主体,他们不只是给农民进行艺术演出,更重要的是与群众一起创造表现群众真实生活的文艺作品。这种逆向流动的主体就是延续至今的干部下乡、文艺工作者下基层等制度的历史来源。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了三种群众文艺制度,一是如工会、团委、妇联等各级群团组织在基层单位开展的丰富的群众文艺活动,如群众联欢、歌咏比赛、运动会等;二是建立了城市文化馆、群艺馆、工人俱乐部、农村俱乐部等基……



精彩内容
新时期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的3亿新工人,他们成为支撑中国崛起的中坚力量。本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工人与新工人,主要是把新工人放置在老工人的历史中来理解,展示新工人的登场与老工人的消逝之间的历史关系以及新老工人的文化差异;第二部分是大众传媒与新工人,主要研究90年代以来都市媒体、互联网媒体对新工人的呈现和规训策略;第三部分是新工人文化,主要突显以新工人艺术团为代表的公益组织对新工人文化的塑造,如打工春晚、大地民谣、皮村文学小组等文艺形式,以及新工人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表达自我的状况;第四部分是“发出我们的声音”,主要选编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工人诗歌、小说、音乐、非虚构作品,呈现新工人文化的整体面貌。新工人文化虽然在大众传媒中处在边缘地带,但工人作为现代人的象征和代表,他们的文化是城市的未来之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