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童年的创伤978751462330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0
5.5折
¥
55
全新
仅1件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 陈松岩/译
出版社中国画报
ISBN9787514623307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31987906
上书时间2024-11-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生于维也纳,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是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也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他的学说以“自卑感”“创造性自我”“自我启发”为中心,深刻影响了华生、杜威、马斯洛、罗杰斯和弗洛姆等心理学家。代表作有《自卑与超越》《儿童心理学》《理解人性》等。阿德勒的童年伤痕累累,但他因为拥有对命运不妥协的勇气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目录
第一章
童年创伤的源头 : 身体缺陷、溺爱和忽视
003 | 错误的人生意义
010 | 个体心理学初探——个体亦是整体
013 | 寻找目标——找到社会兴趣,冲出原生家庭
017 | 研究神经症的钥匙——统觉体系
020 | 常识及其缺陷
023 | 父母造成的影响
第二章
超越自卑是走出童年创伤的关键
029 | 因为弱小,所以要群居
033 | 自卑与社会兴趣
035 | 怎样看待自己的不足
041 | 极度自卑有何表现
第三章
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
049 | 优越情结,一种病态的心理安慰
056 | 优越情结病例分析
065 | 自卑情结的出现跟童年息息相关
069 | 自卑情结案例分析
第四章
好的生活风格,成就好的人生
084 | 什么样的生活风格是正常的
091 | 调整生活风格的必要性
第五章
童年的早期记忆对一生的影响
100 | 童年记忆,是等待发芽的种子
105 | 早期记忆的内容和意义
112 | 家中排行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早期记忆
115 | 被溺爱或虐待的孩子
第六章
从举动与态度来分析人的性格
123 | 举动
128 | 态度
第七章
关注问题孩子和他们的教育
137 | 问题孩子的童年时期
143 | 家中排行不同的孩子,生活环境和境遇的区别
150 | 原生家庭
153 | “问题”有哪些表现
157 | 社会理想及学校
160 | 对问题孩子的治疗方法
166 | 三个生活问题
第八章
婚姻美满是治愈童年创伤的良药
173 | 成为社会人,是美好婚姻的前提
175 | 选择婚恋对象与自己的童年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180 | 婚姻的意义
186 | 婚姻的“杀手”
第九章
童年创伤容易带来性问题
196 | 婴幼儿也存在性问题
199 | 性与控制欲
204 | 性失控,也许源于心理失衡
内容摘要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心理疗愈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能让你重塑自我。
作为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品,本书以咨询师的口吻向我们讲解了“自卑情结”“优越感”“童年早期记忆”“社会兴趣”“婚姻问题”等课题。针对童年创伤的三个源头——被溺爱、被忽略或被敌视、有生理缺陷——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读,而对怎样走出童年创伤的困境,阿德勒更是给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解决方案。
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一方面是说幸福的童年对我们一生的幸福影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是说童年的创伤并不容易治愈,它就像阴影一样挥之不去。
虽然童年创伤不易治愈,但我们可以另辟蹊径,找到一条走出创伤困境的路。正如阿德勒通过本书所告诉我们的:过去的伤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看待这些伤痛,活出人生的意义,用“创造性自我”改写自己的命运。这时再回过头看待那些苦难和创伤,则早已化为了祝福。
精彩内容
两棵松树分别生长于山顶和山谷,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二者有着迥然不同的生长状态。尽管都是松树,但二者的生长风格却各不相同,差别极大。树木的生长风格在某种环境中产生,继而对外展现为树木的个性。在兼顾环境的情况下,对一种生长风格进行研究,会发现其跟我们期待的很不一样。可见,每一棵树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风格,这不仅仅是对环境的刻板回应。 同样如此的,还有人类。对个人生活风格进行研究,不留意环境是不行的。人的意识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因此把自己的目标确定为,观察生活风格和真实环境有什么直接关联。环境顺遂,个人生活风格也许就不那么明显。环境陌生且频频遭遇困难,便会暴露出个人生活风格,让旁人看得异常清晰。而有着丰富经验的心理学家,甚至能看清楚环境顺遂之人的生活风格。可一般人就必须等对方进入相反的环境时,才能发现其生活风格。 困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都会遇到包含着诸多困难的环境。务必要研究遭遇困难时,大家会表现出何种特殊的性格特征,会有何种反常的活动。生活风格诞生于早期生活的困难和对目标的追逐中,因此是个整体。
不过,我们对将来的兴趣超过了对过去的兴趣。要探究个人的将来,必须先了解其有什么生活风格,否则便无法预计其将来,哪怕兼顾驱动力、刺激和本能等,也无法改变这一结果。一些心理学家尝试借助对伤痛、记忆、本能这些元素的关注,推动结论的产生。可是深入观察的结果是,这些元素只表明这种生活风格根本不会发生改变。 因此,任何种类的刺激都只能维系、保护生活风格,这便是其发挥的作用。 在之前的几章中,我们探讨的问题跟生活风格存在一些密切的关联。之前提到,某些生理上有缺陷的人会在遭遇困难时感到自卑,或产生自卑情结,以至于受尽折磨。 如果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如此,人会觉得难以忍受。他们会在自卑的刺激下采取行动,从而形成新的目标。个体心理学在概述该目标的连续、统一活动时,一直用生活计划这个词语。我们之所以叫它生活风格,是因为生活计划往往会引起学生们的误会。 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风格,因此,估测一个人的将来就像看一出戏,戏已经演到了第五幕,要得出结论,也许只需要向个人提问,让他作答,或在他跟其他人交流时,在旁边观察。一切奇妙深奥的东西,都会在该过程中表现出来。我们之所以能估测将来,是因为我们了解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困难与问题,以及每一个生活阶段。借助下列情况包含的信息与经验,我们就能判定各种类型的孩子即将遭遇什么状况:一些孩子会跟其他人保持距离,一些孩子被溺爱,一些孩子需要依靠别人,一些孩子刚刚进入新环境,显得相当犹豫不决。一个人以找到能够依靠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个人会有怎样的遭遇?他也许会逃避生活问题,不对其进行处理,也许会变得迟疑不决,中止行动。我们可以理解他的行为,毕竟类似的状况我们已经见识过很多次了。他想得到别人的宠爱,想远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前行途中,他不希望独自一人。他不想为有意义的事努力,却为无意义的事忙个不停。到了最后,社会兴趣的匮乏导致他变成了罪犯、精神病患者、问题孩子,乃至自杀之人,以此达到完全的解脱。先前,我们已知道了这些,眼下,我们对此的认知更全面了。举个例子,我们已了解,在研究个人生活风格时,可用正常生活风格作为标尺,也能用社会适应良好之人作为标尺,对非正常的转变形式展开研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