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脉络梳理与对策精讲978730264602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9.3
7.5折
¥
79
全新
库存14件
作者马昕
出版社清华大学
ISBN9787302646020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31875954
上书时间2024-11-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目录
正编.纪传体史书
第一章.先秦至西汉…………………002
史籍介绍……………………………002
史实点拨……………………………031
例题精讲……………………………043
习题精选……………………………046
第二章.东汉至三国…………………056
史籍介绍……………………………056
史实点拨……………………………066
例题精讲……………………………080
习题精选……………………………083
第三章.两晋与十六国………………093
史籍介绍……………………………093
史实点拨……………………………116
例题精讲……………………………121
习题精选……………………………124
第四章.南朝与北朝…………………133
史籍介绍……………………………133
史实点拨……………………………166
例题精讲……………………………169
习题精选……………………………172
第五章.唐朝至五代十国……………181
史籍介绍……………………………181
史实点拨……………………………184
例题精讲……………………………214
习题精选……………………………216
第六章.宋辽金………………………225
史籍介绍……………………………225
史实点拨……………………………234
例题精讲……………………………253
习题精选……………………………258
第七章.元朝…………………………269
史籍介绍……………………………269
史实点拨……………………………274
例题精讲……………………………277
习题精选……………………………279
第八章.明朝…………………………288
史籍介绍……………………………288
史实点拨……………………………291
例题精讲……………………………312
习题精选……………………………315
第九章.清朝…………………………323
史籍介绍……………………………323
史实点拨……………………………325
例题精讲……………………………360
习题精选……………………………364
附编.其他体裁史书
第十章.编年体史书…………………374
史籍介绍……………………………374
例题精讲……………………………383
习题精选……………………………387
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史书…………396
史籍介绍…………………………396
例题精讲…………………………401
习题精选…………………………404
第十二章.传记体史书………………413
史籍介绍…………………………413
例题精讲…………………………415
习题精选…………………………417
第十三章.杂史笔记体史书…………419
史籍介绍…………………………419
例题精讲…………………………429
习题精选…………………………433
参考答案
第一章.先秦至西汉…………………………444
第二章.东汉至三国…………………………450
第三章.两晋与十六国………………………455
第四章.南朝与北朝…………………………460
第五章.唐朝五代十国………………………464
第六章.宋辽金………………………………469
第七章.元朝…………………………………475
第八章.明朝…………………………………480
第九章.清朝…………………………………484
第十章.编年体史书…………………………489
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史书…………………494
第十二章.传记体史书………………………499
第十三章.杂史笔记体史书…………………500
内容摘要
\"文言文学习不应孤立地学文本,更应立体地学史书、懂文理。
本书从史实入手,按照朝代详细介绍相关史书,在历史背景、关联事件、具体影响、人物剖析、语言风格等角度深度发力,打破文言文备考中“就文论文”“就事论事”的局限,梳理出高考文言文考查点与具体史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为高中文言文的教与学提出全新方向。
本书分为十三章,正编各章包含史籍介绍、史实点拨、例题精讲、习题精选四个板块,附编省去史实点拨板块,使史籍、史实与具体的高考考情相结合,高屋建瓴的同时可以较好地辅助教学,是一部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的佳作。
\"
精彩内容
正编纪传体史书第一章先秦至西汉史籍介绍记载先秦至西汉历史的纪传体正史有两部,即《史记》和《汉书》。《史记》作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确立了诸多重要的著史规范;《汉书》又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良,与《史记》存在一
些差异。同学们通过课内学习基本都知道:《史记》是一部贯穿多个朝代、涵盖千年史实的“通史”,而《汉书》是专门记载西汉一朝历史的“断代史”。但这个区别太过浅显,对我们理解它们各自的传记文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指导意义。事实上,这两部史书的深层区别在于:《史记》所具有的司马迁个人气质更强,《汉书》所代表的汉朝官方立场更重;《史记》更赞赏杰出历史人物的个体价值,《汉书》更推崇大一统帝国的群体秩序;《史记》的文学色彩更鲜明,《汉书》的史学功能更全面。要想真正理解这些区别,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阅读中,还需要先从一些基础知识讲起。
一、《史记》(一)《史记》所开创的史书编纂体例《史记》公认的作者是司马迁,但实际上其编纂工作起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者们认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史记》通行版本中,有一些内容实则出自司马谈的手笔。假如司马谈的寿命更长一些,说不定能将《史记》写完,那也就不需要司马迁为父著书了。但可惜的是,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时没有带上司马谈。司马谈干了一辈子史官,却缺席了当朝最具历史意义的大事件,史官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他竟因此愤恨而死。在临死前,他交代给儿子司马迁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写出一部足以阐释历史规律的著作。可以说,这不仅是一项任务,更体现出史家所独具的雄心与抱负。
司马迁的史家抱负具体表现为《史记》堪称精致完备的编纂体例,他希望借助这一体例囊括自古以来的人物、事件、制度与文化。《史记》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和“列传”是这一体例的核心内容,因此由《史记》所开辟的著史体例称为“纪传体”。《史记》将本纪、列传视为必要构件,再辅以表、书、世家,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这五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也各不相同:1.本纪“本纪”的“纪”有两重含义:一是通“记”,是记录、记载的意思,“本纪”二字合起来就是说,这部分所记载的内容是整部史书的根本;二是“纪”和“本”一样,都是纲领的意思,“本纪”这两个字都在告诉我们,这部分内容可作为整部史书的纲领。无论采用哪种解释,本纪的功能都很明确,也就是为整部史书确立大纲。本纪具体的编写方法有两个:一是以帝王领衔,二是以编年为体。
历代正史中的大部分本纪篇目,都以帝王称号命名,例如《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景帝本纪》等。但它们并不完全是帝王个人的传记,而是细分为两个部分:本纪的前半部分讲述帝王即位之前的个人事迹,更接近于帝王本人的传记;后半部分则以编年的方式逐年介绍帝王即位之后的国家大事,有国史的性质,不再单纯是帝王个人的传记了。
在后世正史中,有时为了追溯王朝起源,会将立国之前的历史也以本纪方式呈现。例如西晋是武帝司马炎所创,但《晋书》却有《宣帝纪》《景帝纪》《文帝纪》,分别记载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事迹。又如元代其实是世祖忽必烈所创,但《元史》却有《太祖纪》《太宗纪》《定宗纪》《宪宗纪》,分别记载铁木真、窝阔台、贵由、蒙哥的事迹。
2.表“表”的功能是将历史人物或事件排列成清晰明了的表格。这种体例是《史记》的一项创举,将单一维度的历史叙述转用二维方式呈现。那些同时涉及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的历史事实,常用表来呈现,如涉及诸侯封国、宗室外戚的内容。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汉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少数几部史书有此体例。
3.书志《史记》中设置了“书”这一体例,在后世史书中又称为“志”或者“考”,可以合称为书志。
书志就是按照不同的领域,记载一个时代的制度沿革,或总结一个时代的文化成果。除《三国志》《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外,其他纪传体正史都有这一体例。例如《史记》中的《礼书》《乐书》以及后世史书中常见的《礼乐志》《礼仪志》,就专门记载礼乐制度的演变史。
4.世家“世家”是《史记》中独具特色的体例,因为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所覆盖的历史时段几乎完全实行分封制。为了给那些低于帝王却高于士大夫与庶民的诸侯阶层建立家族史与封国史,就需
要这样一个体例,其位置也就介于“本纪”与“列传”之间。到后世,随着分封制度的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世家体例也就不太需要了。《晋书》中有“载记”之体,专门记载与晋朝并峙的十六个割据政权(即“十六国”)的历史,这就有点类似于世家的含义。《新五代史》也一度复活了“世家”体例,用以记载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即北汉)等十国的历史。
但《史记》世家记载的是诸侯,《晋书》载记与《新五代史》世家记载的是割据政权,它们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诸侯尊天子为共主,对天子有附属关系;割据政权却未必奉中原王朝为正朔,也未必与中原王朝存在附属关系,甚至与之公开对抗。在《史记》中,有些世家其实并不是诸侯国的编年史,而仍以个人传记为主,即《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外戚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这八篇。
5.列传“列传”专门记载帝王与诸侯之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事迹,同时也包括对少数民族历史与外国历史的记录,因此可分为人物传、民族传、外国传这三类。列传在纪传体正史中占据最大的篇幅,涉及社会发展的多元侧面,体现史书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与高考试题密切相关的,主要是这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对列传的体例作更为细致的了解。现在就以《史记》列传为例,分析史书传记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史记》列传的四个类型《史记》列传具有极大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创造了正史列传的四个类型:1.专传专传,即专门为一人所作的传记。凡能立专传之人,均是司马迁认为在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分别记载商鞅和李斯的事迹。商鞅在秦国打破传统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是春秋时期各国变法的先行者;李斯辅佐秦王嬴政扫灭六国、统一天下,设计了秦朝的各项社会制度,有力地维护了统一帝国的政治格局。这两人对中国历史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各自独占一篇,显然当之无愧。
2.合传合传,即将若干人物合为一传。这些人物或是职业相同,或是事迹相关,或是前后相承。例如,《屈原贾生列传》的传主人物是战国末年的屈原和西汉初年的贾谊,二人生活时代接近,又都有因才见忌、被贬湖湘的遭遇。司马迁在此二人的人生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对他们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因此将他们合在一篇列传中。
3.类传类传,即将性质相同、行为相类的人物并为一传,以类名作为整篇列传的标题。例如,《游侠列传》记载朱家、剧孟、郭解等著名侠士的事迹,《货殖列传》记载范蠡、子贡、白圭、猗顿等富商巨贾的事迹以及汉代各地区的主要特产,《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优孟、优旃等滑稽诙谐人物的事迹,《儒林列传》记载西汉建立以来数十位儒家学者的事迹。
二十四史中的人物类传共有29种,其所载人物的性质、特点各不相同。在至少两部正史中都出现过的类型有21种,它们在不同史书中的名称也存在细微差异。首创于《史记》的有循吏、酷吏、
儒林、佞幸、方技、游侠、货殖七种,首创于《汉书》的有宗室、外戚两种,首创于《后汉书》的有宦者、文苑、独行、逸民、列女五种,首创于《晋书》的有孝友、忠义、叛逆三种,首创于《新唐书》的有奸臣、公主、藩镇三种,首创于《新五代史》的有伶官一种,可见这六部正史对于类传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另外8种则仅见于某一部正史:刺客、滑稽仅见于《史记》,党锢仅见于《后汉书》,义儿仅见于《新五代史》,释老仅见于《元史》,阉党、流贼、土司仅见于《明史》。我们将这些情况列表如下:二十四史29种人物类传情况类传类型人物类型描述别称在二十四史中的出现情况循吏传奉公守法的官吏良吏传、良政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南齐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明史》酷吏传执法无情的官吏《史记》《汉书》《后汉书》《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金史》儒林传儒家学者、理学大师儒学传、道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佞幸传靠谄媚或男色得到君主宠幸的人恩幸传、幸臣传《史记》《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北齐书》《南史》《北史》《宋史》《金史》《明史》方技传掌握占卜、医学、星
象等专业技术的人龟策传、日者传、
方术传、艺术传、
方伎传《史记》《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游侠传交友广泛的地方豪强《史记》《汉书》货殖传商人《史记》《汉书》刺客传实施刺杀计划的人《史记》滑稽传善用诙谐手法劝谏君王的人《史记》续表类传类型人物类型描述别称在二十四史中的出现情况宗室传君主的血亲,即皇族王公传、诸子传、
诸子宗室传《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明史》外戚传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后妃传、妃嫔传、
皇后传、家人传《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宦者传宦官,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阉官传《后汉书》《魏书》《旧唐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文苑传文学家文学传、文艺传《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明史》独行传坚守道义、特立独行的人卓行传、一行传《后汉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逸民传隐士隐逸传、高逸传、
处士传、逸士传、
止足传《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魏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列女传贤德的女子《后汉书》《晋书》《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党锢传因党锢之祸受到迫害的士人《后汉书》孝友传坚守孝道、友道的人孝义传、孝行传、
孝感传《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忠义传忠臣义士节义传、诚节传、
死节传、死事传《晋书》《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金史》《元史》《明史》叛逆传叛逆造反之臣叛臣传、逆臣传、
贼臣传、二凶传《晋书》《宋书》《南史》《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奸臣传弄权施诈误国之臣《新唐书》《宋史》《辽史》《元史》《明史》公主传帝王的女性后代《新唐书》《宋史》藩镇传地方割据政权统治者世袭传《新唐书》《旧五代史》伶官传在宫廷中演戏的伶人《新五代史》《辽史》义儿传帝王的养子《新五代史》释老传佛教、道教人物《元史》阉党传与宦官相勾结的人《明史》续表类传类型人物类型描述别称在二十四史中的出现情况流贼传农民起义领袖《明史》土司传西南少数民族首领《明史》4.附传附传,即附载于全篇之后、篇幅较短且未列入标题的部分。有的附传位于列传篇目之中,例如
《张仪列传》在张仪传记故事之后,附载同为纵横之士的陈轸、犀首二人事迹,后者即为附传。有的附传位于本纪或世家篇目之中,例如《越王勾践世家》在介绍完越国兴衰历史后,附载越国著名谋臣范蠡辞官归隐后的事迹,学者们历来也将此视为一篇附传。
以上四种类型的传记,在后世纪传体史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由于后世史书需要记载的人物越来越多,因此专传不断减少,合传、附传不断增多;而类传领域的变化,也成为时代变化的缩影。
(三)《史记》列传的写作特点与后世诸多正史相比,《史记》列传的写作手法极富特色,它不仅在史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文学上也是后人模仿、研习的对象。唐宋以来的很多古文流派都奉《史记》为学习取法的榜样。
他们从中学到的主要是出神入化的叙事技巧和风神独具的语言风格,并将其概括为四个字——“史公风神”。同学们阅读《史记》传记时,也需要把握住这些特点,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谈:1.社会底层人物的叙事模式写文章的首要问题是选择合适的主题,对应于史书传记,就是要选择合适的传主。司马迁在传主选择的问题上,表现出独到的见识。《史记》所记载的内容,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统治时期,涵盖约3000年的历史脉络,却仅有70篇列传,传主人物还不到200个。在如此有限的篇目和人选中,司马迁不仅为帝王将相立传,还关注到社会上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甚至将笔触延伸到社会底层。梁启超曾批评二十四史“不过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这话用来形容后世正史倒也不算过分,但用来形容《史记》,却绝对不符合事实。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降的后世正史相比,《史记》传主中的底层人物占比无疑是极高的,其中有不少就出身于贫民、囚犯、商贾、
优伶、手工业者、下级官吏等。例如《刺客列传》所记载的聂政是个屠夫,高渐离是个击筑艺人,荆轲则成天与屠狗者混迹在一起。至于一些后来跻身高位的人物,司马迁也对其卑微的出身毫不避讳,都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例如《樊郦滕灌列传》记载了汉代四位开国功臣的事迹,其中的樊哙本为狗屠,夏侯婴本为车夫,灌婴则出身商贾,他们都是从底层成长起来的。
《史记》对底层人物的关注,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与司马迁本人对底层人物的积极态度有关。例如他称赞鲁仲连虽“在布衣之位”,却能“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就是在歌颂鲁仲连身上那种不肯与当权者合作的布衣气概。学者们猜测,司马迁这种价值观是受李陵之祸的刺激而形成的。他因身受宫刑之辱而对皇权充满敌意,反过来对那些出身微贱之人则多了几分同情和理解。
其次与史书功能的分流有关。从西汉后期刘向编《列女传》开始,出现了一种专门记载各类型人物故事的史书类型,一般称作“杂传”。杂传体出现之后,正史就更加专注于记载帝王将相的事迹。
《史记》成书年代较早,杂传写作尚未兴起,未受其风气影响,因此掺杂了很多本应在杂传或小说家著作中才会涉及的底层人物故事。
最后也与司马迁搜集史料的方式有关。司马迁著史不像后世多数史家那样只做书斋工作,而是走出书斋,进行各种实地考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进行采访,从中获取口述史料。
从这些渠道获得的史料,往往与底层人物的事迹有关。例如,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自言,荆轲刺秦王一事的很多细节就出自秦朝医官夏无且的口述。当荆轲追击秦王时,作为殿上侍医的夏无且于情急之下用随身携带的药囊掷击荆轲,对荆轲造成干扰。可以说,夏无且正是荆轲刺秦的亲历者,事后他向公孙季功、董生讲起这件事,公孙季功、董生又转述给司马迁,司马迁才知道荆轲并没有伤到秦王。
底层人物的频繁登场,还产生了一个连带的效应,我们在阅读《史记》人物传记时必须对此有所感知,那就是使《史记》形成了一种“小人物逆袭”的叙事模式。在司马迁笔下,底层人物的出场方式往往极为狼狈,或是身份卑微、家境寒酸、饱受他人歧视,或是遭受过极大的折磨、惨痛的灾祸。但他们都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逆袭,取得伟大成就,甚至影响历史进程。
例如《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管仲少年时家庭贫困,曾靠经商维持生计,参军作战时屡当逃兵,入仕后多次被主君驱逐,辅佐公子纠夺取政权也终告失败,但他最终还是辅佐齐桓公取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记载的孙膑,其初入仕时心思何等单纯,简
直不通人情世故,轻易就被庞涓玩弄于股掌之中,还被挖去髌骨,受尽折磨;但在经历过挫败之后,其权谋水平瞬间飙升,不仅将庞涓一步步置于死地,还成就了自己的一代兵圣之名。此外,苏秦、
张仪、范雎、荆轲、张耳、彭越、黥布、韩信、郦食其、栾布等传主人物,也都是出身贫贱却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典范。
多读几篇《史记》传记,就会习惯这种“低开高走”的故事模式。底层人物身上那种忍辱负
重的品格,以及他们在逆袭道路上散发出来的昂扬气质,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后世正史传记却总是与此写法相反,它们喜欢在人物传记开头部分描述传主的各种神童事迹,“四岁通五经,六岁能属文,及稍长,英气雄发,异于同辈”一类的描述几乎成为“标配”。反而是长大成人之后,这些人物的作为倒显得十分普通,基本只是按照儒家伦理的教导来做人,按照帝国官僚的规则来做事,很少有脱离常规的传奇事迹,反倒形成一种“高开低走”的故事模式。
2.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内容除了传主的选择之外,《史记》与后世正史的区别还体现在对故事内容的择取上。如果说后世正史是“因人记事”,那么《史记》则是“因事记人”。“因人记事”是指,因为其人具备一定身份,才会去记载其事迹;“因事记人”则是指,因为有值得记载的事迹,才会为其人作传。
后世正史的编纂一般是直接采用前朝留存下来的国史资料,而能够进入国史的人物通常都在朝廷中居于高位,比如皇室成员、外戚成员、世家贵族成员、诸侯藩王、高品阶官员等。即便涉及一
些隐士、逸民的情况,也往往是因为其人在当时享有盛誉,或是与社会上层保持紧密的人际关系。
这些人未必有什么经天纬地的才能或影响深远的作为,只是因为身份高贵、富有名望而被列入传主名单。这样写出来的传记,其故事内容往往千篇一律、乏善可陈。
但以上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出现在《史记》传记中,因为司马迁会审慎地考虑故事本身的可读性,做到选材精严、繁简得当。我们将《史记》传记与后世正史传记放在一起稍作比较就会发现,司马迁往往不会将传主的生平履历按照时间顺序一一排列,将传记写成“流水账”,而是选取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精准而生动地塑造传主的形象。例如《留侯世家》虽然名为世家,但由于其封国仅历经两代便遭废除,所以记述张良后人的篇幅非常有限,这篇文字几乎可视作张良一人的传记。司马迁在此篇即将结尾处说:“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意思是,张良与刘邦的君臣交流非常密切,他们对汉初政治的很多重大决策都展开过讨论,司马迁却因其事琐碎而不作详细记载,反而将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的故事写得活灵活现。这看似并不合理的安排,却凸显了张良身上的重要品质——隐忍。后来的苏轼在写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