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978721211752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9.72
6.7折
¥
5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陈俊钦|
出版社安徽人民
ISBN9787212117528
出版时间2024-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2192392
上书时间2024-11-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俊钦,台湾著名精神科主任医师,现为杏语心灵诊所所长。对“黑羊效应”有20多年的研究心得。著有《我忧郁,但是我没病》《焦虑也是病吗》等作品。
目录
序 故事的开始
第一章 什么是完美主义?
早期经验对于“自我期待”影响深远
完美主义的定义
检视你的完美主义行为
三大人格分类下的完美主义者
第二章 完美主义是怎么产生的?
过高的期待,来自被内化的“有条件的爱”
自卑感将造成——今天的你必须更加努力
现代多维度模型
没有比较好或比较坏的完美主义
第三章 如何与你的完美主义和平共存?
完美主义不是一种缺陷
C型人格(追求安全型)——善用团队与权威的联结
B型人格(渴望认同型)——从认识自己到收敛心神与防控
熟悉驾驭完美主义的方法——从改善焦虑开始
处理过高的自我期待
提升过低的自我评价
让完美主义成为你的助力
第四章 与自己的完美主义对话
跟分数赛跑的试炼——考场
复杂的竞争与阶层——职场
在看过你脆弱的人面前——伴侣关系与婚姻
孩子得不到满分的难题——亲子教育
卸下世俗成功的光环以后——退休生涯
第五章 协助亲友走过完美主义
八句千万不能讲的话
成为完美主义者的后盾
跟对方的完美主义对话
后记 跟不够完美的自己站在一起
内容摘要
“过低的自我评价”与“过高的自我期待”是现代人主要的焦虑来源,也是完美主义的本质。
自我评价与自我期待是紧密相连的。倘若我们觉察
到自己在从事一件不擅长的事,就会把期待降低一点;假使发现自己做起来得心应手,就会把期待拉高一些。
将两者紧紧地绑在一起的,就是所谓的“现实感”。但如
果基于某种原因,两者中任何一方出了问题,那便会引发焦虑。两者脱钩的程度越大,差距越远,焦虑也就越强烈,一个人就会用各种方式控制焦虑,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完美主义行为——僵化思考、过度努力、无法放松、不断逃避问题、讨好别人、犹豫不决、急切转换跑道、批评他人做法……过高的自我期待背后往
往隐藏着某些恐惧,比如失败、害怕被人追赶上、怀疑眼前的成就只是在自我欺骗等等。这通常是个体在成长阶段,经历过“有条件的爱”,即接受者必须达成给予者设下的一些条件,给予者才愿意“爱”接受者。随着年龄成长,人们会逐渐把这些有条件的爱内化为自身信奉的教条,带到他的新生活或家庭里。
过低的自我评价让人看不见自己的任何努力,奋斗再久,成就再高,也无法激
励自己、产生信心或是增强动机。成长环境、自卑感、
创伤经验、长期被否定等原
因,均可能造成自我评价不足。
本书将深入讨论早期经验是如何影响我们,并归纳出A、B、C三种人格的完美主义类型——“追求安全型”“渴望认同性”和“自求我道型”,具体到学校生活、职场、伴侣关系、亲子教育与退
休生涯5大情境,依照不同完美主义类型的特质提供调节方法,让我们拉近自我期
待与自我评价之间的差距,实现与完美主义共存,找回内心的踏实感。也希望能提供一个契机,去解救那些被完美主义者“逼疯”的灵魂。
主编推荐
过低的自我评价,让我们忽略自己的优点与价值,将成功归结于运气和他人过高的自我期待,源自对“我不够好”的恐惧当“自我评价”与“自我期待”脱钩一个人就会用各种方式控制焦虑,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完美主义行为自我强迫、挑剔、拖延、讨好、画饼、三分钟热度3种完美主义类型,5个生活与工作情境著名精神科主任医师结合20多年临床经验松绑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神经,解救被完美主义者“逼疯”的灵魂
精彩内容
在大多数人的习惯用语中,完美主义通常用来描述一种“吹毛求疵”“过度要求
细节”“不能容忍差错”或“愿意为了追求想象中的完美而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修正”的行为特质。
由于完美主义不是一种疾病,没有医学上的诊断标准,我们不妨透过维基百科来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解——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指一种不断追求精准且完美的性格
,伴随着自我否定和对他人评价的关注。它有着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病态的完美主义使人追求过高且无法实现的目标,并在他们失败时带来极大的痛苦,导致多种形式的适应问题;而正常的完美主义能带给人们追求目标的动力,同时给他们带来乐趣。
这段叙述作为定义还不够严谨,但已经明确指出完美主义最核心的本质:“追求精准且完美”与“伴随着自我否定与对他人评价的关注”——这是什么意思呢?
正常状态下,一个健康的个体,其“自我期待”跟“自我评价”是互相联结的。
举例来说,倘若我认为自己的运动能力过人,在体能的训练上一向优于常人,那么,当我学习游泳一段时间后,在没有太怠惰的情况下,怀抱着参加比赛拿奖牌的期
待,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反之,如果我觉得自己生来反应比较慢,动作不协调,从小学起,体育课上就常常是大家嘲笑的对象,那我相较之下,不太可能去参加校篮球队,更不会怀着日后成为运动明星的梦想。
我们会不断对自己的能耐做出评估,产生所谓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