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壮丽人民豪迈:谭谈美篇短文选978755073970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4.68
4.5折
¥
5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谭谈|
出版社深圳
ISBN9787550739703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32051982
上书时间2024-11-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谭谈,1944年生,湖南涟源人。有600万字、数十种著作行世。包括中篇小说《山道弯弯》在内,多种著作获全国重要文学奖项。曾主持修建毛泽东文学院,创建作家爱心书屋,主编大型丛书“文艺湘军百家文库”,创办湖南省文艺家创作之家。先后当选中共第十三次、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五届、第六届候补委员、委员,中共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目录
小城回来说小城
我的外婆路
故乡的桥
山水装扮校园美
雨雾之中看天湖
大山脚下那个村
沩山有大美
遍地春光走荷塘
红星闪耀南城
又到湘西访王村
——游走湘西之一?
漫步“天路”看天下
——游走湘西之二?
八面山下看里耶
——游走湘西之三?
白马湖边新书屋
雄、峻、秀:看莽山
世上心坛
小城回来说小城
朱亭的树
故乡与煤
——我的大实话诗
白族小院过大年
奔向温暖
挂在山腰间的古村
白族小院过大年
新屋满村街
我的闺蜜是条溪
苍山观云
蝴蝶泉边听情歌
又到邻村赶街子
白族村寨农家院
一路春光走洱源
家家门前清泉流
文化装点新民居
本主庙·大青树·中央街
三塔
——一个民族的符号
看云在高空作画
最美乡村看尼汝
尼汝河谷走秘境
走条新路看风景
曾在花海过炎夏
说走就走到了攀枝花
米易的冬阳
一路向西到西昌
新湖盛月
曾在花海过炎夏
我在兰州看水车
夜兰州
故事里的酒城
——行走商洛之一?
故事里的山村
——行走商洛之二?
故事里的古镇
——行走商洛之三
?
带着故乡走四方
今天我掌厨
我家的老面馒头
我的小饭锅,我的杂粮饭
自己动手理个发
治眼记
我的旅居生活
乐把终点当起点
玩个小牌进八十
生命瞬间,人生风采
——晚晴居家庭影集前言?
写在《旅伴》前面的几句话
留张笑脸给时代
追着时代的脚步奔跑
说说喝茶
我的“桥头河小菜园”
散步有了新路线
路边小店过生日
外乡村寨故乡味
带着饭去玩洱海
买个喜洲粑粑做早餐
带着故乡走四方
老矿工回矿
贵州山里看煤矿
为生命放歌
为生命放歌
——再说“刘大娘”?
让生命绽放另一种光彩
——说说黄永林
浓墨重彩绘春秋
——站在辉楚的画前说几句?
艺事小议(五则)
不留遗憾在人间
大瑶山拥抱你
——怀念叶蔚林?
不留遗憾在人间
常在心头想起他
——我的第一本书的责任编辑王正湘
君心归去是故乡
他生命的风景在画里
——缅怀姜坤?
耳边犹有情歌声
——缅怀清泉同志?
泼洒诗情在人间
——含泪忆弘征?
饱含热泪说未央
爱心碑廊说爱心
——怀念沈鹏先生?
跋:我的心里话
内容摘要
谭谈先生在其年近八十之际,行走在祖国大地,或采风,或探访,或考察,足迹遍布生养的故乡、寓居的云贵、战贫的乡村、繁华的都市,所道之事、所说之地、所写之人,真切、真实、真挚。这种老夫不失少年狂的热情和激情,来自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历经苦难磨砺出的不服输、不退缩的坚强意志,源自“外乡亦故乡”的大情怀,始于心贴人民、与时代合拍的责任担当。
精彩内容
我的外婆路年岁一年一年大了,童年离自己越来越远。然而,远去的童年,在自己的心里却越来越清晰……许多童年的记忆,时不时地浮现在自己眼前……我的童年,是在花山岭脚下那个小山村度过的。儿时,我常常跟着妈妈,从屋子前面的石板路出发去外婆家。爬上石岭尖,就看到岭下小溪边高耸着一座宝塔,那是七宝冲的七宝塔。下了山,沿着山脚下一条小溪边的青石板路往前走,就可以到达外婆家。青石板路面上的一块块青石,被一代一代山里人的脚板踩踏得光滑光滑的。过了益寿亭,过了花桥,就见到小溪进入了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古朴的石桥。石桥两端,还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子呢!妈妈说,这个地方叫温江。这是你爸爸的外婆家,你奶奶的娘家。 这条河呢,也叫温江。
水面到这里变宽了,水也更清了。更为奇妙的是,河里的水,冬天是暖暖的,而夏天是冰凉的。那时候,我老 是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次,我又跟着妈妈到外婆家里去。快走到这里的时候,妈妈拉着我的手,离开了那条青石板大路,往一座小山上走去。 “妈妈,这是去哪里呀?不到外婆家里去了?”“你不是老问,这河里的水,为什么冬天滚热,夏天冰冷吗?今天妈妈带你去看一个地方,你就晓得了。”不大一会儿,我跟着妈妈,来到了一座长了好多竹子的小山上。只见山上有一口不起眼的塘。塘里的水,清亮清亮。一蓬一蓬的水草,在水中摆动。塘中心,有一处水直往上翻滚,只见一层一层的水花,从这里四散开去。塘岸边,有一个口子,清清的水往下流去,流出了一条溪。 塘里的水太深了,也太清了。深得、清得让我害怕。我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不敢放松。 接着,妈妈又领着我来到离这口塘不远的一个山墈边,我看到墈边有一个洞。洞里流出来一股好大好大的水,也是那样清,那样净。妈妈要我伸手去摸摸那水。我的手一触到水,冰浸冰浸。当时正是夏天,这水竟是这样的凉……这时,妈妈告诉我:“这两股大泉,就是东温和西温。 这里的水,都流入山下面的河里。它们是这条河的主要源头。现在,你晓得这条河里的水为什么冬天热、夏天冷了吗?因为这是一条泉水河!”过了温江桥,往前走一段,河岸边一架大筒车,在河水的推动下,正不慌不忙地旋转。只见挂在筒车上的一个一个竹筒筒,一到高处,就把筒里的水倒到了安在上面的一个木槽里。木槽里的水,又通过一节一节的竹管,流到高处的水田里去了。眼下正是水稻扬花的时候,正需要水去为谷粒灌浆壮籽啊……这是老天的恩赐啊!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大旱,禾苗枯死,饮水艰难。天上的水星见了,忍不住掉下了两滴眼泪,变成了东温和西温。两眼大泉流了出来,汇成了这条河。人们给了它一个很贴切的名字:温江。 温江,这条泉水河,是别有一番情趣的。不宽的河床里,终日河水饱满。盛夏,水清凉清凉的,跳下去洗个澡,让你透身地舒服。严冬,河面上却是水汽腾腾,洗衣洗菜,河水还微微热乎呢! 我站在筒车边,出神地看着它转动,看着上到高处的一节节竹筒里泻出水来,看着竹筒里泻出的河水,通过一根根竹管,流到高处的田里……每回,都是妈妈强拉着我,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个令我迷恋的地方,往前走去。 儿时的外婆路啊,有太多的温暖记忆了。过了温江石孔桥不远,小河就流进了涟水。它在这里消失了自己,壮大了别人。 就在温江与涟水相汇的地方,有一座风雨桥。我们那里的人,都叫这种桥为屋桥、花桥。称它为屋桥,是因为桥上盖有瓦,是有屋顶的。说它是花桥,是因为桥上的廊柱屋檐,都是雕有花(画)的。这些乡间大路上的亭也罢,桥也罢,都是民间爱心人士做的善事,为那些终日在外奔波的路人提供一个歇歇脚的地方。这两江相汇的地方,就有一座饱经历史风雨的屋桥,名叫新车桥。
走过新车桥,沿着一座青山往前走。紧靠着山脚,有一个小水沟。清清的山泉水,在沟里流动。有一次,我看到一只螃蟹在沟里缓缓地爬动,便弓下身子,伸出手去,一把将螃蟹捉住。正要胜利地向妈妈报告,猛一下感到手指钻心地痛,手指被螃蟹的大夹子似的钳子夹住了,不由得“哇”的一声哭泣起来……妈妈赶忙帮我把夹住我手指的螃蟹取下来。“蠢宝!看你以后还这样去乱逮螃蟹吗?逮螃蟹,要避开它前面那两个大夹子似的钳子,抓住它的背壳,这样,它的钳子才夹不到你。”…………外婆家离我们家有三十里路。过了新车桥,就是乌鸡坝。那也是一个令儿时的我迷恋的地方。后来长大了,住到了都市,与省武警总队的一位司令员相识相交。一听这位司令说,他是乌鸡坝的,顿觉十分亲切。我对他说:“那你是我外婆路上的啊!”常走外婆路的那个时候,我才五六岁。如今,已是近八旬的老翁了。外婆路上的那些桥、那些亭,多半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里了。只有天地不老、山河不衰,东温、西温的水长流,温江的水长流。近些年,当地政府在温江建起了自来水厂,让这甜美的山泉水,进入了千家万户。几年前,我老家的乡亲,就喝上了这八九里路外的东温、西温的泉水……前年,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毁坏倒塌的七宝塔,经村民们集资,重修复建,以崭新的姿容耸立在山岭下、小溪边了。近日,又闻有关部门正在筹划整修我外婆路上幸存的一座风雨桥—新车桥;而已消失在历史烟 尘里的洞冲花桥,也在筹划复建。前两天,主事者找我,要我书写“洞冲花桥”四个字,我欣然应允……真是喜讯连连啊! 前人留给我们的那些乡间大道上的亭也罢,桥也罢,尽管它们今天没有了实用价值,可是,它们是一个个历史符号。它们的另一种价值—文化价值,越来越厚重,值 得今天的我们珍重啊! (2023年4月5日发布美篇,载2023年6月2日《娄底日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